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课题论文)|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小课题论文)|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王晨杉 | 来源:发表于2021-08-11 00:19 被阅读0次

    〔摘要〕:“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自我生命意识,一个是觉醒。从生命语文的内涵来看,都已经包含了这两部分。一个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由文本重现了自我生命意识,经由语文的学习走向自我生命的觉醒。

    〔关键词〕:  生命语文  自我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  觉醒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生命语文”的内涵和践行之一。生命语文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熊芳芳提出的语文教学主张,“生命语文”的内涵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而笔者所讲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自我生命意识,一个是觉醒。从生命语文的内涵来看,都已经包含了这两部分。一个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由文本重现了自我生命意识,经由语文的学习走向自我生命的觉醒。因此,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语文教学内涵里的一种。

    生命语文的教学追求是涵养诗性,修养智性,滋养灵性,在教学实践中分为六个模块: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写作指导和实践活动。即,追寻灵魂的远方,着意引领学生领悟和发现课本上没有明确“给出”的智慧,鼓励每一个人做自己,守护自己性情的本相,做一个灵魂可以随时随处自由舞蹈的人。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以“生命语文”作为内涵依据,遵循“生命语文”三个教学追求,笔者将结合其教学实践模块,从三个方面谈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教的渗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语文教与学是师生与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心灵的碰撞和共鸣。”然而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则说:“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的实践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部分。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为了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我们可以观察一个这样的片段,这是笔者在执教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有一个孩子写文《当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侯》回应笔者:

          3月3日,星期五,语文课。

    ……文中讲到了祥林嫂。让我们陷入沉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于是语文老师开始讲述着她所遇到的一位类似于祥林嫂这样的人物。那是她小时候对于一位中年妇女的好奇,也是对她的怜悯。当她讲到一句话,让我眼眶濡湿了:当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当初的我们也曾有那份初心。  我童年的里,也有过这类的故事。在我的小村子里,有一位独自生活的孤独老人,无儿无女,居住在一个非常破旧的瓦房,即便到了新年,门上贴了鲜红的对联,也看不出一点点的新生气,只让人觉得更加萧瑟凄凉。小的时候每回我回到村里,总会去看看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但我终究还是走近了他,问他要不要我帮忙做什么?他只是对我笑笑摇摇头,便邀我坐下,我也与他聊了许久,他倒也有耐心陪我这个小毛孩说话。他总是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还添了几处补丁,于是我暗暗默许:等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一定要实现。我慢慢的长大,而他却也慢慢的老去。长大后,很少回去了,也就渐渐地忘却了他的模样。只是一次回去拜神,去过他那间瓦屋,却总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的对联已经褪去了颜色,残缺的贴在门上,那房子看起来已是灰溜溜的一片,再不久才晓得他已经离世了。我暗自悲伤,心里有些愧疚,也难以弥补。只想陪他聊一会,毕竟他身边没有亲人,村里没有一个人去在意他,给他一点儿帮助。他离世的时候村里也就热闹几天就过去了,也无人记得他。

    每当我想起时,总有莫名的悲伤,愧疚。想着如果他还在,我回去一定会给他带足够的食物,衣服,帮他打扫房子……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那堂语文课,又让我想起了那份初心。

    学生在这堂语文课里,有了新的体验,然而在教什么的设计时,实则是教师将一颗迷失与沉睡已久的灵魂唤回了。它带着教师从不易的滚滚红尘中走向远方和深刻。生命是神奇的,美好的;语文是温暖的,恒久的。教师从生命出发,却依靠语文“教什么”来抵达。笔者在课堂里所讲到的那个与祥林嫂生命特质相似的中年妇女也是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完成了教给学生的知识任务,更是完成了教师的生命成长之旅,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内在需求,这样的语文课完成了文本里的生命对另教师生命的呼唤,而教师将其传达给学生,更是对一个生命的理解,爱和尊重。只有这样,在教的细心用心真心设计下,教师才会把自我以外的生命个体以善意的理解,尊重,帮助与鼓励教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生命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学的渗透,“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给学生什么,决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和最终的生成。这个走向和生成是学生所学得的语用知识,思维发展,情感熏陶等。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沉入审视课堂内容的设计,考虑学生所“学”,丁卫军老师评课时说:“真正的阅读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因此,笔者在教学发生之前,会比较注重教的内需,也就是学生所学的内容。那么这个内需是关联着学生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的。教师只有把每一个优秀的经典的文本当成是学生一种自我觉醒的修炼场和催化剂,参与了学生自我生命的需求和体验,才能有意识地带着学生在课堂里品味语言,体验生命,唤醒自我生命。而在课堂的言语咀嚼之外,才能走向辽阔和深远。

    同样如出一辙,执教课文《雷雨》之后,笔者深深地确定了学生有超越文本之外的情感需求和醒发。还是来自笔者执教的班级一个孩子的学后感《这场雷雨中,谁最真?》的片段:

    第一次接触《雷雨》这个故事,就觉得这是我读到的人世间最荒唐的爱恨情仇。《雷雨》之中,我认为鲁侍萍是真的,她要说,要说这三十年来经历的艰辛与磨难,鲁侍萍不掩饰,她的言语、她的泪水,甚至是毫不犹豫地撕碎周朴园的钱,这一切都是的真实表达,一个弱女子最真的反抗!即使不堪一击。

      第二次读《雷雨》是通过影视作品。我发现,《雷雨》片段中,周冲更真!虽然周冲在剧中的文字描写是那么的寥寥无几,但我以为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是唯一能让我感兴趣的人。那个单纯的少年如同他身上的那件白衫,是那么白,那么真。他不会钩心斗角,不懂尔虞我诈,一句“爸爸,这是不公平的”道出了多少正义!这是周朴园直接开除鲁大海,而不对鲁大海采取任何补偿而感到不公平吗?还是觉得就因为一点小事情就赶走鲁大海而觉得不公平呢?而我觉得周冲愤然由中门下时感到天地本无公平可言。周冲,一个傻傻的爱着那个在自已心里清纯又善良的女仆——四凤,他只知道爱情很简单,没有界限。阳光照不进偌大的深宅大院,可他的心却很暖。可惜的是这个暖男人却没有好的未来,着实令人心痛!

        《 雷雨》!好一场雷雨!好一个用雷雨也冲不清的孽缘!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缘变成了孽缘,牵连着下 一代悲情,那条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线”,那个三十年以来的爱恨情仇,那个三十年以来的撕心裂肺,那个三十年以来的痛苦煎熬,终于在262800小时后尘埃落定!

    《雷雨》的学习唤起了这个孩子心中的正义,唤回了她的悲悯情怀。最可贵的是学生的思考有了课堂之外的深邃。用文本里的生命唤醒现实里活生生的人!怎样的一个生命才能被唤醒呢!除了文本的依托,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客观因素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学生主观生命的在场和需求,这就是笔者所说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这些觉醒的生命形态是谦和的,善良的,热情的,努力的,积极向上的,有爱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渺小的,可恶可憎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她爱每一寸土地,爱每一条河流,爱每一片叶子,甚至小到每一只昆虫。她知晓分明善恶,但更懂得慈悲。她知道不同的生命状态之间可以间接体验,通过影响,通过领悟,使个体走向生命的高度与深度。

    通过《雷雨》的学习,学生体悟拓展到生命的精彩在于世间有许多它的样子,如青春热烈的安娜,淡泊宁静的陶潜,辛苦辗转的闰土,博爱幸福的冰心,自尊高贵的简爱,虚伪辛苦的奥楚蔑洛夫,恣睢艰难的杨二嫂,美丽善良的埃斯梅拉达……他们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儿。但每当想起或读到他们的有关文字,一定都能让学生想起一些事儿,一些人儿,一些理儿。从这些多样的生命状态中使学生明白了,原来生命的好坏都应该去勇敢直面,而生命的走向也不过如此。

    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所“学”的内容时,要敏感,而有智慧地准确把握,不可过浅,又不能没有深度广度高度。

    三、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文本解读的渗透,“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笔者所理解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的理解与学习就越深刻和主动。每一个文本都是由一个又一个跳动的文字构成,而每一个优秀的文本背后也都站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文本是解开生命密码的媒介和途径。你关注他人,也是关注自己,关怀自己。你理解了文本中生命的样子,生命的本质,你就会更加认清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的合理性,你越是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他人,越能读懂文本的内涵。这样的生命是来自天地的,众生的,自我的,那些地方的,国家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等皆包揽其中,它包罗万象。懂得了,便会自觉体悟,接纳自己,拥抱生活。

    那么这样的自我觉醒体现在文本解读的实践中,笔者以为可以有两点:

    (一)自觉丰富阅读的经历

    教师要实现文本解读的新突破,要有很好的解读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跟教师阅读能力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很好的完成高质量的文本解读,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也不可能读懂别人的文字里的真知灼见。那些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文本解读一定是由丰富的阅读经验累积而来。

    我们可以读一读特级教师熊芳芳老师的《语文,不过如此》和《生命语文课堂观察》里的文本解读案例,如《绝处逢生——<寒风吹彻>的灵魂低语》,熊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孤独”的三个内涵:“人与生命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寒冷”的三个内涵:“自然的冬天”“心灵的冬天”“生命的冬天”时,并不是单一的对文字流于表面的阅读意思,她给学生设计的有层次有阶梯式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是基于长期致力于深度阅读,探索文本和挖掘文本阅读得来的。再如作文课《“孝”还是“爱”的债》,课里有十分丰富的阅读资料作教学辅助,像聚焦的网络图片,《二十四孝图》的文字插图,《诗经》的引用,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美国瑞乔.M.约翰的绘本《苹果树》,而且在读熊芳芳老师的专著时,笔者发现熊老师的文本解读都会融进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著作。这就足以说明教师的解读功底来自深厚的阅读底蕴。

    (二)自觉打开生命的体验

    语文教师的生命体验是文本阅读源泉的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师不光要读懂书本里的有字之书,还要读懂生活中的无字之书,甚至有时毫不夸张地说无字之书更重要。正如笔者在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上是有所变化的。第一次文本解读的主题是《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而第二次文本解读的主题是《做回真正的自己是看清自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呢?因为两次教学的时间相差四年,第二次因为个体生命有了更丰富的体验,有了更多的生命里的接纳,打开了生命的体验,也明白了自己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看清自己,选择了回来做真实的平和的自己,正如有话所言:与自己握手言和。也正如熊芳芳老师书中写的“生命达到了某个深度,才能看见那个深度里面的风景”,因为“从来没有人读书,大家都在书里读自己”。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作为终身的修炼道场,努力读懂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只有这样才能懂得语文的真谛,才会备出符合生命规律的课,才会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接受和爱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也才会拒绝那些对待生命的无视,冷漠,蹂躏,甚至残害。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去注意孩子的每一个提问与应答,甚至是一个不经意发现的眼神和动作,因为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来之不易,会用力去善待它们。生命与生命之间互相给予了关怀,温暖和帮助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生命才真正达到了幸福与圆融。

    四.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发现语文之妙,“极夫游之乐也”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不是一种架空,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它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我生命意识的内核是自我的参与,并自我思考走向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宇宙万物的紧密关系。正因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才有了更多的生命观照,渴望更丰富的阅读和美妙的生命体验,而正因为自我生命意识走向了觉醒,他的阅读才会更主动,更具广度,更有深度,写作视野才更开阔,更丰富,更博大。他在语文学习中,才不仅仅是机械式的训练,而是理解性地掌握。

    今年是笔者十一年语文教学之年。十一年是语文教学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在这十一年里,明显发现语文阅读的不自觉性,不真诚性,不深刻性,语文写作的短,浅,假,语言文字积累的缺乏和运用的不变通,表达上的灵性与悟性的欠佳,通通都跟语文与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有些密不可分的关联。

    总之,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很重要,“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提出,背后是笔者十一年语文的漫漫求索之路,亦是三十四个春秋的生命觉醒。

    【参考文献】:

    熊芳芳《语文,不过如此》

    熊芳芳《生命语文课堂观察》

    熊老师的签名

    (附:以上文字为第一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课题论文)| 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rq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