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讲考级
——九级精彩呈现
《新编钢琴考级教程》九级内容:
一、基本练习
1、音阶
2、主三和弦琶音
3、属七、减七和弦琶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Op.25 No.2
2.练习曲No.7
3.练习曲No.2
三、复调乐曲
1.吉格舞曲 选自《英国组曲》第三套
2.赋格曲 选自《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 No.2
四、大型乐曲
1.C大调奏鸣曲Hob.XVI/50第一乐章
2.G大调奏鸣曲Op.31 No.1第一乐章
五、中小型乐曲
1.前奏曲 OP.12 No.7
2.云雀
3.旱天雷
一.练习曲
练习曲 Op.25 No.2
肖邦的钢琴练习曲在世界音乐文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钢琴家在音乐舞台上的保留节目之一。
对该曲学习的建议:
1.这首练习曲要求弹出感情纯朴、风格优雅及柔和诗意的气氛,通过完美的演奏,给人留下一种朦胧美的印象。要求手指动作轻巧主动,手的平稳和手腕的放松是保证完美演奏的必要条件。
2.左右手是二分音符三连音和四分音符三连音的重叠,这样形成了这首乐曲独特的节奏韵律。
3.乐曲的速度是急板(Presto),♩=112。
这首练习曲要求轻盈、柔和的音色,注意层次,每小节左手低音,是一个进行的旋律,要稍稍透出来。
结束时,第67小节有一个很大的渐慢,装饰音要旋律化,最后两个小节速度慢些,音乐逐渐消失…..
练习曲 No.7
这首练习曲是训练左右手快速跑动的音阶和琶音技术。A大调,3/2拍,活跃但不过分(Vivace non troppo).
这条练习曲对指法做了特别的规定外,也对手指的快速伸张与收拢、准确地把位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先用慢速练习所有左右手的音阶与琶音的技术部分。保证声音的质量,指法和节奏的准确。然后稍加速,做出起伏。旋律也被分别安排在左右手,要将旋律连贯成一个整体。稍突出旋律,伴奏(跑动的音阶与琶音)稍轻。
练习曲
No.2
这是一首气势恢宏、性格鲜明、变化丰富的练习曲。除了快速跑动的六连音,饱满、果断的大和弦,还有轻盈流畅、晶莹剔透以及多种性格的旋律线条。
乐曲g小调,2/4拍,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
A段:第1-16小节,g小调,强力度。左手六连音不断上下快速跑动的背景下,右手是被和弦充实着的旋律,声音丰满挺拔,而切分和附点的节奏又使其彰显出刚毅、果敢的性格。B段:第17-32小节,包含两个各8小节性格对比的乐句。六连音的快速跑动转到右手,色彩柔和清新。
第25-32小节,g小调,上行是和声小调,下行是自然小调,将动与静结合起来,为下一阶段大的渐强做着铺垫。
连接:第33-44小节,它分为三个音阶:第一阶段,第33-36小节,旋律在右手,线条宽广、悠长,逐渐渐强,切分重音鲜明;第二阶段,第37-40小节,强力度,跑动的六连音在右手,而左手和弦连续的二连音连奏使弱拍音变强,给音乐以强大的冲击;第三阶段,第41-44小节,有一个极大的渐强,直至第43小节的最强音(fff),第44小节可做一点自然的渐弱。
第53-60小节,右手跑动的六连音轻盈流畅、旋律舒展。
第61-68小节,旋律在右手,较舒展。
第69-84小节,主题的变奏再现。十六分跑动的拍子音变为双音,并且由两手交替进行,注意左右手的衔接和起伏。开始不要太响,第77小节的时候音区提高,力度增加(ff),将音乐推向光辉的尾声。
尾声:第85小节—结束,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85小节-88小节,飞快的三连音上下跑动。
第二阶段:第89-93小节,右手是分解的主和弦,左手则在每半拍的拍子上,给和弦加了个辅助外音,力度非常强(fff),灿烂辉煌地。要求每个音都保持很强的力度,稍突出左手的拍子音。
第三阶段:第93小节第2拍—结束。
声音饱满、果敢,手腕不要僵硬,要富于弹性。“突出高音,需用些音后踏板以增加热烈、恢宏的音响效果”。
二、复调乐曲
吉格舞曲 选自《英国组曲》第三套
巴赫创作了三套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蒂塔》(又称德国组曲)。这些组曲基本都是由若干首古舞曲组成,其中《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4首是组曲结构的基础。
《英国组曲》创作于1717-1723年。在最早的手抄本上有题词“为英国人而作",由此得名《英国组曲》。该组曲相对于《法国组曲》规模更大,音乐形象更鲜明,内容表现更丰富,每一首均从前奏曲开始。
吉格舞曲是一种古老的英国舞曲,速度很快,性格活泼,往往作为组曲的末乐章。
这首吉格舞曲选自《英国组曲》第三套,12/8拍,火热的快板(Allegro confuoco),感觉像是每小节4个三分拍。全曲最好用断奏,热情积极,富于活力。
该曲类似三声部的赋格曲,全曲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0小节,从g小调开始。
主题:性格鲜明,充满活力,要求节奏准确。
答题:主题在属调上的呈示。
对题:是与主题相伴的另一个旋律,平静、优美,可稍轻些,以突出主题。
间插段:基本是用小连接的材料,如第8-11小节。
第二部分:第21小节—结束。主题是倒影的形式,进入的顺序是中声部、低声部和高声部,3次呈述后,在第29小节又停了一个声部,而成为二声部,直至结束。倒影的主题出现了5次,直至第43小节主题才以原型的形式作最后一次呈述。
演奏时要注意:
1.速度较快,节奏鲜明。
2.声音轻巧、富于弹性,全曲用断奏弹。
3.声部清晰。
4.注意全曲各部分的对比变化。如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的布局安排。
5.关于装饰音,全曲出现了4次,都是上波音的形式。
赋格曲
选自《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 No.2
苏联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这首三声部a小调赋格曲写作手法非常传统,但具有多调性的特征,和声语言也极具现代色彩,属于20世纪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很难。乐曲是一首活泼的小快板(Allegretto),这首乐曲很像作者创作的小波尔卡舞曲,具有风趣和意想不到的色彩。赋格曲是复调音乐的最高形式,“Fuga”来自于拉丁语,愿意是追和逃,其特点是相互模仿的主要旋律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内容包括:主题、对题、答题、间插等部分。在赋格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声部单独进入时出现的短的乐思或乐句称为赋格主题;答题一般是主题在属调上呈现;对题是陪伴主要乐思同时出现的旋律,因此它既是主题的对比,又是主题的延续;间插段是主题与主题、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部分。
这首赋格曲包含的内容有:a主题小调,强拍上开始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和大跳的音程,使主题的节奏鲜明,富于活力,重音明亮、集中。
答题:在主题的属调e小调上,是主题的第2次呈述,声音较明亮。
第一对题:由弱起开始的四度上行跳进使长时值的旋律音更刚毅、自信,弹奏时要突出。
第二对题:是3次活跃的小音型,它们是主题的材料,但是节奏的格律有变化,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后紧跟一个下行大跳的音程,是弱强弱的节奏格律,性格轻巧。
间插段:基本上是对题的素材和跳奏的音阶与琶音,采用了多调性与意想不到的和声相结合的手法,极具鲜明的现代色彩。快速的跳音要弹得清晰、均匀,是技术上的难点。
全曲共分4个部分:
呈示部:第1-20小节,主题出现了3次,其顺序是低声部、中声部、高声部。
中部:第21-55小节,主题出现了4次。
尾声:第71-80小节,包含前面的素材,很强的力度,饱满的声音,结束时果断、自信。
三、大型乐曲
C大调奏鸣曲
Hob.XVI/50第一乐章
海顿这首奏鸣曲作于1794-1795年,是他第二次访问伦敦期间创作的。海顿在谱面上大量地标注强(f)、弱(P)、渐强(cresc)、渐弱(dim)、突强(fz)等力度变化和踏板标记(open pedal),以丰富钢琴的音色和表现力。
海顿的奏鸣曲大多是诙谐幽默的,但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主部和副部素材统一,只是形成了调性对比,主题素材贯穿全曲,在不同的音区以多种形式展开。弹奏时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生动的表现出乐曲要求的性格。
呈示部:第1-53小节
主部:第1-15小节,C大调
第1-6小节,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节奏格律的变化产生一种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的生动形象。
第7-15小节第1音,它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7-10小节,是主题的加花变奏。开始3个丰满浑厚的滚奏和弦完全改变了主题开始时单纯的性格。随即是活跃轻巧的大跳音程,弱强格律,但在起跳后半拍上加花成为三十二分的装饰音,致性格更加诙谐、活泼。
第二阶段:第11-15小节,在左手主持续音的基础上,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烘托着旋律,将带装饰的大跳音程进一步展开,第11、12小节重复的旋律音好像酝酿着要从第13小节后两拍直冲向第15小节的最高音mi.
左手的伴奏要轻,但必须清晰、准确。
连接部:从第15小节,这一段从激昂的三度进行直到第19小节很弱的低音,情绪变化很大。
三度进行,手腕不要僵硬,要有重量转移。
副部:第20-42小节第一音,G大调,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为同一素材,但创作手法有了变化,使副部主题具有两个声部的复调因素。它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20-34小节。
第20-29小节,开始旋律以八度的形式在低音区由左手奏出,性格坚定、挺拔。第22小节又回到单音,暗示这里旋律柔和,需弱下来。
第23小节,连贯的旋律逐渐渐强到第24小节。
第30-34小节左手第1音。旋律转到右手,强力度,乐观、积极。第31小节弱强格旋律又转为诙谐幽默。
第二阶段:第34-42小节第1音,它又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34-37小节。
第二部分:第37-42小节,经过前3小节富于冲击性的短促的快速进行后,音乐进入舒展、柔和的情绪中。右手是二分和四分长时值的旋律,平稳、从容,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结束部:第42小节第2音--第53小节。
第一阶段:第42小节第一拍后半拍—第47小节第1音。
和弦声音饱满,强力度,突出高音,以保留该曲总的快乐、明朗的性格。声音清晰,节奏准确。
第二阶段:第47-51小节,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又将音乐带入轻松活泼的气氛中。
第三阶段:第51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第53小节,前两小节是弱与强的对话,注意弱时不要虚,强时不要粗暴。最后一小节的和弦要有弹性,突出高音。
展开部:第54-101小节,它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54-60小节,是第一副部材料的展开。
先从弱力度(p)开始,在,在g小调上,柔和、轻盈,富于流动性。
第二部分:第60小节第3拍-第72小节,是主部素材的展开,它从F大调开始,转到♭A大调。
第60小节,F大调的调性使这一段音乐显得神采飞扬。这里左手好像是在低音区模仿长号的音色,坚定、饱满。
第62-63小节,它轻柔、优美,与之前雄壮威武的八度形成强烈对比。
第64-65小节音乐的情绪机智敏捷、干脆利索。
第66小节转入♭A大调,右手高音区的旋律舒展嘹亮,第72小节轻收,有一种“悄悄地”感觉。
第三部分:第73-89小节。
第73-74小节,主部素材到了低音区,很轻的力度(pp),有种神秘、朦胧的气氛,尾音不要短。两手要有层次,稍突出右手,左手轻,手指贴着琴键弹。
第120小节,为了达到非常连的效果,在严格连奏的同时,还可以用不断地换半踏板的办法。
第76-77小节转到c小调,在右手很轻的二音连奏背景下,左手后半拍双音弱而轻巧。
第78小节是一段持续的渐强,逐渐推出高潮,具有极大的张力。
第四部分:第89-101小节进入连接部的展开。
再现部:第102小节—结束。
左手在第104小节变化为十六分音符更密集的分解八度,气氛比呈示部的主题稍显热烈浓厚。
第120小节第一副部回到主调C大调,两手旋律交错,低声部稍轻,突出高声部,带点幻想的感觉,像是美丽的晚霞,又像是八音盒“叮叮咚咚”清脆的声音。
G大调奏鸣曲
Op.31 No.1第一乐章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其风格独特,具有交响性的特征。第一乐章明朗欢快。
G大调,2/4拍,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呈示部:第1-110小节。
主部:第1-45小节。
第1-11小节,G大调→D大调,它有三个基本因素。
第1-3小节:是主题的第一因素。精力充沛,机智敏捷。
第4-11小节:是主题的第二、第三因素。两小节一个单位,共有4个单位。这四组音的力度布局为弱、弱、强、弱。
第10-11小节的3个和弦(即第三因素)均不用踏板。
副部:第66-98小节。
B主题,第66-73小节,B大调,平行双向体乐段,与主调的关系比较远,带有一定的色彩性。这是一个轻巧活泼、幽默诙谐、类似于当时流行的《土耳其进行曲》风格。建议速度与主部保持统一,不要慢下来。右手的旋律明亮,富于弹性,断句应从切分音开始。左手是一个活跃,节奏性较强的伴奏音型,低音集中肯定,和弦轻巧。第74-98小节,b小调,旋律突然以强的力度出现在低声部,性格果断、肯定。右手的伴奏清晰、敏捷、稍轻,不要盖过左手。
结束部:(弱起)第98最后1音—第110小节,注意两手各自都有两个声部,强调外声部,内声部要轻。
展开部:第112-193小节。
第一阶段,第112-134小节,从G大调开始,经c小调→F大调→♭B大调。1.强弱对比鲜明,具有交响性质;2.低音的级进下行;3.安排好力度,对力度要有一个总的合理的布局,开始不要太响,第127-134小节有一个较大的渐强。
第二阶段,(弱起)第134右手的2音-第157小节,从♭B大调开始,经c小调→d小调→g小调,双手平行的急速跑动,是强的力度。手指坚定有力,声音饱满,精力充沛。
属准备段:第158-193小节,它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58-170小节。
第二阶段:第170-193小节,弹奏时注意右手轻,稍突出左手。低音响而嘹亮,随后的音很轻,在双音的地方稍稍突出高音。
再现部:第194-279小节。
尾声(Coda):第280小节结束,包含了主题全部三个因素。
第320-322小节,突然强,具有爆发力,最后又戏剧性地弱收。
第325小节是一个带延长记号的休止小节,意味着音断意不断,所以手不能马上放松,积极的精神状态要一直保持到最后。
四、中小型乐曲
前奏曲 Op.12 No.7
这首《前奏曲》创作于1908-1913年间,是普罗科菲耶夫学生时代创作的《十首小品》Op.12中的第7首。
这是一首充满想象和诗意的音画钢琴小品。
乐曲的性质为活跃而细致的(Vivo e delicate)。
首部A:第1-27小节。
引子:第1-2小节。
左手的滚奏和弦轻盈和谐。
右手音型化的十六分音符贯穿整个首部。像铃铛一样清脆的高音在高声部形成了一条规律。弹奏时不要太连,颗粒清晰,轻盈敏捷,突出高音。
第27小节的后3个mi是向中部a小调的过渡,击键准确快速,有弹性,带有一种粗犷刚毅的气势。
中部B:第30-38小节,以全新的素材,描绘出一幅活泼欢快的舞蹈场面,节奏鲜明。
C段:第38小节第2拍—第46小节,对比中段以及其精致纤细的刮奏(delicatissimo)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滑冰雪的场景。
再现部A1:第55小节—结束。
第71小节是很弱的力度,第79小节继续渐慢;第80小节突然回速(a tempo),并减弱;结束时不要渐慢,意味着雪橇快速的消失在远方……
云雀
这首乐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根据格林卡同名歌曲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格林卡是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最优秀的作曲家,他创建了俄罗斯民族乐派,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云雀(又译为“百灵鸟”)是格林卡于1840年创作的由12首抒情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中的第9首。这部声乐套曲体裁多样,音乐形象生动、鲜明,被誉为“格林卡时代的俄国抒情歌曲的百科全书”。云雀这首歌因其旋律优美、纯朴,充满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并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而广为流传。
乐曲♭b小调,4/4拍。
前奏:为乐曲整体的独立性引子,共12小节,近似宣叙调①的行板“Andante".
gudsi recitativo’’,节奏比较自由。
独白式a素材是原歌曲主题旋律及其变化,深情、略带忧伤。b素材则取自原歌曲的前奏,模仿俄罗斯民间弹拨乐器音色的滚奏和弦、轻盈流畅,如夜莺的婉转啼鸣。
速度稍慢一些,节奏较自由,带有朗诵的性质。
声音浓郁连贯。
第一句,第1-4小节,音乐的情绪比较平稳,收束自然。
第二句,第5-8小节,小小的装饰音使旋律更具动感,具有期盼和呼唤的意义,音乐的情绪比较积极。
第三句,第9-12小节,旋律在结束时有一个很大的渐慢和渐弱,带有一种失落、惆怅的感觉。
主题的小引子:第13小节,是分解的主和弦,小行板(Andantino),平稳安静,低音集中。
A乐段:第14-29小节,素材单纯、集中,音乐平静、优美。
连接:第30-33小节是主题素材形成的4小节华彩性连接。
第33小节是一个大的散板,具有西欧浪漫派如李斯特炫技式华彩的特征,像是云雀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要弹得轻盈、华丽有起伏,还要注意层次,左手稍轻些。华彩一直进行到带延长记号的#mi上,然后再以♭ sol引出主题的变奏。
A1段:第34—49小节是前一段的变化反复。
这首音乐与第一段平静优美的性质不同,它光彩明亮、热情华丽(brillante),其力度是轻盈的。
伴奏音要轻,节奏紧凑不要松散,特别是华彩的上下音型,要敏捷、流畅、颗粒清晰,手指快速起键,避免高抬指。
连接:第50-54小节,全曲的高潮, 以很强的力度(ff)、饱满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加紧的速度,直至第52小节第3拍,迅速地(rapido)冲到带延长记号最低的属音fa上,稍作喘息,转入轻盈的上行音型,在近似于颤音(quasitrillo)处做一个很大的渐强渐弱,然后轻盈并逐渐慢下来;最后4个fa走向尾声,要弹得很有表情,渐弱、渐慢。
尾声(Coda)第一部分:第55-65小节,稍慢,在长时值和弦的陪衬下,旋律带有一种孤独、失落以及叹息的表情,速度自由,近似朗读,不过也不要太慢,避免音乐停滞。第58小节应有一个很大的渐强,引出第59小节的强力度(f),像是最后一次热切地呼唤。第61-63小节用稍稍加紧的速度和很弱的力度,以叹息音调表现了孤独、失落之情。
随即第65小节像竖琴一样轻盈飘逸的华彩,表现了云雀在轻轻的呼唤和没有结果的等待后不得不离去的情景。
尾声(Coda)第二部分:第66-71小节,优美轻盈的b素材在分解的大主三和弦与下属和弦的进行中,与引子形成呼应,给我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安慰,柔和的色彩融解了忧郁的情绪,在非常弱(pppp)的力度中,云雀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旱天雷
钢琴曲《旱天雷》改编自扬琴演奏家严公尚先生的同名扬琴曲,所以乐曲有鲜明的弹拨乐器的特点,全曲活泼欢快,生机盎然,节奏和音色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A段:第1-17小节.
A句:第1-8小节,由几个不同性格变化的素材组成。
第1-2小节,齐奏时,左手稍轻,突出右手。重音在小节的第1拍上。
为模仿扬琴音色,十六分音符不要太连,要求颗粒性,明快、轻巧、敏捷。
从第2小节第4拍的十六分音符引出一个明亮欢快的旋律,节奏鲜明,伴奏强调左手的低音。
第4小节,注意旋律中带保持音记号的切分音,声音要深而柔和,避免生硬。
第5小节,柔和优美(dolce)左手比右手稍轻。
第9-17小节,又回到轻巧的性格中。
第12-17小节,音乐的情绪有很大变化。
从第12小节第3拍开始,节奏鲜明,像是民间的锣鼓点。有重音记号的音要集中突出,明亮富于弹性,带有俏皮、诙谐的表情。
从第13小节第3拍开始,突然弱下来,节奏加紧。第14小节的第3拍,音乐非常激动(agitatissimo),第16小节,右手经过长琶音,走向高音区的颤音,第17小节后才逐渐收轻、渐慢,并经过从容的呼吸,进入下一段。
B段:第18-29小节。
第18-21小节,是全曲最优美的地方(dolce),音乐在高音区明亮,从容,安静地流淌,好像是一轮明月照在宁静的大地上。
第22-26小节,稍稍活跃起来。
第22-26小节,第21小节第3拍左手的低音♭ la一进来,即回原速,不要将回原速理解为加速,要把握住乐曲的基本律动。这里好像大地慢慢苏醒过来,音乐又活跃起来。
第24-25小节,有一个较大的渐强,要大胆做出来。
第26小节非常富有戏剧性,节奏上可稍放宽,做点渐慢。
第27-29小节,情绪激动(agitato),力度很强(ff),注意声音集中,避免生硬。
第29小节是B段的结束,干脆利落,不要渐慢。
第30-48小节,是A段和B段素材的综合再现。
第39-43小节,它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39-41小节,恢复原速,情绪安静平稳,与第38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第41小节稍稍渐慢。
第二部分,第42-43小节,恢复原速,再次在高音区,隐伏在双手十六分持续音声部中一条轻盈优美的旋律,好像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层次清晰,让旋律音稍稍明亮地地显现出来,左手轻,营造出一种朦胧、幻想的色彩。
第47-48小节,激动、率直的声音再次回来。
尾声(Coda):第49小节—结束,它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49-58小节,第55小节左手的旋律在右手华丽的琶音陪伴下,激动嘹亮高亢,速度加紧,直冲到第57小节,炫技的华彩段, 速度极快(Prestissimo),这里的琶音可双手交替弹奏。
第二阶段:第59小节—结束,小行板(Aadantino),差不多较前慢一倍,每个音用更强的力度,沉重地(pesante),停在第60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上,并延长1拍。
最后活跃而激动、快速地结束全曲(Allegro vivo)。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