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壹品创联·联盟精选作品
知识的运用总是一波三折

知识的运用总是一波三折

作者: 黄思明 | 来源:发表于2024-04-27 05:20 被阅读0次
    今日的新式母亲,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对于各类知识,既已渐渐有从幽谷入乔木的希望,她对于子女的各类问题的态度,自不免另成一格,和旧式的两类母亲都不一样。新式的母亲比较灵活,知识上也比较丰富,同时也比较虚心,比较不武断,她自知对子女生活里种种表现的性质与倾向,未必完全了解,因此也就不觉得有随时随地加以干涉的必要。她也逐渐知道,她的孩子在完成发育之前,必须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在这些阶段之中,即使有一部分活动不大合情理或不大健全,而不妨干涉,她也觉得以不干涉为是,因为她明白,干涉太多,或太切心于干涉,其引起的结果说不定比活动本身所引起的结果还要不好。她也知道她的主要责任是在了解她的孩子,获取他的信赖,而遇有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当他的导师与顾问而无愧。真正的新式母亲似乎确有这一套本领,而这本领有时好像是得诸天性,而不是得诸教育,因为近代女子教育里根本没有这一套。无论如何,这一些直觉的见解是健全的。凡是对儿童生活接触多而认识清楚的人大概都可以坐实这一点。——摘录自潘光旦译注的蔼理士性心理学研究
    书籍‖如侵立删

    1.

    对于这段话,我稍作修改,把明显可能敏感的地方,做一个委婉或者模糊化处理,毕竟我写的不能和潘光旦先生进行比较,也避免了老是去申诉麻烦。

    蔼理士在一百年前,就对新式母亲做了一个准确的描述,时至今日,这类新式母亲,我敢称中国仍不足一半。蔼理士对母亲的要求也忒高了一点,不单单对母亲,对如何做好父亲,应该也有类似的表达才对。

    自觉或者不自觉,我如今常常都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看问题,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麻烦事。

    好事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境界也会不一样,麻烦之处可能有时候引起误解。这也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从来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最重要的是自知之明,那既然如此,更需要在同人说话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今天,我继续背着我的“泰山旅游”字样背包出门,大家见了颇为好奇,有同事就问:“我真搞不懂,你为什么背一个包包呢?”我一时想说的话很多,竟然是没法用最准确的语言回复,所以最后我只好沉默以对,最后的结果搞得我好像很清高,不屑于回答别人的问题一样。

    带着旅行包双肩吃饭‖如侵必究 来自蔼理士心理学书籍插图‖如侵立删

    2.

    最值得玩味的是,一天之中,我竟然被熟人问了两次。我为了怕遇到第三次询问,我在下班回家路上,我竟然抄了一条隐蔽的路,再也没有人询问我为何背着双肩旅游包,回到家,我舒了一口气,终于再也没有人问我为何老是背着“泰山旅游”的包包了。

    如今虽然平静分析,但是当时抄道避开人群却是下意识的动作,这里面的心理学基础却是很有意味的东西。

    实际上,在第一天背包出门,我就在朋友圈晒出了原因,只不过也不可能把所有认识的人网罗进我的朋友圈,我仍然要面对大家的询问。

    我写的原因大概也可能让大家摸不着头脑,毕竟也都是似是而非的隐晦之语。譬如这样:

    “以出世之心入世,以不动摇应万变,以善变的心应对平静的生活,以远方与诗应对贫乏与枯燥无味,这才是我每天背着旅游包上班的原因”。

    其实,我还要深挖里面的心理学基础,之所以背包,还有一个最潜意识的东西,那就是我要同父母的那种求稳定的传统观念相反,自然就是不稳定和追求自由自在。

    直到今日,我终于知道为何我回老家同大家搞不好关系的一个原因了,那就是老家人个个都是求稳定的,而我注定拥有一颗漂泊的心,怎么可能不冲突呢?

    来自蔼理士心理学书籍插图‖如侵立删

    3.

    对于母亲,我已经很少沟通,哪怕沟通交流,也颇有种鸡同鸭讲,我们聊天似乎永远不在“一条线”上,或者说我们的交流无法彼此理解意思,很有意思。

    主要是,我也对母亲不再做任何幻想。既然从没想过能够改变任何人,也没必要讨好母亲,那种讨好的虚伪,我再也不做。

    带着面具生活简直是太累啦,不如做最真实的自己,只有过好了自己,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一步步踏出童年的阴影。

    至于蔼理士所设想的新式母亲,也许在梦中能够遇到,现实里我是没可能碰到,但对于未来,我不防仍然充满信心。哪怕那个老姐,竟然也在趋同于那个她曾经讨厌的母亲,说来也真是邪门得很。

    老姐越是趋同于“传统美德”,似乎和母亲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起来,这也是可以料想的事,毕竟一旦把金钱物质补上,母亲自然开怀大慰起来。

    可是,我不是阿慧,我既然要进一步人格独立,进一步追求自由梦想,而不是过成又一个“父母”似的人,我就必须同原生家庭进一步切割,就必须进一步同父母“分离”,分离肯定是痛苦的,但是分离却又必不可少。

    若是一开始,父母早一点引导我同家庭分离,我又何至于现如今才做这样一个痛苦的心理上的分离呢?

    可是,我毕竟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我没法对父母要求太多,他们已经在力所能及时,给予了我足够多,甚至说远远超过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东西,这样一想,我本应该知足。

    知足是一方面,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却是另一方面,两者一点都不矛盾,两者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一件事。

    据说是营养早餐‖如侵立删

    4.

    最后,我想说一个吃饭问题。父母的早餐,必然是量多管足,甚至于常常是过多。这毫无疑问,并不是对健康最好的。

    小时候,父母为了快速完成喂饭这样一个事情,对我们四个孩子都是一个办法,不能快速完成吃饭,那就痛打一顿,我只能说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于吃饭挨罚这件事,我是很害怕的,所以我从小养成了囫囵吞枣,吃饭也吃不出来什么特别的“美味”。对于阿慧,她完全是直接选择不吃,常常吃一两口就放下碗筷,你不是要求快吗?我干脆不吃,这不是最快吗?自然阿慧也难免挨一顿打。

    对于小雨,完全当爸妈的痛打如无物,你们要打就打,要骂就骂,我就当耳边风,好像没听到,该怎么慢吃还是怎么慢吃。所以,对于小雨,最后爸妈只好首先屈服。

    对于小聪,他就更显得聪明一些,有家长看着,他就好像吃得很快,只要父母一走开,或者稍不留神,小聪仍然按照自己的频率慢慢来。这种“圆滑世故”,好像小弟生来就会,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现在仔细深究起来,哪有什么天生圆滑,也不过是小弟锻炼出来的机灵。凭着这一份机灵,小弟可谓在老家生活上如鱼得水,是全家最受到父母喜欢的一个孩子。但却不是我们其他三个孩子能够羡慕得来的。

    每个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方式,用最适合的方式对待这件事,仅此而已。我的方法看似被动,实际上反过来想,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既然怕疼,那就早早投降,这也导致我在绝对力量和暴力面对,我只会首先投降和屈服,只不过这种暂时性的屈服和投降,被我压制在潜意识深处了,直到我长大了,我才把它释放出来,这才伤害了一些本不该那么伤害的人(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那些人合该有此结果)。

    括号之处似乎有些绝情,但是本质就是如此,没有当初的打骂教育,怎么会有如今的伤害呢?亲^3^,从没有无缘无故的伤害啊!

    今日我吃早餐仅仅喝一碗粥,这要是母亲知道了,想必就是“这太少了,没有营养”,难道米粥里那肉还不够营养吗?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她看到的只是量太少这一块,没有看到里面的瘦肉。

    又或者说,对于“营养之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老爸体重增加自然有他自己不爱运动的原因,恐怕和母亲的饮食习惯,也不无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的运用总是一波三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mn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