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当遇到与自己过去认知不一致的观点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反驳,而不是从善如流,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这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就叫做“习惯性防卫”,通俗点说,就是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先从心理上防卫起来:有人敢反对我,准备战斗!
留心一点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当同事、家人、朋友之间观点不同的时候,往往会有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捍卫自己的形象。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习惯性防卫时,我们的行为被面子、尊严绑架,使我们难以接受新观点、新知识,这显然是不理性且对己无益的,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防卫呢?
其实,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习惯性防卫的话,我们的祖先很可能已经被其他部落的人淘汰了。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却成了我们成长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习惯性防卫背后的心理机制发生了变化。
心理学上有个叫“基本归因偏差”,通俗点解释,就是当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问题归因于别人自身因素,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例如,我们跟客户约定开会,但是连续三天客户都迟到,我们会认为是客户不守时,时间观念太差,但如果连续三天都迟到的是我们,我们反而会认为要么是路上堵车,要么是家里有事,要么是闹钟没响,总之,我们会归咎于外部因素。
习惯性防卫背后的心理玄机就在于此。当别人的观点站不住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是他学艺不精,而当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遭受别人言论的挑战时,我们会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别人鸡蛋里挑骨头,他们质疑我们的观点就是否定我们。
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我们在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时总是固守在自己的领地,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当然会阻碍我们自我提升了。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那我们该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
在了解什么是绿灯思维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就像大脑中亮了红灯一样。
我们开头讲的那个例子中成甲那位亲戚大哥在交谈中的状态,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正好相反,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可以转变为:哇,这个观点有意思!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还以开头的故事为例,当亲戚大哥听到“学习不好跟基因无关,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进”这种观点时,如果想的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认知不一样,但是好像很有道理”,这就是一种绿灯思维。
拥有了绿灯思维,我们就能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新认知,而不会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有了进步的可能。
但是红灯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要克服这种本能谈何容易?因此,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
我们常常会把“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绑定在一起,当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他对我们本人的否定,觉得伤害了我们的自尊,从而引发习惯性防卫。
但实际上,“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观点或行为被质疑,并不代表我们自身遭到了否定,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过分在意尊严、面子等等,而会客观地看待别人的具体意见,并从中获得启发,对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进行改进和提升。
乔布斯在生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建立了绿灯思维,不再轻易习惯性防卫,我们也会成为这样的聪明人,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