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管”出来 而不是“惯”出来的
1
五岁的小侄班里有个孩子,是出了名的“淘气包”,在幼儿园整天惹事,不是把这个打哭就是欺负那个,很多孩子都很害怕,躲着他。
有家长在群里找他的家长,告诉他儿子的行为,家长置之不理,还有家长送孩子的时候当面告诉这孩子的家长欺负了自家孩子,哪知这孩子的家长一脸笑意地说“让你家孩子打回来啊!”。
背地里,很多家长都无奈地说,这孩子再不好好教育,以后会有苦头吃的。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用不着管,任其自然生长,殊不知,这可能埋下了隐患。
孩子本质上都是好孩子,但是由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任性”,比如那个“淘气包”有可能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招惹别的孩子,但是如果大人不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长歪。
以前我家附近街坊有对夫妇,生了四个女儿,最后又生了个儿子,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夫妇俩对女儿们严格要求,但是对这唯一的儿子却特别宠溺,做错了事情,从来不去教育他怎么做是对的。
结果,长大后,四个女儿全都成材,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而那个他们最爱的小儿子却不学无术,20多岁的人了,整天不出去工作,只知道啃老、玩游戏。网恋之后未婚就生了个孩子,女方看他不争气,也离开了,这孩子仍不思进取,把嗷嗷待哺的孩子留给60多岁的父母,还是吃喝玩乐。
直到现在依然不知道悔改,他的父母追悔莫及,好好的孩子就被他们的“惯”给毁了。
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及时地指出来,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和修正,就像种树栽苗一样,看到旁枝斜逸,不及时修剪和调整,长不成笔直挺拔的大树。
2
甘地夫人曾说过:“难道做父母的到头来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听凭子女自行其事,不予劝阻,不加指点吗?不,生活实在不那么简单,做父母的担当着悉心指点子女这一极为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
每个孩子最初都是天真无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响着他,而最亲近的父母对他的各种态度更关系到他性格的塑造。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一个“把关人”的作用。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地“惯”孩子。几年前跟一个朋友一起去逛街,她带着六岁的儿子,那孩子看到什么要什么,不给买的话就地打滚,不管人多人少,又哭又闹,当时我都觉得有点丢人。
跟朋友提议说,要她好好管管,平时给孩子立好规矩,缺的东西一定给买,每次出去只能买一种玩具,家里有的玩具不要再重复给买。朋友听了不以为然,说现在哪个孩子不这样,想要什么给买什么,家里又不缺这点钱。
听了这话,我也不再劝,既然观点不同,也没法再劝。
后来这孩子上小学后,不仅不听话,学习也不好,很顽劣,作为老师的父母竟然也束手无策。
等到生了二胎,朋友终于意识到,之前对老大的“惯”造成的后果,于是对老二,并没有像老大那么娇宠了,该管的时候则管,该训的时候则训。
老二经过这么一教育,果然有了效果,两三岁时就聪明有规矩,懂事又有礼貌。
朋友也终于醒悟了,孩子小,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前绝对不能过分纵容,任其要风得风,要雨唤雨,而要及时进行“把关”和教育。
3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明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也提到“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咱们中国有个家喻户晓溺爱孩子的故事:有个人从小就被母亲溺爱娇惯,后来犯了罪被判了死刑,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母亲解开衣襟喂他,这个人却一口把母亲的乳头咬下。他最终是恨母亲的,怨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的一生。
现代大部分家庭中,孩子都是全家的中心。很多父母自己舍不得吃穿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然而,纵容溺爱却把孩子推向深渊。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艰辛,觉得一切东西来得很容易,也以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就可以给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体谅孝敬父母。
所以一定要“管”孩子,不要“惯”孩子,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会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实际上这就是溺爱,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前几年,某艺术家在一次采访中自曝自己很疼爱孩子,说孩子“做错了事总也不舍得打,有时真想打,但是还没有打,自己眼泪就掉下来了,”还说“孩子总归学不坏”。
可是事实怎样呢,时隔不久,这个“舍不得”打的孩子因犯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不知道此时他的父母是否后悔他们当初无底线的溺爱。
4
当然,我们所说的“管”孩子,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非打即骂,而是要针对孩子出现的状况,耐心劝说,悉心引导,摆事实讲道理,该管的时候必须管,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谈到还在教育时就反对两种错误教育方法:
一种做法是粗暴压制让其变得服帖,这样使孩子从小变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有些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做法是娇生惯养,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孩子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先生48岁才有了儿子海婴,他虽然疼爱孩子,但是毫不骄纵,一次海婴听说一著名马戏团到上海演出,想去看,鲁迅考虑到马戏团表演都是猛兽,夜里去看表演怕他看了受到惊吓,海婴为此嚎啕大哭,鲁迅先生耐心解释了原因,后来找白天的机会陪他看了马戏团演出。
后来海婴回忆起这事还很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如何当好父母,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模式,大部分人都是在摸索中寻找方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孩子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成长。
家长们不能自己受过苦,拿不想苦着孩子为理由,对他百依百顺,任其自然生长,要知道小时你不“管”,长大了想“管”也管不了。
教育孩子要趁早,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德兹说过:“人如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是一生的雏形” ,趁着孩子还小,该“管”的时候千万不能“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