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梧桐心理(wutongpsy)
文:桐妈。心理学硕士→教师→全职妈妈→心理咨询师。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
前阵子读了一本歌者龚琳娜撰写的书——《自由女人》,主要内容是讲述她从一个科班出身的民歌歌唱者成长为自由歌者的历程,这其中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就是老锣,神曲《忐忑》的作者。
老锣像是一位引路者,引领着琳娜一点一点挣脱掉身心上的束缚,走向自由。二人也在历经一波三折后成为默契的音乐拍档和人生伴侣。
这本书中琳娜诚恳的自我表露,改变了我从媒体习得的对二人的刻板印象(搞怪、抓眼球),重新认识了一对有趣的音乐人。
但整本书最最让我觉得好玩的地方,还是老锣的“不着调式”育儿法。举两个例子:
故事1
有一天,老锣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在家里的池塘边玩,琳娜在家做饭,从窗户口望出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儿子已经爬到池塘边缘并且探出了头,老锣还在儿子身后一米处淡定地观望着。
琳娜这颗老母亲的心急得要命,但又碍于之前夫妻二人有约定在先:一人带孩子,另外一个人不能干涉,有事之后再谈。于是琳娜只能在心里一边干着急,一边想着朋友那个因溺水导致低智和脑瘫最终去世的孩子。
老锣带孩子回来后,琳娜质问他难道就不怕孩子掉下去。结果老锣说,如果儿子掉下去,他就马上跳下去把他捞上来,但必须让儿子自己试一试,他才能自己找到边界。
故事2
两岁多的儿子,喜欢以“打人”引起别人注意,无奈出手有点重。一天,儿子一巴掌拍到老锣脸上,把他打疼了。老锣叫儿子坐下,很认真地对儿子说,你刚才怎么打我的,我试试用你打我的方式打你,你看看什么感觉。
说完这话,老锣就一巴掌打在儿子脸上,把琳娜都惊呆了。老锣打完儿子的脸,还问儿子疼不疼。儿子回答疼时,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老锣接着说,不要再这样使劲儿打人,别人也会疼。
此后,琳娜发现,儿子如果忍不住想打人,就会先在自己脑袋上拍一巴掌,试好了力度再出手。显得可笑又可爱。
这两个故事中,都涉及一个很有用的育儿概念:边界,也作界限。
在老锣看来,孩子小时,需要教给他与“物”接触的边界,比如故事1。孩子大一些时,需要教会他与“人”接触的边界,比如故事2。
孩子小时,若经常以安全、干净为名,其实会剥夺很多孩子探索自己与物的边界的机会。
作为父母,在排除绝对危险性的前提下,需要“让孩子体验到他的行为导致的必须面对的现实结果,比如疼痛、丧失等,如此,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所以,有界限的父母是怎样的呢?
“给孩子自由,容许他作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
以上,与你分享。
参考资料:
1、《自由女人》龚琳娜,长江文艺出版社
2、《为孩子立界限》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民族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