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碎片化时间好,碎片化利用不可少。但若无方法,只怕碎片变泥潭。
坑一:设定过多任务清单
我曾经设置过一个几十项的碎片化时间利用清单,包括并不限:
【学习类】
看书;记录写作灵感;整理学习文件;熊猫小课学习;得到听书;喜马拉雅听小课;发音练习等等。
【运动类】
眼保操;转眼球;深蹲;俯卧撑;瑜伽伸展等等。
【娱乐类】
看知乎;看公号;画手绘;练POP;听音乐;下图片;微信聊天等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事情要么,想不起来做,要么,做了极端烦燥。
想不起来做,是因为事情实在太多了。有几十项呢! 就算是有个15分钟的碎片化时间,等我打开文件,挑出要做的事,咖啡都凉了。
想起来做时,还是事情太多。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虽然一项项划掉是非常有成就感,但素,一整天下来,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好像什么都没做成。
坑二:脱离场景谈利用
一边走路一边整理微信图片?
一边过马路,一边浏览最新新闻?
一边坐地铁,一边做声音练习?
以上都是碎片化时间利用的错误场景。
虽然现在一说到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容易想到同时进行两件事,充分利用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
但在公众场所,公共环境中分心,比如步行时,上下地铁时,过马路时,就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原本大脑有一部分潜意识在默默的收集处理周围的环境信息,但当你去做碎片化任务时,就会占用这部分警觉处理的内存,会引起大脑反应速度变慢,甚至可能超载。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无法及时反应,极端情况下,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学习虽重要,生命更无价。
坑三:复杂启动
想要在碎片化时间内执行的任务,最好能一秒启动。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刷微信?
启动快也是原因之一。一打开手机,就有无数的未读消息吸引我们去读取。一秒点进去,恭喜你,半小时就过去了。
而要记个灵感?
要找到印象笔记APP,打开,新建笔记,打字,好多步啊。
所以,要想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的做事,就必须创造出“一秒启动”的环境和任务。
说了这么多的“坑”,要怎样才能绕路走呢?且看我分享一波脱坑秘笈。
秘笈一:聚焦目标。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大部分的碎片化时间都围绕些这个目标展开。
比如,这个月参加了丧心病狂,每天都要交作业的BM写作训练营,那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围绕这个任务来做展开。
起床后,扫一下昨晚发布的任务,对今天要产出的内容有个概念;
在地铁上时,脑上预构下这个任务可以从几个点来展开;
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看看大神们先行提交的作业,刺激一下灵感,写下大纲;
回家后,省下晚饭时间,抓紧写作业;
最后通读一遍,再脑力激荡的给文章想段宣传语,提交作业。
大脑天生喜欢接受重复任务。只聚焦一个主题的话,大脑就不用在几十项的碎片化任务中进行切换,而是执行预定主题的任务即可。利用大脑的天性,就可以事半功倍。
秘笈二:将场景和任务相联系。
提前把要做的事和执行事情的场景联系起来,可以减少大脑的判断时间,更快的执行行动。
在地铁上时,可以看书;在办公室时,可以书写文章大纲;在公司散步时,可以发散思维。
大脑总是对丰富的信息更有印象。试着想像一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每天看本书
任务二:走进地铁,找好位置,悠悠然的拿出一本书开始享爱阅读时光?
你会更愿意做那一个?
秘笈三:创造一秒启动的环境。
想听“得到”?把得到放在桌面,挂上蓝牙耳机,一滑就可以听;
想随时记灵感?下个EVER MEMO,打开即新建文档,马上记录;
想要方便看作业?把“小程序”发送到桌面,随时让大神的优秀作业碾压你。。。
人不喜欢改变,与其想着改变自已,责备自已为什么不利用好碎片时间,倒不如先创造出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让自已即时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