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六级,闲暇时间看了一部英语电影,叫做《名字之歌》。电影简介是人到中年的音乐家马丁在一次比赛中发现了失踪35年好友大卫的踪迹,随后不顾家人朋友劝阻,辗转多国,最终找到了好友,及弄清楚了好友失踪的原因。
电影有两个故事线,主故事线是35年后,马丁寻找的过程,次故事线是穿插其中的二人小时候的回忆。电影进行到一大半,马丁才找到大卫。
关于二人小时候的回忆,故事背景是二战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残害。大概12岁的犹太人大卫是个天才小提琴手,他的卖珠宝饰品的父亲把他送到伦敦请求大师教导,但前提是大卫需要留在伦敦。惜才又好心的马丁父亲提供了帮助,免费收留大卫并让他和自己的儿子马丁住在一起。两个少年年纪相仿,很快就熟悉起来。但好景不长,前方战事吃紧,住在波兰的犹太人父亲一家生死未卜,希特勒的炮弹已经波及伦敦,小大卫很是忧心。马丁一家对待大卫很好,对他的珍视甚至超过亲儿子马丁。在炮弹来临之前,众人躲进防空洞时,天才小提琴手大卫遇到了同是来自华沙的小提琴手,二人在防空洞进行一场精彩的斗琴,并成为朋友。
大卫追寻家人踪迹多年未果,一气之下选择放弃宗教信仰。在24岁那年,小有名气的大卫在马丁父亲的主导下准备表演个人音乐会。当晚,聚集了BBC、各路媒体、音乐家的音乐会上,主角大卫迟迟不现身,马丁和父亲只能在担忧和无奈中宣布取消音乐会。自此,大卫杳无音信。马丁父亲以为大卫为了家人而寻死了,终日忧心忡忡,二个月后中风而死。……35年后,马丁在做一个比赛的评委时,发现一小男孩拉小提琴的准备动作与大卫十分相像,经过一番追查,先后从小男孩、乞丐提琴手、大卫的波兰前女友、小提琴商、大卫现妻子那找到了大卫。
原来大卫在演奏当天,经过彩排后,还有四小时开始演奏时,准备出去走走。误打误撞来到幸存犹太人聚集地,那里是个把死去犹太人名字编为一首歌方便铭记的组织。大卫本来对自己的家人的生还仍抱有希望,直到他在名字之歌中听到了自己家人的名字,彻底泯灭了他的希冀。他认为音乐会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他开始为家人服丧,并加入犹太人的组织和重新加入宗教以回报主对他的回应,他还要用小提琴编奏一个小提琴版的名字之歌。他认为马丁他们并不能理解他的悲痛,他想和这些有共同信仰,来自同一种族的犹太人们一起,放弃自我,为宗教信仰而活。
马丁找到大卫时,大卫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吃洁食,是个典型的犹太人。在马丁的要求下,为了还马丁一家的债,他答应完成那一场晚了35年的音乐会,这次他没有缺席,也没有让马丁失望。只是结束后,大卫留下一封信说,他不想让马丁继续来找自己,让马丁当自己死了。故事的最后,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马丁的妻子海伦,也是和马丁他们在青年就认识的女友,不过海伦一直表现得是喜欢马丁的,她说在大卫失踪之前,她和大卫在一起过。电影的最后,马丁在深夜独自起床,念着祷告(犹太人死后,亲人会为他祷告)
关于人物:电影也不长,一小时四十分钟,刚开始二位少年的故事中,天才小提琴手大卫的确很出彩,是个典型的男主角,美强惨类型选手。小提琴拉的很好,在马丁典型英国绅士人格,稍显死板的衬托下,大卫有趣又有才,还在剑桥数学系进修,社交也是活泼开朗。可到了音乐会转折之后,这个人物怎么就突然那么恶劣了呢?
首先是,明知道海伦是马丁女友,还去撩。party上当着马丁的面邀请海伦跳舞,第一次海伦拒绝了,非常高情商的和马丁去跳了。音乐会前也是他去找的海伦,不过这次海伦没拒绝。的确是,有谁会放着有才、有名气、又帅气有趣又追求自己的帅哥不管,去喜欢平平无奇无趣的英国老牌钢琴手呢?电影中也有细节,马丁说自己找到大卫的线索时,海伦显得很不自然,并且试图阻止马丁继续寻找。可惜海伦坦白的太晚了,直到最后才说,不知道要是她一开始就说了,马丁还会继续寻找吗?
第二,到波兰找到大卫前女友安娜时,安娜说她还爱着大卫,但大卫只是待了几个星期留张字条就走了。在这段感情中,我觉得大卫非常不尊重安娜,在大卫演奏他的名字之歌时,从不允许安娜听,他认为她是波兰人,不配听(大卫父亲一家先是被波兰方驱逐,随后被杀害)从安娜的描述看,大卫当时只是没钱了,才和安娜在一起。安娜自己虽然也很穷,但从没想着要卖大卫的琴,还给他送到机场。然而大卫后来的犹太人妻子可不像安娜,三番五次想趁大卫不在卖掉他的琴。
第三,二战期间,物资吃紧,马丁父亲会把仅有的培根布丁给大卫吃,还送他去上课,给他买贵重的小提琴,可见对他的宠爱,一度超过亲儿子。大卫伤心时,一家人都让马丁去安慰大卫,所有人都把大卫当做亲人,唯有大卫不记得这份恩情。他为了那所谓的名字之歌,抛弃了所有,他以为他抛弃的只有他自己而已,他说走就走,全然不顾爱他的人的感受。
马丁父亲为他中风去世,安娜为他每年去看望那个和他同乡的小提琴手(因为家人去世,疯了)难道这就是天才光环?
有人说,这主要是二战的影响,战争带给人的悲痛。可电影中马丁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知道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最怕什么吗?他们不怕死,但怕全家一起死,因为没人会为他们祷告(犹太人死后的一种祷告)我想大卫的家人应该不会为这个而担忧。大卫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但大卫放弃了自我,我不太明白这所谓的追求信仰。电影的两大主题就是战争与信仰,战争没太体现出来,大卫的同乡小提琴手是怎么疯的,没交代,大家只能推测是因为战争的影响。信仰,青年大卫每天祈祷能有自己家人的消息,但毫无效果,他就跑到教堂,撕碎衣帽,叫嚣信仰像衣服,热了就脱掉。但他误打误撞来到犹太人聚集地时,有了家人的消息,又瞬间觉得自己抛弃了信仰,但神却没有抛弃他,自己要赎罪要感谢。但赎罪感谢就不能先和马丁一家说一声吗?好歹马丁一家养他12年,对他尽心尽力,盛大的音乐会说鸽就鸽了?马丁父亲死前还在叫大卫的名字。
从乞丐提琴手的话知道,大卫后来也回到过伦敦,他就是不去找马丁他们,无语,马丁一家又没有亏欠他。
总之,我对大卫这个人物很不理解,也很愤恨。
另一位男主马丁,我只觉得他很惨,是个讲义气的好男人。前期他做绿叶衬托大卫,后期大卫衬托他。大卫就像我们普通人,有个喜欢音乐的父亲,当自己什么都平平,连打架也平平,第一天晚上就让一个寄居在自己家还比自己小几个月的“外国人”推倒在地。父亲会给大卫买小提琴,却只摸摸自己的头。大卫伤心,父亲母亲就让自己也跟着去安慰。到最后,找到大卫,所有的愤恨也只是对着大卫打两拳 。以为自己帮他重获名气与关注,到头来只得了一句当我死了就行,自己寻了35年,还寻了一顶绿帽子。
饰演马丁的男演员就是演过《海上钢琴师》的那个主角,我看过钢琴师后迷的不行。这个电影是19年上映的,男神魅力不减,这可能也是我对马丁打抱不平,对大卫的行为很生气的原因之一吧。
我看电影一般小bug都不介意,包容性也很强,这部电影关于大卫真没懂,可能是文化或者宗教差异。另有其他影友说时间线混乱,我觉得还好。整体语速还行,适合听力党。
虽然这是部关于小提琴的电影,但特别惊艳的其实不多,时长也不长,斗琴那段因为都是少年,可能没那么激烈吧。其余的就是电影最后,大卫个人独奏的那首名字之歌很悲伤,很动人,值得去听。我看评论好多人说类似《海上钢琴师》,个人感觉还是钢琴师惊艳,斗琴那几段太燃了,改天再二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