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周500字读书
孩子想吃零食,要不要满足?

孩子想吃零食,要不要满足?

作者: 资深美丽拆书家任丽娜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15:59 被阅读88次

    01

    我老家有个夜市,大街上到处是各种小吃摊,卖炸鸡排、炸薯条、臭豆腐、烤肉等等。侄女8岁那年春节,我们俩在客厅聊天,说起这几天夜市人特别多。我一抬头,突然发现侄女两眼放光,嘴角居然留下了长长一串晶莹剔透的口水!哈哈哈哈! 我立刻告诉我妈这么好玩的事情,我妈说她就是贪吃,嘴馋,爱吃垃圾食品! 刚进门的弟妹听说后,问侄女是不是想吃夜市上的好吃的,得到肯定答复之后立刻带她出去吃了。对弟妹的做法,我妈颇有微词,我也不认同。一来夜市卫生条件太差,对孩子健康不好,二来孩子一要求就满足,有点太宠了。

    好朋友宝慧家的孩子仔仔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看着他,他妈妈出去办事。他翻出被妈妈藏在箱子里的糖果时,喊着要吃。 我说:“仔仔,妈妈回来了再吃,好吗?”他立刻说:“妈妈已经回来了!”几经央求我也没给他吃。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我在旁边看着他用还拿不稳小剪刀的小手一直不停地剪那个糖果的包装,眼睛里充满了对糖果的期待。直到妈妈回来后,他才如愿把糖果吃到嘴里。探究起来,在仔仔要吃糖这件事上,我的看法是糖果不能多吃,对牙齿不好,对待孩子也不能予取予求,要啥给啥。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小朋友自律性不强,放任的后果很可能变成那些想买啥买啥想吃啥吃啥,不给就撒泼打滚又哭又闹的熊孩子。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与孩子合作》,真是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我的这个育儿理念是错误的!

    02

    地铁上大街上经常看到为了爸妈抱抱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孩子,商店柜台前到处是为了买玩具哭到声嘶力竭的孩子,客厅沙发上总坐着为看动画片和父母怄气的孩子。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为什么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拒绝?

    有可能,像我一样,自以为是,觉得拒绝他是为了他好;有可能怕满足了他,孩子会提更多要求,会被惯坏⋯⋯

    但其实,拒绝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如果我们能去观察一下在被拒绝的过程中孩子情绪的变化,就会发现,不停被拒绝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大人这样做,真的是非常非常残忍。
    你能清楚的看到,孩子提出要求时,是满心期待的,而且他相信,这个要求会被满足。但出乎他预料的是,爸爸妈妈拒绝了,甚至直接忽视了他的愿望。于是孩子从期待,变成失望。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失望的情绪,于是哭闹起来。
    经常被拒绝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种可能是,如爸爸妈妈所愿地"变乖了""听话了",不再"无理取闹"了。 但那不是因为他更信任爸爸妈妈、更愿意配合爸爸妈妈的要求了,而是他对你失望了,不再相信你会满足他的要求了,所以干脆就不再表达意愿了。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像爸爸妈妈担心的那样,"被惯坏了",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经常无理取闹。那也不是真的"惯"坏了,而是因为孩子被满足得太少了, 他心中积聚了无比多的不满,于是需要不停发泄,不停反抗。

    那面对孩子想要吃零食买玩具,想要看电视打游戏的要求时,要怎么办呢?大的原则是:

            多满足,少拒绝。

    为什么呢?

    一件东西,越难得到,对人的诱惑就越大,人们占有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贪婪、无节制,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你越是不允许他吃糖果,他越想吃,你越是不允许他看电视,他越想看。

    孩子爱吃零食,表面上是生理需要,其实也与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密切相关。爸爸妈妈越坚定地认为吃零食有多么多么不好、不断地压抑孩子吃零食的欲望,孩子很可能越坚持,越觉得零食有无比令人向往的美妙之处。
    困于零食需求无法满足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安全感的匮乏、爱的匮乏,甚至用低自尊的方式,去谋求满足--比如,哭闹着要吃零食,甚至像很多爸爸妈妈担心的那样,偷拿大人的钱去买零食。

    所以适度满足,不要拒绝孩子的需求。

    作者的家里就常备巧克力和糖果,吃告诉孩子放在哪里,让他们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一次吃太多的危害。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权时,反而对巧克力和糖果没有强烈的欲望。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也是一样,事先约定好时间,反而不会像严格管控下的孩子那样偷偷玩甚至成瘾。

    如果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满足,他会对父母有信任感,有更多的安全感,情绪控制能力也更强。

    03

    看到这里,小伙伴可能会说,这样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延迟满足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1968年进行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在一所幼儿园,研究人员让数十名儿童独自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有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些零食,但是如果他们能等到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可以得到更多零食作为奖励。结果,大部分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吃掉了那些零食,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棉花糖实验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延迟满足,不是纯粹的时间上的延迟,而是附带鼓励的延迟。

    孩子要吃糖,不能马上吃,要等一小时以后再吃,要等妈妈回来再吃,要等回家再吃,是不是家长经常用的办法?

    2.延迟满足,是附带鼓励,而不是附带条件。

    孩子要买玩具,要考试得满分才能买,要不哭不闹上幼儿园才买。

    平时家长们用的这种不附带鼓励而附带条件的机械的延迟满足,不能让孩子为了更大的目标克制眼前的欲望,反而要付出更多努力,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孩子不仅没有被培养出耐心,反而因不能得到爱和自由变得情绪失控,焦虑没有安全感。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家长都误读了延迟满足!

    04

    有小伙伴可能会问,如何把握多满足少拒绝的尺度呢?

    做到两个“不过分”:

    1.不过分满足需求

    跟孩子沟通好需求,可以充分满足甚至超出孩子的期待,但不能过分。

    2.不满足过分需求

    被宠坏的孩子习惯提出过分的需求,家长绝对不能妥协。

    注意,当家长决定不满足孩子过分的需求或者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时,通常会欺骗孩子比如“下次再买吧”或斥责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这么辛苦,你怎么不体谅?”之类的语言。而是应该带着爱和关怀直接拒绝。比如可以这样说:“宝贝你想吃棉花糖是吗?妈妈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妈妈看到你昨天就吃了一整袋,担心你的牙齿会生蛀牙,妈妈想让你健健康康的,你看咱们今天就不买了,好吗?”试试看,你会对孩子讲道理的程度感到惊讶。

    05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虽然难,但是有价值。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家长的问题,想教育孩子,先改变自己。

    现在就想想看,明天孩子可能会对你提出哪些要求呢?

    你打算怎么回应孩子的要求呢?

    把握爱的尺度,做宠爱不溺爱的父母!

    等你来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想吃零食,要不要满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mx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