四十以后,突然发现身边熟人里有宗教信仰的多了起来。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熏陶,这种转变事出有因,往往是个人际遇的波折促成了思想观念的跃迁。同学中海峰很早就信了基督教,而一星是近年来才接受的福音,我们三人定期聚会吃饭,聊的并不全是宗教。
信仰是神圣的东西,不能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见佛就跪、见庙就拜的做法,我是不接受的。我对宗教保持开放的态度,旅行中凡有教堂庙宇清真寺总要参访,少则是文化学习,多了有心灵启迪。藏传佛教黄教的六大寺,我都去了,仍旧不得要领,只是在拉萨见到一尊未来佛时,觉得他朝我微笑了一下。耶路撒冷城内的苦路,我也走了,仍旧不得昭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13864/197ed59b3bbd007a.jpg)
我注意到,一星按照圣经的要求不喝酒了,但还在吃虾,而这与《圣经 利未记》里的规定是冲突的。 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未必能按照经书的要求去生活,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美国作家雅各布斯则不然,他用了一年的时间,试图完全按圣经的字面要求去生活,并以亲身经历写成了《我的圣经狂想曲》一书。
雅各布斯是犹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当世俗化,从祖父辈开始就没有刻意遵守教规。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加上第二个孩子在其间诞生,这一年对他而言并不轻松。幸好他有犹太人的坚韧和幽默,不仅大剂量阅读,还走访各种宗教团体,与主流非主流的教士们交流,由此写出的内容可读性很强。
设想有家公司完全按照《圣经》要求运营的话,会有以下情形出现:
- 员工星期天不得进行任何工作,连看邮件都不行
- 员工工资每天结算
- 员工可以和上司就工作量讨价还价
- 员工制服不得采用混纺衣料
按照教规生活是怎样的体验?一年之后雅各布斯感受到一种自由,全新的自由,不同于西方世界启蒙主义以来所鼓吹的「选择的自由」,而是「免于选择的自由」。面对日常生活里的繁多事项,每次都要自主思考作出抉择,是劳心劳力耗费心智的事。如果有现成的规则可以跟从,而且能获得可预期的结果,很多人将会很乐意放弃「选择的自由」,而换来「免于选择的自由」。
信仰是不能论证的,正如雅各布斯在书的开头引述的故事,「有时候只有在你进入之后,奇迹才会发生。」并不是你见证了神迹,才开始相信神,而是你相信了神,才见证了神迹。一星向我叙述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例子。我的堂姐曾经病得很重,她的教友们日夜在病床边祈祷,结果她奇迹般康复了。甚至皈依藏传佛教的茶缸女士,也有类似的经验。
过于在意「选择的自由」,又不愿意以信心出发去尝试,这大概就是我一直没有接受宗教的原因,至少这和我的精神追求并不契合。能和有虔诚信仰的朋友定期交流,互相学习,不失为美好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