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奢侈态度》读书笔记part2

《奢侈态度》读书笔记part2

作者: satoshikunn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2:01 被阅读69次

    第四章扎针儿

    奢侈的酱油

    胡润推出“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榜单按照企业成立的时间早晚来排名,最晚的距离今天也有220多年,最早的竟然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企业现在都还存在,这才是它们最了不起的地方。

    里面竟然还有一家是做酱油的,而且排名不低,位列32,成立于1630年,迄今已有将近380年的历史。它就是日本的龟甲万(kikkoman)酱油。真正的老饕都知道,吃日式沙茶火锅,颜料中最不可替代的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台湾的牛头牌沙茶酱和日本的龟甲万酱油膏,否则便风味全无。为什么五星级酒店早餐的荷包蛋就是比自己家里做得好吃,秘诀就是一定要淋上龟甲万生抽。

    不过,最贵的酱油并不是龟甲万,而是出自中国的广东,全部被用来制作出口日本的烤鳗。从事烤幔出口的中国工厂要想产品打入日本,就得到汕头去购买一种酱油作为原料。这款酱油可是价格不菲,1斤批发价就要90多元,贵过我见过的所有日本酱油。这种酱汕并非产自汕头,汕头只是它的集散地,它真正的产地是汕头旁边的普宁。

    普宁一直就以出产调味料著称,这种烤幔专用的普宁酱油,因为只提取酿造过程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产量极少,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全年产量也只够供应烤鳗厂的需求,从不对外销售。它既无商标,也无商品化的包装,更不进入消费品市场,寻常人等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酱油存在,自然也就无从购买。其厂家和产品都不对外宣传,更不让外人参观厂子。想不到,这区区一款酱油,竟然比大牌奢侈品还来得低调。

    功劳再大也只是泽被地方,怎及龟甲万,早已无远弗届地行销全球;价格再高也只是靠幔生财,怎及龟甲万,已成为年入百亿的跨国集团,甚至还涉足生物医药领域。我相信,能征服以挑剔著称的日本人的味蕾,咱们的普宁酱油肯定是好过龟甲万的。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凭借这么“高端”的酱油整出个把跨国企业,挤进个把企业榜单呢?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普宁酱油与日本的龟甲万有着如此迥异的历史命运呢?

    在上榜的100家“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中,日本就有10家,位列榜单前两名的都是日本企业,分别已有1400多年和1200多年的历史;总共有17个国家有企业上榜,没有中国,日本是唯一的亚洲国家;如果按拥有的上榜企业数量来给国家排名,日本位列第六前五个分别是英、法、美、意、德;这前六名国家的上榜企业总数占整个榜单的83%,而这六个国家刚好都是现在的七大工业国成员……

    也许问题根源不在企业个体,而在整个民族,在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她如何对待传统,她是否重视传承。

    年度汉字

    说到奢侈品,其核心无非两大要素——高质和高价。别人的质在跌,我们的价在涨,这是否意味着点儿什么呢?是不是说明我们已经有能力承接这两大要素,因而也有份参与奢侈产业呢?或许可以,但要在这两大要素之上再加一项——反省精神。

    翻滚吧!男孩

    我们爱名牌,但常常只是爱它的“名字”,而不是爱它的神髓,因为我们不知道神髓在哪儿。我一向都认为,假货的泛滥不是因为我们买不起真货,而是因为我们不明白真货的价值所在。缺乏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缺乏对内在品质的鉴赏力,就只会在乎外观是否“像,而不去介意内在是否“好”。这才是假货的市场根基。

    劫匪的品位

    光天化日之下,只有一名劫匪,却抢走了某茶店价值500多万台币的货品(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值这么多钱的茶叶,那得有多少啊?一个人哪能弄得走?其实不然,一个旅行袋就全装下了。

    被抢的是一家很不起眼的普洱茶店,老板收藏了很多陈放几十年的老普洱,像这样的老茶,动辄几十万台币一饼,老板因此而拥有千万台币的身家。但他为人极其低调,外表根本看不出来,大概就是为了财不露白。可谁承想,结果还是让贼给盯上了,而且还是个对普洱茶有着极高品味的贼

    古董级的老普洱虽说身价惊人,乃茶中奢侈品,但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绝不像那些时尚类奢侈品,个个光鲜亮丽,引人注目。老茶饼都是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别说是一般入,就是段位稍低一点儿的茶客,恐怕都做不到慧眼识珠。况且这聪明的老板有意把古董级的茶饼,与几十元的普通茶饼混在一起摆放,寻常人等哪里分辨得出来?谁想到这位劫匪就不是一般人儿,眼光精准,出手利落。

    老板事后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当时一看劫匪那挑茶的架势,立马就傻了眼,知道来的不是善茬儿。只好和劫匪打商量,说我给你50万现金,你放下东西走人,我也不报警。可劫匪却头也不抬地说:“我要货啦!”碰到这样有品位又执著的劫匪,再低调精明的老板也得认栽。

    差不多就在“劫茶”事件发生的同时,又出现了“盗箱”事件,后者引起了社会更大的关注,因为这回被劫的是真正的名牌奢侈品一LV被盗。LV的台北旗舰店夜间被人破门而入,却只丢了四个皮箱,但损失金额巨大。过了没几天,GUCCI的台北旗舰店也遭人闯空门。这伙贼眼光独到、品位不俗。他们没有采取一般盗贼常用的扫货方式,而是只拿那些冷门却又高价的商品。

    LV店,贼人只拿皮箱,包包碰都不碰。内行人都知道,LV虽然以包包闻名于世,但真正能体现其品牌内涵和百年积淀的却是皮箱,寻常一个就要十来万人民币,折合台币50多万,所以区区四个皮箱,就让店铺损失超过200万台币。

    GUCCI店丢失的则是些高价而低调的小金属制品,数量不多却价值不菲,同样有百万之巨。据GUCCI的台湾经理说,这些金属制品因为价格很高,每次到货量都很少,只锁定极少数的高端客人,甚至不会出现在产品画册上,普通顾客根本就不知道GUCCI还有这类商品。可这伙盗贼竟然了解它们的价值,经理对此感到相当困惑。

    当地警方却另有一番困惑:何以国际知名品牌的邻街店铺全都不设防?橱窗和大门没安装卷闸门,店内照明通宵不关,也不装设防盗报警器,这和大部分店铺几乎“武装到牙”形成鲜明的对照。

    临街店铺的橱窗及店内陈设本身就是一种广告,通宵亮灯展示会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只不过多花点电费而已,这个账怎么算都划得来,因而成为各大国际品牌的惯常做法。可是,连防盗报警器都不装就不能理解了。对此,这两大品牌的经理竟然不约而同地对警察说,这是公司总部的规定,同样是出于品牌的惯例,因为担心会夜间误报而打扰到周围居民。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级别、更高品味的“防范?只不过它守护的不是店铺的钱财,而是企业的形象。一个在赚钱的同时还时刻顾及周围邻居的企业,一个甘愿冒被盗的风险也不愿惊扰邻人清梦的企业,其体内一定流淌关怀”与体贴”的血液,而这是奢侈品牌必须具备的特质。作为时尚产品的制造者,只有具备这样的性格特质,才能在设计与做工上重视细节、精益求精,才能将流行趋势及人心好恶把握得精准到位,而这些恰恰就是奢侈品牌走向成功的内在要素。

    别以为这些奢侈品牌就是财大气粗,丢得起,不在乎。实际上这些店铺都有购买相关保险,一旦发生窃案,自然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可保险公司也不干赔本儿买卖,它们当然是搏概率,毕竟绝大多数的商店都买保险,而失窃的却少之又少。至于买了保险的商店,会因此增加支出,当然最终还是体现在商品售价上,由消费者买单。可以说,是全社会共同在为企业的高品位买单,而有品位的企业又通过它的产品设计和经营行为,回馈给社会更多的品味。当然,其中不包括劫匪。

    惊鸿一瞥是卢浮

    在国人心目中,卢浮宫也就是个外国大庙,过名刹而不入,岂不罪过?中国本士的服装企业更是热情而多金的香客”。2003年,国内某男装夹克品牌曾在卢浮宫走了一场秀,2006年的巴黎时装周,又来了一个女装品牌,整个时装周,只有这个牌子选在卢浮宫发布。何以中国品牌都爱来这儿拜庙呢?抛开昂贵的场租不谈,单单一场秀的开销,两三百万人民币总跑不掉。奉上了大把“香油钱”,中国品牌究竞能得到什么“福报”呢?一位当地业内人士的疑问,可以说是间接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看完时装周的中国女装秀之后,表示非常不解:“这些衣服,面料看起来有些廉价,细节上也没什么好琢磨的,显示不出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和品牌气质,每款服装上似乎都能看到别家品牌或设计师的影子,没有自己的品牌思想或品牌故事。想用这样的产品进入欧洲,可能吗?”

    是呀,自身产品还没做好,干吗急着来作秀呢?欧洲市场又不是乡村集市,既没开始零售,也没做广告,品牌在当地毫无认知度就砸下大把银子,孤零零地做场秀,做完就闪人,船过水无痕,充其晟不过是一场昂贵的“到此一游”而已,实在是有点儿犯不着啊。这位法国老兄按服装业的正常逻辑,当然不能理解此种做法。但中国企业对此却另有一番“中国逻辑”。

    中国服装品牌到卢浮一游,哪里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呢?这根本就是做给国人看的。从中国游客的“到此一游”便可知晓,国人重外在轻内涵,本土品牌要想让消费者买账,就得先把场面搞大,就得拉大旗作虎皮。

    那个三年前借着政府间文化交流,到卢浮宫秀了一把的男装夹克,不就在国内电视广告上大喊“入选卢浮宫”,而很唬了消费者一阵子吗?若不是后来有好事者“揭秘”,搞不好还真有人以为它被卢浮宫给收藏了呢。殊不知人家卢浮宫也得过日子,也要搞创收,里面有几个展厅本来就是常年对外出租的,只要你出得起银子。可一般国人哪知道这一层呢,等知道怎么回事之后,当然有种被忽悠之感。

    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导致国内品牌喜欢干这种事儿的原因所在。我们有做事表面化的品牌,是因为我们有最表面化的消费者,因为他们吃这一套。什么时候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在乎用料是否考究,做工是否精细,设计是否有内涵,本土品牌就可以不必再玩儿那些低层次的把戏了。消费者的进步永远都是品牌进步的终极推动力。

    穿PRADA的恶魔

    法国一部电视系列片《揭开奢侈品的面纱》,分别用六集展示了六个奢侈品的品牌历史,及其消费者的各种形态。由于被拍摄对象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每个人身后的奢侈品故事也就完全不同。

    在《卡地亚》一集中,编导以香港商界的一位成功女性为观察对象。这位香港赛马会冠军马匹的拥有者,同时也是卡地亚的忠实粉丝,她对卡地亚的追求,就是那种典型的以拥有为乐趣。只要有新货到,卡地亚的店员就会电话邀她看货,她基本是每请必到。而且店员稍一怂恿,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电视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她搜集的卡地亚手表、项链、耳环等等,实在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单单卡地亚的戒指,她就有满满一首饰盒。这里面的任何一个都是价值不菲,拥有如此之多,显然早已超越了使用的含义。可以说,这位商界女强人正是以她对卡地亚的狂热表达若她的鉴赏力,同时也表达着她的占有欲。

    在《杰尼亚》和《香奈儿》这两集中,拍摄对象分别是一位上海男士和一位北京小姐。上海男士是一位成功的企业主,算是有些消费实力,他最喜欢的品牌是杰尼亚,而且他的爱好还来自家族传承,他颇感骄傲地对着镜头说:“我爸爸、我叔叔,都买杰尼亚,我也喜欢杰尼亚的品质与设计,从四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在买,买了好多好多。”也许观众以为他真的很欣赏这个牌子,但他最后一句话却暴露出了真实原因:“This is for my business!”

    目前在中国大陆,名牌服饰时常处于被人当做标签的境地。尤其在商人中间,某个品牌甚至能代表使用者的经济实力,从而影响到生意的成败。尽管这一切听来很可笑,但这同样是一种超越,超越了单纯的使用意义。只不过它不代表占有,而是关乎信心。

    类似这样的表现欲,在那位北京女士身上则显得更加强烈。这位自称只买香奈儿套装的年轻小姐认为:“外表非常重要。”很显然,在她心目中,香奈儿可以改善她的外表,尽管年轻的她穿着风格成熟的套装,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的协调。真不知道,究竞是香奈儿这件“衣服”,还是香奈儿这块“招牌”影响着她那“非常重要”的“外表”。但这至少说明香奈儿的确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高调地被人用来增加信心,当然也可以低调地让人享受愉悦。

    与那位爱好香奈儿的北京女士相对照,《香奈儿》这一集还拍摄了一位瑞士家庭主妇。她居住在蓝天绿草的洛桑乡村,守着自家的大庄园,每天过着养花种草的居家生活。但她同样也是香奈儿的粉丝,身穿一套素色的香奈儿高级定制洋装,可看上去却并不那么显眼,一如她本人表现出的低调。她用温婉的语调说道:“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我身上的衣服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服装了,可能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我的内心感觉比我的外在感受更美妙,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享受它带给我的愉悦。”这当然也是欲望,是一种纯粹享受的欲望。

    看着电影里魔鬼女主编的强势与张狂,我也看到了她心中的那个小魔鬼——欲望,其实何止是她,你我皆凡人,谁又能摆脱欲望的心魔?更何况这充斥着奢华与财富的时尚业将人类欲望的本能,表现得更加赤裸。无论是占有欲、表现欲还是享受欲,都像是无形的手,牵引我们朝耀眼的奢侈光环膜拜下去。

    或许,“欲望二字就是奢侈行业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密码。


    第五章沿途的衰落

    新干线虽然扩大了“一日生活圈”,但却使得高速铁路沿线的某些地方,反而人气稀落、日渐衰微。高速交通的确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活圈”的扩大加快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那似乎并非所有地方的福音。

    这种沿途衰落”的效应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却早已让人看得一清二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就像是便捷的隧道,飞速地把消费者带离了本土品牌,以致本土品牌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就已经出局了。但收入的普遍增长造成劳动力成本急遽攀升,致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生存,不得不向岛外迁移。挤掉了本土品牌的加工业后,终于把自己也挤了出去。

    中国大陆一线服饰品牌此刻正面临被迅速跳过的尴尬境况。

    现如今,这些原本在百货商场极受重视的品牌,已经逐渐失去了最好的楼层、最好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来自国外的知名奢侈品牌。中国的经济起飞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主要集中在都市精英阶层中,这使得这个人群在服饰消费上迅速具备了直接跨入奢侈品牌的能力,各大知名品牌也趁机纷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一线城市的高档百货商场便把有限的好位置留给了这些国际大牌。本土的所谓“一线品牌”,至少在高端消费领域很快地被边缘化。本来它们最有可能成长为奢侈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版图天然面积狭小,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地大人多似乎起不了作用。国内一线品牌正处于经济快车道的沿线,时刻都会“沿途衰落”。


    第六章

    主教的断背山

    《断背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李安在致辞时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此语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痛楚与执著,一时成为流行之语。断背山是精神符号,它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压抑、渴望、激情和梦想。为了摆脱这些心灵上的挣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求情感寄托。为此,有人诉诸物质生活,有人追求精神世界奢侈消费乃是前者的最高等级,宗教信仰则是后者的至高境界。

    梵蒂冈的枢机主教,据说还是梵蒂冈有史以来最年轻、学历最高、长得最帅的一位主教,承担着心灵救赎的神职人员怎会与奢华扯上关系?试想,在那象征着圣洁的白色长袍下,却是一双款式时髦、鲜红欲滴的鞋子,这总有些不同的意味吧?

    《年轻的教宗》剧照

    看着他那洁净白暂的面庞、保养极佳的皮肤以及精致得体的穿戴,看着特写镜头中那极为润泽的手指和精心修剪的指甲,任谁都会强烈地感觉到,这似乎是个拥有洁癖、爱惜自己,甚至自恋的人,以至于高度怀疑此公是否与断背山牛仔有着相同的性取向,毕竟类似传闻在神职圈中也是所在多有啊。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他所处的宗教环境,必定压抑他内心的渴望与幻想,却又无法给他力量,让他彻底摆脱这人之大欲。天人交战的挣扎与纠结,堆积成了他心中的断背山。于是,欲望的纠葛便寄情于对物品的赏玩,最终转化为对精致的渴望,从而造就了他对美的敏感和不俗的品位。所以我总认为,奢侈品之所以成为奢侈品,就在于它有着丰厚的承载力,而绝非“奢华”二字所能言尽。对于一掷于金的追求者,它不单是物质的享受,也常常是心灵的抚慰。

    近年来在国际时尚界颇受瞩目的女设计师,这位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设计师之所以受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她的设计成就,还有她的神秘——几乎没人知道她究竟长什么样。因为她是伊朗人,而且是严格遵守教规的伊朗人,就是要用长袍面纱将身体和脸部完全遮住,只露出眼睛的那种。

    然而,她设计的服装却色彩艳丽、大胆性感、风格前卫。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年轻的她竟然是个单身母亲,总是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奔波于各大秀场,每每在后台边照看孩子边指挥模特换装。可是,就连模特们都没见过她的面容,但所有为她走秀的模特都惊艳于她的设计,而对她充满了尊敬与好奇。大家不仅好奇她的长相,更好奇她的经历,她为何会单身生子?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社会与家庭是否给予了她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疑问她一概缄默不语,就连一直陪伴她的女助理,也对此一无所知。女助理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长相,因为她只有在给孩子喂奶时,才会在女助理面前除下长袍和面纱。据女助理说,她不仅长得极为漂亮,而且身材异常火辣。可惜世人无缘得见,只有通过她设计的服装来想象她的美,自然引起大家的无限遐想。

    但我却因此解开了一个疑惑,我原来一直不理解,如此尊崇伊斯兰传统的她,何以做出如此离经叛道”的另类设计呢?看到助理对她容貌的评价后,我似乎找到了原因。作为女人,谁不想像模特那样,展现自己的美丽面容和诱人身材?但她的信仰却彻底压制着她的欲望,而对她来说,这信仰几乎是生而注定的,不可抗拒,不可怀疑,更不可放弃。这是多么强烈的冲突与挣扎!它既需要一次爆发的宣泄,一如她的未婚生子,也需要持续不断的释放,就像她的服装设计。也许,在她心中,已经把每一位模特的身体都幻化成自己的身体,用那些前卫而性感的设计,来表达对美的渴望和对自己身体的爱。每当她在模特的簇拥下出来谢场时,在她身上都见不到其他设计师常有的张狂与做作,观众看到的,永远是那包裹全身的长袍和遮住脸庞的面纱,以及面纱下那双乌黑而深邃的眼睛。她的目光总是那么地平静、柔和与谦卑,甚至还暗藏着一丝哀怨与不安。每次看到那目光,都会让我心中一抖。我真想知道,她心中有着怎样的一座断背山。

    穷小子精神

    初到香港的人若想在一瞬间即准确地捕捉到她的个性,只需往街上的报摊前一站即可。扫视一下各大报刊的封面和头条,你会立即感受到一股浓烈的商业氛围和商人气息,那气息便是:在商言商,不扮高深,不作腔调。这种社会心态,集中反映在各类媒体上,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无不如此。而将这一点做得最到位的,就是一位以狗仔媒体著称的传媒老板

    这位人称“肥佬”的媒体大亨,长得肥头大耳,身家已近50亿,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与本文的标题“穷小子”无关。但他过去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小子,穷到无处栖身,混迹街头,卖烟度日。现在虽已拥有多家畅销媒体,在华文媒体圈中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但他说起话来却还是不脱街头味儿,没有一点儿大亨样。讨厌他的人会像抨击他手中的那些狗仔媒体一样,说他粗俗、无聊,喜欢他的人则说他真实、直接。而他却依然我行我素,不惧主流,对那些爱说教、扮高深的媒体,他总是借读者的立场发出质问:“你凭什么这么跟我说话?你是老大啊?你是我爸爸啊?我爸爸也不会这样!”

    “肥仔黎”传媒大亨黎智英

    他爸爸是不会这样,因为他从小就离开了爸爸,只身来到香港,否则何至于受街头之苦?但或许正是那些街头经历造就了他对金钱的渴望与执著,同时也奠定了他对于通俗品位的把握能力,其对市场偏好的精准掌控确实无人能比,就是那些骂他、鄙视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他的经历和作风,都给了当今主流社会的精英们一个提醒:不能轻视穷小子啊!

    另一位更穷的小子,就更不能轻视了。他就是日本设计师村上隆。

    村上隆

    村上隆也是穷小子出身,甚至穷到了买了画具就没钱吃饭的地步。可是现在他的富裕度和知名度却丝毫不亚于那位媒体大亨。村上隆的艺术公司现在一年的营业额相当于二十几亿人民币,单单一幅作品《727》就卖了相当于90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他的办公楼位于东京地价昂贵的使馆区,是他花几亿日币买下来的……这样的企业家不稀奇,但这样的艺术家可就不多见了。

    727(1996)中出现了类似于狩野派屏风画中的云烟和流水的母题

    因此,他也和香港媒体大亨一样备受争议,而招致非议的,同样是他的直率言语。村上隆从不掩饰他对金钱的渴望,总是赤裸裸地宣称,艺术就是他赚钱的手段,其表达之直接,甚至都不带修饰的。同时,他也很为自己能靠艺术发家致富而自豪。尽管他没有像"肥佬“那样言辞犀利、反讥对手,但他的言论还是让所谓的主流社会接受不了。可是,他又和"肥佬"一样,对一切攻讦均能坦然面对,毫不在意。

    不知是否受连带影响,就连他与LV合作,LV设计的系列产品,也有两极化的声音出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樱桃包、樱花钱包、小花钥匙圈等等,确有新鲜好玩之感,一扫LV老气守旧的面貌。无论你是否喜欢它们,都得承认它们的确符合普遍的品位,同时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它们为LV品牌和村上隆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甚至,从某种角度讲,村上隆设计的LV系列,给他本人带来的光环还更大,这在以往大品牌与艺术家的合作中是很少见到。更何况,与之打交道的是奢侈品行业公认的“枭雄”一阿诺特,无论实力还是经验,二者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可是,比阿诺特整整年轻了一辈儿的“阿隆”仅凭一己之力,不仅能全身而退,而且还颇有斩获。若不是曾历经贫穷炼狱的磨砺,培育出强烈的金钱欲望、精准的世俗眼光、彻底的务实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我不知道在日本、中国香港那种生活费用极度高昂的地方,这两位经历与个性有如双胞胎般的穷小子,有过怎样刻骨铭心的经历。按说,“贫穷”与“奢侈”本是相反的极端,但我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穷小子精神与“奢侈精神”的相通之处,请允许我列举如下:

    1.    简单直接真实;

    2.    不做高雅状、不做小资状;

    3.    敢于蔑视规则、不惧众口烁金;

    4.    执著地追求金钱、勇敢地展现欲望;

    5.把小东西做到极致就是精彩。

    John Galliano的小崇拜者

    有一次,太座在电话里偶然提到,女儿最崇拜的是迪奥的首席设计师JohnGalliano,这让我大为惊讶!趁着她从法国回来的机会,我跟她聊起此事,她兴致勃勃跟我侃了一个多小时。

    “我听妈妈说,你喜欢Galliano,为什么?”

    “因为他的衣服很夸张,很有想象力。”

    “他很夸张吗?”

    “嗯,就是那种很自我的感觉吧,很张扬,非常骄傲的那种。虽然很花哨,可是觉得很漂亮。”

    “怎么个漂亮法?”

    “就是……看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喜欢的感觉。他很华丽,就像日本人做美甲一样……我现在也不喜欢特别花哨的东西,可是我很喜欢Galliano的花哨,花哨得恰到好处。如果我看其他的花哨,就会:啊!那太夸张了吧!可看Galliano的设计,就会:哇!好漂亮!他很有自己的风格,一看就知道这是他的,长得非常Galliano,确定的,99%,肯定是他。”

    "你说的都是Galliano自己牌子的衣服是吧?”

    “当然啊。”

    “那你觉得它和给迪奥设计的衣服有什么区别?”

    “虽然不是经常看到Galliano的衣服,但是看了一次呵,我就一直忘不掉,所以我就是一直会记得。那迪奥的话,除非非常漂亮,不然我一下就忘掉了。”

    “可是,这都是同-个设计师设计的呀?”

    “可能是他在自己的品牌里可以任意张扬,给迪奥的设计就要顾及它原有的风格。

    “他的品牌有在卖吗?”

    “应该有吧?可是……可能大部分人更喜欢买迪奥的衣服,因为他那个衣服呵,买来了以后只能放到柜子里……只能摆在家里当个摆设而已,应该都是穿不出去的,电梯都进不了,那么大!”

    “叫你穿Galliano的衣服,你……”

    “穿不出去的啦!太夸张了,可能在外国穿得出去,可是在这里的话,人家会觉得,神经病啊,我给你介绍一个很好的精神病医院。”(我大笑)

    “你们班上的其他同学有没有喜欢他的?”

    “有一个人,她特别特别喜欢Galliano,可能是因为她在英国待过一年半(JohnGalliano是英国人)。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去一个人家,然后她就说,哎呀,我跟你们说啊,我很喜欢这里的一个设计师啊。哎,你知道JohnGalliano吗?那个人说不知道啊。啊?你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这么伟大!你怎么可能不知道!你拿破仑都知道,为什么你连他都不知道?”(我大笑)

    “难道在她心目中他比拿破仑还伟大?”

    “对对对,就是就是,啊,你怎么可以不知道!好gay的感觉。”

    “Galliano是gay吧?”

    “当然是啊!”

    “为什么?就因为他走出来的那个样子?”

    “对呀对呀!就是……非常地……啊……我是世界上最帅的人……然后……穿得非常华丽……那样……谢谢大家……”

    “特自恋那感觉是吧?他那两撇胡子……”

    “对呀,像海盗一样,他穿的衣服也像海盗。”

    “他是很明显的gay是吧?”

    “对呀,一看就看得出来。而且那些非常出色的设计师,像那个GiorgioArmani,他也是gay,都是gay。所以现在就是,设计师呵,走出来都要抛个媚眼这样子,表示自己是gay,其实他不是gay,他也要抛个媚眼...…”

    贝太买包记

    维多利亚竟然在百忙之中,抽空到著名的批发市场,去买假冒的LV包包,而且还带到记者会上示之于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完全发自内心,绝无嘲讽之意,这相当令人不解。富贵豪奢如"贝太”者,难道还缺包吗?

    最近,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类似富人买假”的现象其实相当普遍。这项研究结论与大家的普遍看法完全不同,一般认为只有低收入者才去买假货,但实际上,经常性购买仿冒奢侈品的,恰恰是那些很富有的消费者。这些人同时也很爱买真货,但他们的买假行为必定会给这些品牌造成极大的损害。研究还发现,这种现象不单出现在英国,世界各地都有,最常被仿冒的品牌除Burberry、Cartier、GUCCI和YSL之外,LV名列第一。

    感动经营

    “感动经营”——这是日系百货公司的塔尖高岛屋百货所倡导的经营策略,它就像迄今已沿用170多年的“高岛屋四店规”一样,成了这个高档百货品牌的标签,让你一想到它就会想到高岛屋百货。

    高岛屋百货

    高岛屋、三越这类高档百货公司,均起源于江户时代的高级和服店,那时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贵族,也就是那些被德川家康扣留在江户的藩王及其家属们,因而它们本来就不乏尊客意识。诸如免费送货上门,免费接送顾客等日系百货公司所特有的手法,都是由它们始创的。从以客为尊的传统,演变为感动经营的策略,必有贯穿其中的内在脉络。这个脉络就是:只有尊重,才会感动。

    这里要讲的,就是一个由尊重而感动的真实故事。

    台湾有个年轻小伙儿,不到30岁就结了两次婚,成了三个孩子的爹。为了多挣点儿钱,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职场自己创业。好在他有一种自创的铁丝编织手艺,用一根铁丝,完全不会弄断,却能编出任何物品或文字。客人只要拿出实物或照片,无论多么复杂,他都能做出惟妙惟肖的模型。起初,他在夜市摆地摊,虽然产品有人认同,生意也渐有起色,但摆地摊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钱也赚得不多。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当时台湾高岛屋的日籍总经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新畑寿一)一天去逛夜市,正好看到他的摊子,当即被其独特的产品吸引,当他通过翻译了解到小伙子摆地摊的原因后,非常感动,当即邀请他进高岛屋百货设专柜,还特批他12%的优惠扣点(按惯例是20%)。这在高岛屋的历史上可是从未有过的。请不要小看这一举动。对于满是奢侈品牌的高岛屋来说,每个尺柜位都是极金贵的,就算知名品牌也未必能挤得进去。身为堂堂高岛屋的总经理,那在全球百货业都是排得上号的人物,竞然从地摊上找供应商,还给予扣点优惠,这实在是超越常规、极其大胆的举动。想必是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他,也许是小伙子摆摊时的手艺和神情,也许是年轻人负担家计的勇气与担当。

    当然,感动之外也不排除有生意上的考量。总经理大概是看中了小伙子的东西够独特,这种当场制作、立马成活儿的方式够氛围。在大牌林立的奢华卖场中,点缀上这么一个另类又不出格的专柜,不正符合那些都市精英们的喜好吗?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独到的商业眼光呢?

    事实证明总经理的眼光确实独到。小伙子非常争气,第一个月就有几十万台币的营业额,算是一进场就站稳了脚跟。即便是大品牌,也未必个个都能做到这一点。

    每当谈起这几年的创业经历,小伙子总是感慨良多,除了总经理的知遇之恩让他一直铭记在心之外,一位顾客给他的触动,也同样令他难以忘怀…...

    客人是重型摩托车爱好者,请小伙子为自己的车子做模型。但他不是像其他客人那样,只是简单地拍一两张照片给他制作,而是把每一个局部的细节都单独拍照,并注明它们的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甚至细到每个外露的螺丝都标示清楚。洋洋洒洒几十张,按顺序编号并装订成册,那简直就是一本摩托车写真集!小伙子事后说,他当时完全被这位客人的认真劲儿给震撼了!这种超乎常人的一丝不苟,对他既是信任又是挑战。他也尽心尽力,做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模型。

    当我看到那个重型摩托的模型时,我也彻底被震撼了!在小伙子的手中,铁丝竟然有了如此完美的表现力。每个细节都做得那么精准到位,使这个立于掌心的小小模型,完全传达出了重型摩托的威猛气势,我仿佛听见了那恐龙低吼般的马达轰鸣。你根本无法想象,那是用一整根没断开的铁丝编织而成!

    对小伙子来说,这次制作的意义已然超越了一单生意的范畴,客人和他都把心触入了那部可爱的重型摩托。客人的认真,表达了对他的信任,这使他在起步的艰难阶段,建立了信心和勇气。客人感动了小伙子,小伙子感动了总经理,总经理其实感动了我们大家。在这连环感动的背后,我读到了两个字:尊重。对用心的尊重,对劳作的尊重,对手艺的尊重。大到名商巨贾,小至贩夫走卒,技艺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豪巨而艳羡,不以卑小而轻忽。这大概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境界吧。

    过程的价值

    古代的染料里除了植物和水之外,还要放酒,所以“染”字里才有“九”,这跟“丸子”没有任何关系。提起靛蓝你会联想到什么呢?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劳动布工作服?这种最普通最廉价的染料鲜少用于高级织物,又怎会跟奢侈品挂上钩呢?说起来,还是跟“染”字里的那个“九”(酒)有关……

    靛蓝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染料。早期直接用水浸泡蓝草所制成的染料不能保存,当天用不完就得报废。而蓝草又是有季节性的,所以,最初只有在蓝草收获季才能染布,这是件让先人们非常头痛的事情。后来发明了制取靛蓝的技术,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通过向染液加入石灰,吸附染液中的蓝色素并沉淀,制成蓝泥即可保存染料。但要把蓝泥再还原成染液,就并非加水那么简单了(这可不是冲奶粉),还要加入草木灰、酵母和酒,并不断地翻搅和加温,使其发酵才能还原。

    靛蓝技术虽然解决了染色受季节限制的问题,但却对染匠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因为还原的靛蓝染液并非蓝色,而是绿色,浸染的织物也是绿色,捞出后暴露在空气中,经过氧化才慢慢变成蓝色。蓝染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发酵、氧化甚至天气都会影响颜色的浓淡深浅。为了让织物精确地呈现出想要的颜色,染匠必须具备复杂的技巧和精准的判断力,他们不能通过染液的颜色来直接掌控织物的染色结果,只能靠控制染液的发酵以及织物的氧化来间接“调控”。以水温和翻搅来控制发酵,通过染液的泡沫、气味和质感判断发酵程度;以提起织物的次数和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来控制氧化,通过色泽的微妙变化判断氧化程度。每一项变化都非常细微,每一次操作都仅凭预测,最终却能算度精准地控制颜色。这样的染匠必须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经过长期历练方能胜任,这使得在古代染匠只是少数人的专业。

    蓝染的魅力在于它的千般变数、万种色泽,而这魅力来源于那独特的氧化还原过程。染匠的价值在于他们能控制变数、创造色泽,这价值来源于那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这些过程都不能缩短、不能加速,更不能跨越。尽管靛蓝多用来染普通的棉布,但织物的廉价并不代表其工艺价值的廉价,更不代表染匠技艺的廉价。相反,正是大量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古老的染坊行业和染匠职业,令高工艺价值、高人才成本与低产品价格达致平衡。

    然而,伴随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化学染也瞬间取代了植物染,市场需求的急遽萎缩,让靛蓝工艺的高人才成本无法被分摊,技艺高超的染匠也已所剩无几,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一条纯手工的植物染牛仔裤,在日本要卖到合人民币好几千元,如果是名师设计,售价更高达两万元人民币。早年属于寻常百姓的靛蓝,今日却成为稀少而高价的奢侈品,这不单是因为需求的减少,更是因为染匠的成才过程不能因需求减少而缩短,这又是古老的锭蓝工艺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说它和“染”字里的“九”(久)有关。

    植物靛蓝之所以适合染棉布,还因为它有两个奇妙的特性,一是能增加棉纤维的强度,使棉布更结实;二是在色牢度上与其他染料相反,耐日晒而不耐磨,正是这两个特性造就了当今的牛仔裤文化。靛蓝棉布的坚固使牛仔们可以长久地穿着,越穿越舒服,越穿越贴身。长久的穿着导致摩擦部位的褪色,形成自然的渐变、褶皱的纹理和整体的变色,让它有了时间之味和沧桑之美,这体现了另一种过程的价值——使用的过程,它同样不能缩短、不能加速、不能跨越。所以,在现代人心目中,褪色已然成为牛仔裤的灵魂。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许就不会认为一条百年前的牛仔裤拍卖了十几万是炒作了,毕竞,那是一条百年之魂……

    一个绣片引发的联想

    巴掌大的绣片被装裱在廉价的塑料镜框内,低俗的包装并不能遮盖绣片上那些浓烈色彩和朴拙线条,它们以强烈的视觉力量,彰显出民间工艺所特有的平易亲切、松弛不羁的美感。

    在大部分国人心中,对江南的印象大约都少不了蓝印花布,当然还有高低错落的黑瓦白墙。可是,为什么江南会形成这样的建筑色调呢?仅仅是因为就地取材吗?你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黑瓦白墙的院落与穿行其间的蓝印花布是多么的协调,应该就会找到答案了。那么,究竟是建筑色先影响服装色,还是服装色先影响建筑色?这恐怕才是真正“难搞”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我相信:蓝印花布与黑瓦白墙共同营造了江南的素雅之美。就好像你看到了东京街头上班族的服装颜色,便会联想起京都巷弄的矮墙、屋瓦和桧木梁柱的颜色,这是同样的道理。而日本正是在几百年前就引入了江南的蓝印花。

    日本唯一引种的蓝草——蓼蓝,在中国就以江南为主产区,它和其他品种的蓝草一样,到处都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因此,蓼蓝成为江南地区利用贫瘠土地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种蓝、染蓝更成为当地人的一大收入来源。这种利润的刺激催生了丰富的花型和多样的染法,促进了印染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江南的棉布贸易。江户时代,荷兰商船把中国和印度的印花棉布带到了日本,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纹样。江户幕府为使贵族与庶民有所区别,规定平民只能穿蓝色,这使得蓝色与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成为江户时代的主色调,以致国际上都把蓝色看做日本的代表色,而冠以“日本蓝”的名称。

    日本人却将当年学到的印染技法,包括扎染、型染、绞染、云染、段染以及自创的友禅染法,全部保留至今,继续经营。人们不仅能买到真品,也能看到过程,还可亲自体验,甚至能接触大师。当然,这一切都价格不菲、几近奢侈。但这样的奢侈品似乎脱离了蓝染的本质,别忘了,那原本只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因为衰微,需要保护,而变身奢侈,这似乎有些矫情,恐怕也没效果。现在日本这些蓝染工房绝大部分都在亏损,就很能说明问题。同样的蓝染式微状况在两个国家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做法,一种走向更加廉价的伪复制,一种走向更加矜贵的伪奢侈,两者恐怕都不是正途。但至少后者在主动保护,不似前者的自暴自弃。孰高孰低,依然可判。

    第七章最后一班地铁

    古堡虽然价格不贵,但维修费用却高得离谱。法国政府规定,维护古堡是拥有者的法定义务,必须每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维修中用到的一切物品,如家具、墙纸等,都必须使用建造古堡的那个年代的物品,否则视为违法。比如它原本贴的是中国明朝的丝绸墙布,那么更换时就必须也用同样的东西。大部分外国买家都是买下后才得知这些规定,买之前政府不吭声,买下之后,罚单跟着就来了。对于外国买家来说,买下古堡后,首先不是享受,而是花钱维修。而且这些古堡实在是屋况不佳,每年都要耗费屋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战后的日本迅速成为世界新富,又经过几十年的财富积累之后,自认为可以来掺和古堡财富的第二次再分配了。于是,日本的富人圈一度突然掀起了古堡热,其实都是钱多烧的。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奢华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底洞,永无止境的维护开销,远远超过了购买时的一次性投入。

    古堡交易的戏码却还没有停止的迹象。据说,来自中国的买家又开始对它感兴趣了。

    雪晒

    绉纱以搓捻过的纱为经线,以普通手法纺出的纱为纬线,织成布之后再下水漂洗。因为搓捻过的经线不缩水,而纬线会缩水,从而产生竖向的细小皱褶,这就是绉纱。它主要用来做夏装,可使料子与皮肤之间形成间隙,穿在身上感觉特别凉爽透气。日语把这种面料叫做“缩”。不同地区出产的“缩”通常以产地命名,此地出产的就叫“越后缩”。“越后缩”属于麻质绝纱,跟其他的产地相比,它还有个特别之处:几乎所有的工序都离不开雪,整个织造过程全在冬季进行:在雪中采麻,纺好的纱在雪中晾晒,织好的布用雪水漂洗,最后再在雪上隙干。据说,这样织出的绉纱更凉爽,也更结实,且不易褪色

    川端康成在《雪国》里也写到了这种面料,用大段篇幅描写了它跟雪的另一项关联。用这种面料做成的夏装,最好在每年冬天不穿的时候,送回原产地,拿到积雪上晚晒,称为“雪晒”。这样可以去除一夏天的暑气和浊气,令来年穿着更感凉爽清净。而且,如果坚持这样保养,可以穿50年不褪色。因此,这里逐渐形成了“晒衣店”这种新的产业,既帮织布者晒产品,也帮消费者晒穿过的旧衣服。甚至由此还产生了一条小小的晒衣生意链,东京的旧衣店在城里接活儿,再送到越后的晒衣店来“雪晒”。

    每年的阴历一月和二月,就是“雪晒”的季节。茫茫白雪上,到处挂着彩色织物,在雪面反射出的强烈阳光下暴晒,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雪景了。无论是新面料的新生,还是旧成衣的重生,最初都在雪中孕育,最终都在雪中完成。

    20世纪的前30年,是战前日本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年代,其主要标志就是纺织品出口量的飞速增长。日本生产的各类天然纤维织物,如丝绸、棉、麻等,都很受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欢迎,日本生丝大量地出口美国,单单美国就吸纳了日本缫丝业80%的产品。那时的纺织品出口成为日本对外贸易中的最大宗产品,创造了最多的外汇收入,成为日本工业化最大的资金来源。与今天中国主要出口成衣不同,当年日本以面料和纱线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使广大的农村直接受益。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种棉采麻,纺纱织布,一片荣景,很多家庭甚至以此为全部经济来源。收入提高的农民增加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反过来又促进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

    可惜,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对纺织品的需求大幅减少,纺织厂大量倒闭,日本农民又重回贫困。虽然战后日本经济又重现荣景,但纺织业终究没能重新振兴,而纺织产业的衰落又直接导致了传统织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日本民众,都对织物抱有复杂而特殊的情感,因为那曾是他们的繁荣、希望、挫败、痛苦之所在

    英国玫瑰

    杰佛瑞(Jeffery Fulvimari)为《英国玫瑰》画每一幅插图都充满了丰富的时尚信息,让人赞赏这位男性插画家的时尚品位。那四个自称为“英国玫瑰”的小女孩,形影不离,画面中四个人总是同时出现。于是,杰佛瑞为她们设计了既不相同又风格统一的服装,长筒袜加短裙,搭配合身裁剪的大衣,这就是“英国玫瑰”的标志性穿着。但画家让每个人的大衣都在颜色、领型、口袋、门襟、袖口细节上充满了变化,绝不会让人感觉单调重复。同时,裙子的款式也变化丰富、搭配灵活,无论是小A字裙、菠萝裙,还是百褶裙,都与上衣和外套形成了不同的呼应,大衣一脱,便赫然是另一种风格。即便是格子裙的花纹这个小细节,画家都不放过,无论是正格、斜格,还是棋盘格、条纹格,虽只简单勾画,却也精准传神。

    更加不简单的是,这小小“四人帮”的每次出场,杰佛瑞都让她们的着装有所变化。从套装到牛仔,小披肩到吊带裙,甚至滑雪服和睡衣,几乎所有的服装品类都相继登场。以这样的排列组合,在三十几幅插图中,四个女孩就出现过53种不同的着装搭配。但读者丝亳不会因此而感觉画面杂乱,因为杰佛瑞让每个女孩的着装风格都各有一种内在的调子,每次变化都不脱离这个感觉。

    杰佛瑞的这种手法,从设计的角度讲当然是刻意而为,但他却处理得很不刻意,绝不会让读者因注意了服装的款式而忽略了人物本身。在我看来,这才是更高级别的品位。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极富设计感”的设计,未必就是最好的设计,因为那似乎过于彰显设计者,而忽略了使用人,这其实违背了设计的本意。杰佛瑞的插图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这一点在书中小主人公比娜的服装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可怜的小比娜只有一套衣服,恰似她只有一个娃娃的灰暗处境。但是,她这套服装却绝对不能灰暗,要在舰丽多彩的“英国玫瑰”中凸显出来,它必须更加品位不俗。比娜的固定穿着是粉色竖条纹小圆领泡泡袖的短袖白衬衣,外加淡色V领紧身毛背心,再搭配红色百褶裙,当然也少不了长筒袜。这套衣服非常精致耐看,却也不乏时尚舰丽之感,既有少女的青春气息,又稍带女性的成熟韵味,极其符合小比娜的人物形象。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这位杰佛瑞究竞是怎样一位画家啊?为何身为一个大男人,却对少女服装有如此超越的品位?看了《英国玫瑰》之后,直如醒蝴灌顶,令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好的少女装设计核心之所在,其实就只两个字——青春”。我觉得国内的大部分成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从中学习一些服装搭配的基本理念。在我看来,时下国内成年人的着装品位,还赶不上那几个英国小女孩。

    无分男女

    近年来,日韩男性现在的着装品味,已经发展到偏爱那种收腰大、下摆短、袖子长、袖笼窄的阴柔风格。按照传统标准,这都是典型的女装元素,怎么会出现在男装上呢?国际时尚潮流在发生着一种变化,那就是女装元素被越来越多地用在男装上

    大概消除两性界线一直以来就是全社会的追求,只是以前重点在女性身上,现在则转为男性。以前有政治色彩,争取两性平权,现在则只为审美,无关意识形态。身为设计师,总能提早感知社会的细微变化,并将其投射到自己的设计中。难怪这个回顾展中就有一章是以“GENDER”(性别)为题,看来,什么是性?什么是性别?什么是性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会纠缠于设计师的内心,其作品通常就是纠缠的结果。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不同的设计师,纠缠的结果却总是相同。就拿迪奥新款的男衬衣来说吧,从领子到门襟,从袖笼到袖口,无一不是女装形制。可穿在男模特身上,并不会让人感觉奇怪。之前一家工厂送了我一条男裤,腰头低到肚肪下两寸,高弹面料将臀部和大腿紧紧包裹,裤脚微喇,这活脱脱一条女裤唳!至于紧身收腰的T恤和毛衣,大V领、大圆领,甚至微露肩膀的一字领,这些在女装中都算性感的元素,时下在各大品牌的男装上也己比比皆是……

    充分展现身体曲线、尽量裸露光洁肌肤,这些过去属于女性或gay的着装风格,正日益为更多的男性所接受,阴柔之美似乎正在成为普世的美感。性别的鸿沟正在急遽收窄,这变化的趋势不是两性互相靠拢却是男性趋向女性。这一趋势的内在动因,或许就来自于当今世界的多元和心态的开放,它让不同的性取向之间越来越能相互包容。即便是彻底的异性恋者,也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接受他们的审美偏好和鉴赏品味。

    身为最敏感的一群人设计师们或许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社会脉动,这便是男装女性化的内在原因,它让大多身为同性恋的设计师们,能多释放一些内心的纠缠。而我作为异性恋者,从中感受到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品味的提升。

    丰乳肥臀

    伴随着男装的女性化倾向,过去差异明显的性别元素,如袖子和下摆的长短、袖笼的宽窄、收腰的大小等等,现在越来越“雌雄莫辨”了。

    但有一条界线就从未被逾越,那便是门襟的方向。男装门襟始终是左压右(扣眼在左、扣子在右);女装门襟永远是右压左(扣眼在右、扣子在左)。无论时尚风潮往哪边吹,门襟的方向都永不改变。

    《不平则鸣》剧照

    谁想得到,性别差异的底线,竟然是在门襟这个最不起眼的小细节上!

    社交既能成风,其载体必是上层社会的极无聊。在传统欧洲社会的语境中,社交之意,无非男女,这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不变的“性”趣。此种意念自然会反映到着装风格上,那就是竭尽所能地展示性感、增强引力。因此,当时的社交礼服大都是上面紧身、下摆张大的裙装,以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看来欧洲人的性感理念,同样来自于原始的丰乳肥臀。

    在裙摆内侧装个金属裙撑,尽量把裙摆撑大,以此来模拟肥臀。肥臀还可以模拟,丰乳便有些难办了(想必那时欧洲人不知道隆乳技术),看来只有硬挤一途,别无他法。其结果便直接导致了礼服的上半身要紧到必须有女仆帮忙才能系得上,由于跟女仆是面对面,所以扣子必须放在左门襟,才能对上女仆的右手,这就是女装门襟右压左的起源。

    但不管所为何事,终将归千男女之事,这就是西方传统社交的本性。也正因为此,才使得西方的社交场合充满了性暗示、性渴望、性召唤,这自然成为晚装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唯一目的。换言之,就是要让参加社交的女性亮丽、风骚、浮夸、招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女性的韵味。即便现代西方的社交活动已经不复当年那种含义,但晚装的设计以性感为核心已经成了传统,凡是偏离了这一核心的晚装,必定设计得不精彩,不管你穿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由此所衍生出的着装方式也成为西方社会公认的正式礼仪,越是出席高雅的活动,越是要以低胸为礼貌穿着,半露酥胸,展示乳沟,方显郑重,此种着装理念在那个社会早巳深入人心。只适合千西方社交礼仪的晚装风格,却成了所有地区正式场合的着装风格,这就如同传统的紧身晚装所形成的门襟方向,竟然成为所有女装的门襟方向,尽管其他品种的衣服并不需要有人帮忙才能穿上。由此可见,性暗示就是服装设计的核心诉求,不管设计师自已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它都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也贯穿了整个服装产业。看来,这门襟的背后,不只是肉体,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心中狂野

    透露着无所不在的狂躁与性感。尼古拉斯·凯奇徒手将女友母亲派来刺杀他的人活活摔死在台阶上,这狂暴嗜血的开头,一上来就让人血脉贲张,也让紧接着的性爱场面更加淋漓酣畅。把性爱与暴力扭成一团一起释放,也许就是大卫·林奇对性感的解读。

    Agnesb.喜欢玩儿感觉,1986年,她出面张罗了一个摄影展,邀请了64位世界各地的著名摄影师,让他们以各自的视角,表现她那款尽人皆知的设计一按扣针织开衫。这个1979年推出的款式,几乎成了Agnesb.设计风格的象征——因为简洁,所以不退流行,到今天还在卖;因为中性,所以适合任何人,无论男女还是老少。据说,这款衣服迄今累计销量已达到法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以至千被称为法国的“国民制服”,但其实它的销售范围远远不止法国,可说是服装史上很传奇的一款。

    Agnesb.想看看如果再加上摄影师创作这个因素,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不同的摄影师会以怎样不同的视角来呈现这款衣服以及穿着它的人。结果64位摄影师拍出的照片果然是五花八门。所有这些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性感。无论拍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摄影师都不约而同地让他们将这款按扣针织开衫穿得无比性感,致使大部分照片都充满了强烈的性暗示。

    这群摄影师为何如此不约而同地将它作性感解读呢?为什么这个外表看上去并不性感的款式,在艺术家们的眼中,却有着如此强烈的性感意味呢?这64位摄影师是否与施垫存和大卫·林奇有着同样的心理?难道他们是要借助Agnesb.的针织衫来释放他们的心中狂野?

    惜别

    我站在这独特雪景之中,这一刻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奢侈的态度:与符号无关,与价格无关,这是一种内心的态度,体味每一种物品的独特美感和历史渊源,亦是体味生活中的细腻美妙之处。

    有人把喜欢的奢侈品放进自己的梦想清单里,为了拥有美好的东西,她那么努力地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在这过程中我看到她打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美丽,你能说这是一种肤浅吗?真正奢侈的,应该是我们感受美和追求完美的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奢侈态度》读书笔记part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ur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