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暑假一直闲住在老家。恰逢七月初八要举办祭祀,目睹村子的集会。
在家里烧好香,我提着装好米面的禅篓,拿着3根香走去楼里。那是我爷爷奶奶辈住的土楼,可能有更多祖辈住过。
现在那里已经不再完整,后面有一角之前被山洪冲塌了,没有再修过。杂草在那里放肆的生长,可能是偶尔有人走过,隐隐约约可见一小路通向后山。
我到的比较早,只有两位婆婆比我先到,她们亲切地聊天,问在哪里读书啊?读什么的?还要读几年啊?人们陆陆续续地走进楼来了。我回来的次数实在是太少了,有的人还问我是谁家的女儿啊?都不认识了,我也不怎么知道她们的名字,只是觉得面熟亲切。
她们有的带着些小孩子,有的在聊她们的外孙子,外孙女,都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还有零星的中年人;只有一个比我小两三岁的妹妹跟我勉强算是同辈的年轻人。
祭祀物品准备好了,祭祀开始了,看着寥寥无几的禅篓,我几乎认为记忆中那楼里满满当当的禅篓是错觉而已。后来分东西的时候就知道了,那不是错觉,只是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出门工作。很多一个人提着一个禅篓领着两三份子女的、亲戚的东西。
吃饭的时候越发觉得人少了,据说只有45户来吃饭了,还有的是一户两个人来吃饭到,很多都是老人。以前可是放了8、9张桌子轮流吃的。
饭后,有些妇女收拾好桌子,有的人在吃茶聊天,有的人帮忙洗碗刷锅。虽然人少了,但是热闹仍在,人情仍在。虽然祭祀在现在已不再重要,但是祭祀的时候,整村人都聚在一起,忙里偷闲地谈天说地,真的是很美好的感觉。
但是村子里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的只剩下独居老人,小孩都被带去城市读书了。真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24节气,更遑论这些固定的繁多的祭祀流程。可能5年10年之后这些祭祀就会消失了,遗憾而无奈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代价。我知道这村里的时候可以随时哪家串串门喝茶聊天;在城市的时候,你可能好长时间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在村里的时候,你可以出门不锁门;在城里的时候,你不得不进门就锁门,恨不得一只蚊子进不去……村里寂静,村里热情;城里热闹,城里冷漠。
逐渐消失的祭祀,逐渐消失的村俗,逐渐消失的特色。我能、我们能做什么?
阳光下的禅篓继承了几百年,也许不会那么容易就消逝了。也只能随遇而安了,想太多也是一种病。⊙ω⊙有感而发,庸人自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