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26岁了 不是6岁

作者: 任小柒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15:20 被阅读0次

    近日,江苏一名26岁男子向自己父亲索要5000元钱未果,当即喝了一口剧毒农药“百草枯”,用自杀的方式来逼父亲就范。最后,被逼无奈的父亲打电话报了警,民警怒斥:你26岁了,不是6岁!最后,在民警的劝说下,这个儿子才答应去医院洗胃救治,止住了这场荒唐的闹剧。

    无独有偶,前几日贴吧里有人爆料他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却嫌弃父母太穷,声称配不上自己这么优秀的儿子,还说父母没钱就没资格生二胎,来分享自己本来就少的可怜的资源。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每当看到这种新闻,笔者都会假想如果是自己养了这样自私、荒唐、不孝的儿子该怎么办?

    俗话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像一块璞玉来到这个世界,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靠父母的教导和周围的环境的温养,这一个个熊孩子的故事,责任到底在谁?我们的教育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1、年轻父母要对孩子的教养负责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要负起养育的责任。“养”和“育”,“养”是经济基础,而“育”则重在教育。

    在中国,隔代抚养是许多家庭的标配,年轻人上班没时间可以被理解,但把孩子全盘丢给老人绝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看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大人陪在身边,大人的行为举止、和孩子相处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一看护人,孩子的依赖就会转嫁给爷爷奶奶等,都说隔辈亲,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却又不敢独立探索的性格。

    而小时候离开了父母,长大了也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话,因为父母在他们眼里并不熟悉,也不权威,血缘关系是天生的,但感情却需要时间和陪伴来慢慢培养。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2、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养成

    许多孩子在心智上十分脆弱,因为一点小事动辄离家出走、自杀甚至对父母拔刀相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养成。

    有一份中美教育任务对照表:

    可以说在中国,家长们以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为重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就自觉的承担起了“保姆”的角色,为孩子有时间学习保驾护航。

    美国的教育方式或许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分关注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孩子会认为:如果我学习不好,妈妈就不喜欢我了?如果我成绩差,班上的同学就会瞧不起我?假如我高考没考好,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3、不顾自身条件对孩子一律“富养”

    都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也应量力而为。

    我见过身边的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千方百计地买学区房,不惜背了上百万的债务,还有一些家长,自己舍不得吃穿,却给孩子配上了耐克、阿迪、iphone7。但家长们是否想过,那些拼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的,会同时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压力:如果自己成绩上不去,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这个家;那些给孩子动辄买名牌的,会让孩子树立并不健康的价值观,在学校里跟别的同学攀比炫耀,甚至因为父母本身不在那个阶层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怕被同学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像自己这样“光鲜”。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也不是天生就会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激。为人父母,要耐心地教育孩子为人处世,孩子犯了错误就要明确指出来,告诉他下次不可以犯,孩子不懂事给他人带去了麻烦,家长就要更加明事理,妥善地处理好后续工作,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你一样觉得自己孩子的调皮是可爱。

    或许对孩子来说,高质量的陪伴远比抛下他们去赚钱更重要;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远比给孩子太多不属于他们的物质条件更重要;对孩子独立性格的养成远比过分看重他们的分数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26岁了 不是6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wt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