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个人成长系列 - 《从历史读管理》:从大伦理、大机遇、大治乱得失

个人成长系列 - 《从历史读管理》:从大伦理、大机遇、大治乱得失

作者: 88d25036868c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6:32 被阅读11次

    《从历史读管理》读书笔记Part2

    (一)读书摘要

    《从历史读管理》是高鸿鹏创业十三年以来读书、思考结合社会实践的成果。作者承续“以史为鉴”的中国史学传统,以企业家特有的思维,敏锐地将历史经验投射于管理学中,所述所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本次整理4-7章的内容,从历史的大伦理、大机遇、大治乱得失中,去发现可以借鉴的人生智慧,学以致用

    (二)精华思维导图

    全书精华思维导图

    (三)主要内容

    四、读史:大伦理

    第一节 大伦理

    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相互认知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斥、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第二,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第三,通过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关系。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仅要定位,还得守位。所谓守位,就是在明白自己的位置后,还需要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论语》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何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第一,主动与领导交流;

    第二,支持上级,学会提建议;

    第三,要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群体整合原则,包含了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两个方面的内容:

    1、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不断循环;

    2、群体分解的原则与之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以包容。

    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好,发展好,就需要注意人际交往,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帮助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其根本目的是避害趋利

    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有距离,高明的方式是与互动对象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第二节 历史人物(上)

    一、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刘邦这种超群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二、乱世文臣冯道

    不管谁来做皇帝,必然要请冯道做宰辅,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生活朴素,能吃苦,很节俭。与邻里关系极好,是一个大孝子。与上级相处,不卑不亢。不卑不亢历来被认为是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与上级相处时,冯道很讲究方法与技巧。冯道为人至孝,刻苦勤俭,身边个个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要看具体环境里这个人能不能为所处社会做贡献,能不能在他所处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光与热,这才是大伦理。

    三、乱世武将郭子仪

    郭子仪的人生大圆满的原因,首先是他的人生定位准确。第二个是巧妙处理好了与唐皇室的关系。第三个是处理好了同僚关系。

    第三节 历史人物(下)

    一、大明皇帝朱由检

    从人际关系处理的角度来说,崇祯的失败的原因是,首先是在于对自己定位不清,处理政务往往以自己的道德好恶为关注点,自然问题就来了。第二个是没有建立真正忠于自己的行政班子。第三,诿过于人,自作聪明。

    二、大顺皇帝李自成

    我们发现李自成的失败,是没有处理好三个方面的人际关系:

    第一,没有处理好与明朝降将降臣的关系;

    第二,没有处理好与满清的关系;

    第三,内部出现了两个致命失误。第一个错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李自成根本没有通盘考虑;第二个错误:李自成到北京后,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也丧失了对手下的控制力。

    三、平西王吴三桂

    对于吴三桂的经历,在降清之后,其诸多行为值得反思。

    首先,错误判断君臣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

    再者,再度出现战略判断失误,没有认清内部和外部同盟的利益关系。

    最后,他错误地低估了康熙,因而在处理与康熙的关系中犯了致命的错误。

    五、读史:大机遇

    第一节 大机遇

    朱熹所说的“事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它不是凭借人主观创造出来的,而是各种社会矛盾斗争的结果。

    朱熹讲读历史只要把握好两个目的:一是“通知古今之变”,二是“观其义理之得失”。

    “观其义理之得失”,就是上章讲的懂得历史大伦理。“通知古今之变”,就是要知道历史变化的大规律。

    孙子讲“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而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乃至创造有利的态势。”

    中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面历史大势,最好的方式,是顺势而为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何发现大机遇需要从两个方面——言和行着眼。社会上大家关注的、谈论的变化,一般就体现出思想的变革。言行里面就有思想的内容,人的社会思想往往代表着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多数人的期望就暗含着社会发展的大机遇。

    比如做商业,能够从消费者的言行中探知到他们欲望的企业家,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

    一个人如果能够早几年觉察到未来的发展变化,从当下开始做准备,就能够按照因果规律把握未来

    第二节 汉武强国

    汉文帝是一个很节制的皇帝,在很多方面的德行都让人赞佩。

    第一,他从来不揽功,反而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第二,他非常节俭。

    文景两帝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中央政权放权让利的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轻徭薄赋;

    第二,减刑罚;

    第三,慎刀兵;

    第四,节俭财政;

    第五,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司马迁说“物盛而衰,故其变也。”

    汉武帝三项重要的财经改革,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第一项是货币改革;

    第二项是推行盐铁国有化;

    第三项是创造性推动“均输”和“平淮”政策。

    汉武帝乘势而为最有力的策略是战争。以武力为先导开疆拓土,真正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推动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树立了强国的形象,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关系,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发展。

    第三节 贞观之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时代的运行规律是有一乱必有一治,即大乱之后,必有大冶

    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是李世界和群臣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盛世,反观这段盛世,我们仍然要赞美李世民,他这个有眼光的领导者,紧紧抓住了历史大机遇,以自己的魄力,团结聚合了一群有才之士,成就恢宏大气的大唐盛世。

    第四节 满清兴起

    中国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言、立功。

    中国现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对“三不朽”有一个观点,他说:立德是最容易的,把自己控制好,不干坏事,心里和行为上不要有恶,就可以立德,成为道德榜样。立言就不一样,立言要有天赋。比如,有的人不经常写文章,但一旦动笔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所以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思想家,得有天赋。而立功即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机遇,努尔哈赤就是如此。

    努尔哈赤抓住了历史的大机遇,满清因此兴起了。

    六、读史:大治乱得失

    第一节 治乱得失

    读历史能否从中看出“大的治乱得失”的规律,发现历史治乱的迹象很重要。

    读历史的目的是为“用”,是想从中看到我们应该做什么可致成功,做什么以致失败。

    从历史经验来看,历史的治乱,除了大伦理、大机遇有关外,还与制度保障、经济实力以及领导个人的理念、风格及权变意识有联系。它们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前面所讲的“大伦理”与“大机遇”。

    首先,我们讲经济。经济是一切社会治乱的根本,是根本原因,又是最终目的。从历史的大乱来看,民不聊生,经济崩溃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我们再说制度。经济是主要原因,在这个原因之前,还要有制度作保障,不然就很难催生出经济实力。制度就是法与人(或者规则与人)的关系。法治国家是现代政府一个重要表征。

    最后,再谈领导理念、风格及权变。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

    老子有一个弟子叫文子,他说:“圣人知道随着形势变化,行为策略上也会采取相应的变化。”

    现代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依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灵活地采取相应的、适当的管理方法,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的核心构件是人。

    按照朱熹的说法,这种人是识“时务”的人。所谓时务,就是要随时而变,这个“时”,不单纯地指向时间,更是指形势。

    第二节 秦二世而亡

    秦朝统一,仅仅传承了一代就分崩离析。导致这种结果,或者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在立国之后,没有结合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秦朝搞了一百多年的严刑峻法,那是战争时期,现在天下统一了,社会需要是宽松仁治,是休养生息,应该搞文景之治,应该搞贞观之治。可惜,秦朝的两代统治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历史教训确实让人感叹。

    第三节 成吉思汗制度创新

    成吉思汗制度创新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组织建设问题。制度实际上是游戏规则,玩一个游戏前,先要有规则,没有规则,这个游戏没法玩。有了制度,就要有组织。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成员收入与部落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新机制带来蒙古文化的深层次变化。

    成吉思汗的制度创新归结为一点,就是解决好主要矛盾。要成功就一定要解决好主要矛盾,谁能解决好,谁就能够率先发展,取得成功。

    第四节 朱元璋成就帝业

    朱元璋的生存之道,就是坚持独立发展,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资源就做什么事情,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观点。在自己弱小的时候,以自我保护为目的,争取在社会动乱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会。

    自古成就霸业,一要冷静,能隐忍。二要会用人,个人才华再高绝,独木不成林,一人难成大事。三是要有计划,讲谋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步骤,不能急躁,做日常工作如此,做大事更是如此。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采取最重要的发展方针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谓高筑墙,即是独立发展,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做好防御工作,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势力。所谓广积粮,即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兵、马、钱、粮。战争表面上是人与人的性命博杀,背后博弈的却是经济与战略储备。所谓缓称王,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让自己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朱元璋最大的优点就是好读书,善于学习和反思。善于总结,有独特的处世经验。

    朱元璋认为:对亲近之人不能苛刻,否则人家暗害你,你不好防范。

    朱元璋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能学习别人优点,采纳好的建议。这是历史的规律性所在:历史上成大事者,都能够听进去好的建议,刘邦是这样,李世民是这样,朱元璋也是这样。

    朱元璋与刘邦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知人善任。

    朱元璋另一个优点是善战略,严格实施战略方针。

    朱元璋还有个优点就是善抓机遇。弱小时,通过伪装来自我保护,不引人注目,发现有利可图就果断行动。

    七、读历史,知道还要做到

    第一节 行胜于言

    总的来说就是:人们立身行事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成就大事业,道理很简单,知道还要做到,这就是伟大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孔子教诲弟时,他总是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更强调“敏于行”,强调行胜于言。这是孔子的本意,行动的重要性要大于语言的重要性。

    经验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尝试改错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的意义有三

    1、通过做,验证我们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或者自己的原创想法,这只是做的意义之一;

    2、看似完美的计划,总是有一些缺陷,在做之中发现这些缺陷,通过实践,对没有想到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是“做”的意义之二;

    3、做的意义之三,就是可以通过行动,改正错误的判断方向。

    由此可见:读历史,学经验,正确的做法,是在做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加以改进。

    要完成一件事,在逻辑上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想,二是做。“想”,就是构思、设想、计划。“做”,就是把“想”的结果,付诸实践。

    一个做事持续成功的人,都是计划性比较强的人

    读历史,学经验,也要养成一个习惯,即我们不仅要学习历史,更应该将前人的宝贵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大胆地去做,在做中验证历史知识,在做中修正自己的计划和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节 学以致用

    人活在世上,目标很多,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更好地生活。人活着,就要消耗物质。你要想活着,就要得到物质;你要想比别人更好地活着,就要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

    南宋著名学者罗大经说得更直接:“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

    学习不一定要追求广博,关键是所学的东西应该有实用价值;做官不一定追求显贵,关键的是所担任职务应当受之无愧。

    我们读历史,是要真正把历史大数据库中所学来的经验和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知识不转化,就没有价值。读历史,学经验,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并把所学到的为己所用,使历史经验转化为自己新的能力。

    第三节 成就价值

    所谓“生态群”,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不同物种共存的联合体。引入“生态群”概念,目的不是谈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要谈人与人的关系,谈人的生存发展问题。

    竞争关系是诸多人际关系的一种,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人要更好地、更舒适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协作共存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一番事业,想要活得更好,那就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喜欢与支持。重视与别人的关系,做事情就会有规矩,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马克思讲商品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管商品有没有卖,它都存在;一种是价值,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只有卖出了,才算实现了价值。

    你才华横溢,只能说明你有使用价值,具备了实现价值的可能。但是,你要实现价值,最终还是要看你为他人做出了什么贡献。价值,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他人体现出来。

    人的价值最基本的体现方式就是财富与荣誉。你要获得周围人的喜欢与支持,就要学会与周围的人共创财富与荣誉。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事情,既要有益自我,也要有益于别人,让我们周围所有人都幸福。

    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得到周围人的支持。怎么办?那就要用智慧,把正确的认识,落实到正确的行为上。怎么得到智慧,方式很多,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读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收获历史智慧。

    始终坚持解决实际问题,让生活有益于自我,有益于他人。


    启发与收获:

    通过本书第二部分的阅读,收获如下知识点:

    1、从历史人物中发现异同点

    历史成功的人物中,他们理解自己,人生定位准确,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能屈能伸;他们理解他人,知人善用,能够听取好的建议并纳为己用;他们懂谋略,做事情会系统的做出全盘的考虑与部署,有步骤,不急躁,善抓机遇。

    历史失败的人物中,恰恰相反,他们定位不清,自作聪明,错误判断他人,以自己的认知边界和道德好恶为关注点,不听取建议,不懂顺势而为,不理解因“势”而变。

    2、“人生基础”决定未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强大,就要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国家之间的博弈最根本的博弈点就是经济,通过2018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就可以看出来其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联系到个人,便是“人生基础”,你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你想飞得越高的同时,问问自己有没有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没有不断进化自我认知。要想高效“输出”就要有十倍的“输入”,所以每天保持学习很重要。

    3、区分你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从马克思讲的商品属性联系到个人属性,你的“使用价值”并不等于“价值”,但我们很多人往往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价值”的体现看得是结果,是他人对你的评价,协作共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算你“才华横溢”,也只能证明你具备“使用价值”,但其转变为“价值”,别人愿意为你“买单”,这其中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何进行转换,这便需要人生智慧了。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成长系列 - 《从历史读管理》:从大伦理、大机遇、大治乱得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cl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