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音乐发烧友,从大学听说唱、摇滚开始,研究生听古典,到如今听昆曲、后摇。除了流行不听以外,我什么都听。流行其实也是听的,被动地听。我想写一篇现代音乐史,叙述从古典向摇滚的转向,到流行的统治地位,以及当代/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各种音乐形式的共存。这是一篇真正的现代音乐史,追溯古典乐衰落的原因,叙述现代音乐发展的动力,探讨不同风格音乐变迁的社会基础,音乐的本质,以及如何去欣赏音乐。
一、 古典乐的衰落
何为古典乐?大家可能很容易辨别某个音乐是不是古典乐,这主要是针对古典时期欧洲的音乐而言。从文艺复兴开始古典乐开始兴起,经过中间几百年的发展,一直到一战之后古典乐开始衰落,二战之后古典乐彻底走下历史舞台的中心。古典乐主要是上流社会的音乐,由欧洲的皇室资助,或者由新兴的资产阶级买单。狭义的古典乐指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时期。广义的古典乐包含很广,有格律曲、教堂音乐、交响乐、室内乐、歌剧、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还有现代古典乐。而民间音乐在那时期一直是民间音乐,在乡村口传相授,代代相传,在小范围内流行,还未有关注度,还未有话语权。
古典乐是一种音乐形式,它符合前现代社会的世界精神。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那时的音乐没有流传下来,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近代社会从宗教改革开始,或者说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古典时期与启蒙时期,慢慢地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过度到工业社会。到一战前后,现代国家才真正形成,这是从前现代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重要节点。古典时期是基督教的社会,虽然科学在发展,工业在发展,社会在启蒙,大革命在发生,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形成,但这仍是基督教的社会,民众仍是上帝的子民。在基督教世界里,上帝是造物主,世界上的一切物都是受造物。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是反应上帝的意旨,是对天堂的描绘,是对彼岸的寻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是描绘天堂的秩序与和谐,弥撒曲是对描述基督耶稣的受难过程,贝九第四乐章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追寻。虽然把一切都归功于上帝有些牵强,但是世间万物——无论自然,人物,精神,事件——都是上帝所造、上帝所管,那么把一切古典音乐都说是为上帝服务也没什么不妥。古希腊的悲剧是人与神以及命运之间的斗争。而古典乐则是体现上帝的慈悲与爱、人间美好的情感、自然的优美风景,与命运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这都属于上帝的恩赐。至于甚者如马勒,他认为交响乐就要描述整个世界,要包罗万象,因此他的音乐极其复杂又宏大。然而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从神坛上走下来,随之一起消失的是那个彼岸世界,世界不是上帝所造,人生也不再有一个“意义”。随之基督教世界的没落,古典乐衰落了。音乐不再为上帝服务,基督教的世界消失了,古典乐所描绘的一切也失去了原有意义。世界成了图像的世界,音乐也是世俗的音乐。虽然还有人写古典形式的音乐,还有大量的古典乐在演出和被欣赏,但这一切都成为人对世界的体验,而不是为上帝服务。
古典乐衰落了,但它从未消逝,也并未退出,只是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即使在整个古典时期,古典乐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从最早的巴赫时期对形式的追求,到贝多芬时期形成了类似于“格律诗”一般形式与内容都堪称完美的交响乐,再到浪漫派的勃拉姆斯,经马勒过度到无调性音乐,古典乐完成了其形式和内容的一切内在可能性。在其本身的限度内,再也没有新的东西可以写。新古典主义不过是跨界而已,但它究竟是古典乐还是流行乐还值得讨论。
二、 民间音乐的兴起
音乐家起先是由教堂资助,服务教会;后由皇室资助,服务贵族;再后由剧院资助,服务观众。教会的力量逐渐削弱,贵族也由资产阶级取代,音乐从为宗教服务,到娱乐贵族,逐渐地变为娱乐大众。但这一切都是上流社会的事情,普通民众是没有机会欣赏音乐的。教堂音乐不是对音乐的欣赏,而是对上帝的信仰。宫廷乐编制浩繁,只有贵族负担地起。室内乐也是有贵族资助的音乐家演奏的。剧场里的交响乐和歌剧也不是便宜到任何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那时没有什么娱乐,音乐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宫廷乐是贵族们跳舞时演奏的,歌剧则是贵族们“看电影”时听的。
其实民间音乐一直存在,但在前现代社会一直未进入人们的视线。民间音乐分两种,一种是乡村音乐,流行于农村乡间,世代相传;一种是酒馆音乐,那是城市手工业者和工人娱乐消费的地方。这两种音乐起初是同一支,在酒馆里歌者演唱乡村音乐,形式都是歌唱加上简单的伴奏,以叙述民间故事为主。但乡村音乐发展十分缓慢,因为没有发展的动力,从而保留最淳朴的形式和内容。酒馆音乐是为了取悦城市手工业者与下层民众,需要“哗众取宠”,因此很多新的元素加入了进来,形成了发展的动力。欧洲的酒馆音乐以民歌为基础,而美国的酒馆音乐则大为不同,由于黑奴的大量存在则以黑人音乐为主,如灵歌、布鲁斯、蓝调、爵士,至今仍是现代音乐长盛不衰的一大支流。在欧洲还有另一类的民间音乐,那就是像红磨坊一样的剧场音乐,在美国则是百老汇。这两种音乐都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即所谓的new money,与贵族or old money的品味不同,他们不再附庸皇室的风雅,而以个人的享乐为主,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种剧场音乐以歌剧为主,加入了很多表演的元素。在1875年之后到1914年之前,欧洲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逐步发生了变化。农民在减少,逐渐变成工人。工人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的出现,使得社会生活由先前的单一性逐渐分化为工作/休闲的二元划分。以前农民的生活时间是以农忙/农闲、作业/休息来划分的,手工业者的生活也一直围绕着特定的分类,而且是几乎终身制的。而工人阶级的时间则是不同的,虽然以前的工人生活很悲惨。工人的时间以工作/非工作来划分,工作的种类以市场为主而不是以身份为主,资产阶级更是以工作/休闲来划分生活。
休闲生活的出现,是民间音乐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因为有了更多人去听音乐,音乐是一切休闲生活的调料。农民带来了以前只在他们村子传唱的歌曲,黑人则带来了以前只属于非洲的音乐,二三流的剧团改编了以前只属于贵族的古典乐和歌剧。技术的发展则是第二动力,这使得音乐的流传发展了几何形式的量变。留声机的发明可以把声音记录下来,这就使得听音乐的方式从此发生了最重大的改变,我们不再只是现场聆听音乐,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欣赏任何形式的音乐了。此后一切音频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留声机技术为前提的,之后黑胶唱片技术不断革新,又产生了磁带、CD,和如今的数字化音频。商业化是音乐发展的第三动力,它使音乐成为一项庞大的产业,但也最终绑架了音乐。录音技术产生了唱片,大学里的学者们开始到处采风搜集民间音乐,而商人们则签约艺术家并雇佣写手制造音乐。广播制造了明星,使得本来默默无闻或小有名气的乐手家喻户晓,天下皆知。专辑的热销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听音形式,现在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听。而巡演则使得明星成为明星,粉丝成为粉丝。这种媒体-专辑-演出的三角商业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典乐的衰落和民间音乐的兴起是两条同时行进的轨道,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里并驾齐驱。一战之前古典乐还处于最后的辉煌时期,贵族们还在欧洲的各大剧院欣赏编制浩繁的交响乐和歌剧。一战摧毁了整个欧洲的贵族阶级,从战场归来的艺术家们也重新思考了生活、艺术与国家。而民间音乐最初是以古典乐为正宗的,经过简化发展以至于形成自己的样式。这就好像服饰的演变,从古典繁复而不实用的古代着装逐渐形成了以西服为主的“正装”。但其时是没有所谓正装/休闲之分的,所有的衣服都是正装和正装的粗劣式样,后者二战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式,成为所谓的休闲装。对于古典乐也是如此,所谓的高雅音乐只是在通俗音乐形成之后才有其称谓,而在这之前只有古典乐和古典乐的民间式样。
三、 摇滚时代
1870年代战争形成了欧洲的民族国家。一战形成了现代国家,整个社会出现了断层。而二战形成了国家主义,之后整个世界在废墟上重建。重建的世界需要寻找新的世界秩序,于是开始冷战;需要寻找新的普世价值,于是现代主义的本质得以释放并出现了后现代主义;需要建设新的物质世界,于是商业主义笼罩世界。这就是二战之后摇滚乐产生的时代背景。
那么什么是摇滚乐呢,或者说摇滚乐的精神是什么?
其实摇滚乐最早从猫王开始,火了一阵又沉寂了,其风头让位与乡村乐与民谣。1963年鲍勃迪伦在演唱《答案在风中飘》时插了电,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而在欧洲,摇滚乐的标志则是甲壳虫乐队的流行。二战之后的50年代,复原的军人(如Johnny Cash)与乡间的歌手(如Ray Charles)来到城市,唱着他们家乡的歌曲,表达他们朴素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他们需要更多的寻欢作乐,于是巡演流行起来,歌手更多地写歌而不是翻唱。歌曲更多表达的是要摆脱传统价值对生活的束缚,产业工人要嗨起来。这时乐队形成了,但与摇滚乐队还是有区别的,除了人员和配置的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人员的角色的不同。在民谣乐队,主角是主唱,其他的乐手甚至连配角都不是,只起辅助作用,如果更换一个大提琴手根本无所谓。而在摇滚乐队,乐队本身才是主角,主唱、吉他手、贝斯手、鼓手、键盘手,缺一不可。这不是配置上的缺失,而是重要性的缺失。例如曼森乐队的贝斯手John 5离队后就失去了以往的创造力,而Nightwish的换了新主唱以后依然流行。
而到了60年代,差不多是战后婴儿潮的第一代少年,以及40年代“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青年,这是他们的摇滚时代。冷战正在上演,越战正在进行,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社会现实必定反映在音乐中,音乐的主题中出现了反战、和平,出现了抗争、反叛、叛逆,对世俗价值的不屑一顾,出现了自我的表达(这值得深入去探讨,以往的音乐都不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他们玩世不恭,他们不信上帝,他们不追求普世价值,他们追求和平与平等的权利,他们寻求自我的认同。他们放纵自我,抽烟酗酒抽大麻,还因此产生了迷幻摇滚。
70年代,似乎是60年代的继续,但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摇滚乐,后期又产生了更多元化的摇滚形式。人们不是更多的反叛社会,而是更深地体会到现代主义的虚无本质,并且积极地实践属于尘世的价值,实践属于基督教时期一直被打压的异教徒的价值。于是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摇滚乐分支,出现了华丽摇滚、迷幻摇滚、旋律、硬核、死亡、哥特、金属。。。。。。其类型多得哪怕最为资深的摇滚乐爱好者都数不清。
而在80年代又产生了朋克、车库、工业、噪音等等。80年代和60、70年代是不一样的,它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不清晰的分水岭。80年代,冷战结束了,89年柏林墙都倒掉了,人们不再关心政治和意识形态,人们只关心自我的喜怒哀乐。80年代是电影的时代,是星球大战、终结者播出的年代;是电视的年代,是各种肥皂剧和智力竞赛播出的年代;是电子游戏、歌舞厅、MTV产生的年代;也是娱乐至死的年代。战后婴儿潮的下一代们没有受到过时代的苦难与人生的迷惘,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生来享受这个美好的时代,但并不像贵族那样养尊处优,他们有自己成长的烦恼,他们有的是青春的叛逆和对自我幸福的简单追求。于是朋克产生了。朋克并不极端,也不是愤青,当然更不是文艺青年。Green Day不过是躁动起来的小瘪三而已,而不是像Sex Pistols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当然把性手枪归为摇滚而不是朋克也是傻傻说不清楚。年轻人在自己的车库里组成自己的乐队,于是就有了车库音乐。有意思的是乔布斯、比尔盖茨也是在自己的车库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到了90年代,摇滚乐也释放了自己最大的潜能。有一支旋律极致绚烂的乐队叫Dream Theatre,乐手和歌迷们出生在70、80年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时代的使命,没有父辈的包袱,没有生活的不公与压力,没有个人的奋斗与野心,也没有骄纵、贪婪与堕落,没有世俗强加的道德与观念,有的就是要活出自我,要超越自我,要追求极致,要酷,要炫,要牛逼。他们或者开发出最前沿的科技,或者玩最疯狂的极限项目,或者搞出最华丽的摇滚乐。如果这些人是异教徒,那么他们是极端的重金属乐迷;如果他们对工业社会的压力很排斥,他们会喜欢九寸钉、战车、电台司令部;如果他们是文艺小清新,或许会喜欢英伦摇滚。
而技术的发展也为改变了音乐的样式。早期的一张黑胶唱片只能录音3分多钟,所以那时一首歌多在3分钟时长。后来的一张LP唱片单面时长约为30分钟,所以一张专辑双面播放时长约一个小时,哪怕之后的磁带与CD也未改变专辑的形式。录音从早期的单声道,至后来更符合人耳的双声道以至于多声道。吉他插电了,然后效果器、混音器应用了起来,声音从此有了更多地可能性,超越的自然的人声和乐器的声音。于是音乐可以被制作了,而不只是被演奏。早期的乐队应用电音技术来补充想要的音效(如PINK FLOYD),中期的金属乐队完全依赖于插电的乐器,以至于unplugged被视为一张情怀。后来电子乐出现了,所有的声音都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乐器演奏的,甚至节奏都是程序化的随机过程。
而对于歌手而言,整个创作的经验发生了变化。在古典时期音乐家是个人身份,更准确地讲叫乐师,他的整个人生都被陷入了乐师这个身份之中,他们为国王和上帝服务,艺术家的则是现代人赠与他们的美称。在摇滚乐时期,歌手是个人通过音乐的方式的一种自我追求,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我的一种表达,而不是表达他人或他们。他们有的扮演着理性社会业已消失的人群,游吟诗人、吉普赛人、炼金术人、异教徒、被迫害者、巫师、刽子手、吸血鬼、海盗。。。。。。假如你熟悉重金属的话应该懂得我在说什么。那些过去被排挤的非理性人群在有自由权利保障的理性社会已另一种方式复活了。
四、 流行统治天下
80年代也是流行乐的年代,以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领衔的Pop巨星开始出现,流行音乐是娱乐业发展的产物。流行乐依赖媒体的爆炸性传播方式,电台不再成为主力,现场也不再成为乐队-听众的交流方式,电视使歌手成为偶像,演唱会好似教徒去教堂做礼拜,这是一场新的造神运动。流行乐依赖商业化的一整套工业模式,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是唱片公司而不是歌手个人,公司根据市场的口味去选择歌手,公司让你火你才能火。而在唱片业的早期年代,歌手的成功与唱片公司的利益是双赢的,大牌明星是唱片销量的保证,他们也能尽量保证自己创作不受干扰的权力。现在歌手的才华是唱功公司的摇钱树,为了最大的商业利益要将猛虎关于兕内,这场景让人联想到马戏团与动物园。然而唱片公司更多地制造明星,经纪人发掘的有才华的歌手,就像园艺师去野外寻找盆景的苗子,然后带到花圃里浇水、施肥,却也修剪、盘固、造型。决不能让盆栽茁壮成长,而是要根据客户的口味造型而卖出好价钱。
流行乐的本质是商业化的音乐制造产品。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是流行乐的标准和流行程度无关。蔡琴在新千年演唱会上唱了50年代的老歌,说这是他们父辈的流行歌曲。否矣。那只是十分流行而已,而不是流行乐,在滚石500的榜单上没有一首是流行乐。流行乐也与具体的音乐风格无关,只要卖得好什么风格都可以拿来用。对于摇滚乐手而言说他的某张专辑的风格是大流行简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音乐的风格万变,流行的本质不变。艾薇儿是流行朋克,而不是朋克;林肯公园是流行摇滚,而不是摇滚;泰勒·斯威夫特是流行乡村,而不是乡村;还有很多小黑是流行说唱,而不是说唱。流行乐是商业制造品,它绑架了听众、也绑架了歌手。听众被洗了脑,没有自己的判断,价值被灌输和植入,这就像很多产品的商业广告。而歌手的创作过程已由个人生活的体验、他人生活的共鸣变成一种纯粹的想象,想象自己恋爱了、失恋了,想象自己是双节棍高手、忍者,想象自己在布拉格广场,或者在寂寞的沙洲。。。。。。创作过程已经从向生活的赠予和不由自主的情感的流露,变成了向想象的榨取和向幻想的汲取。
对于流行乐我原本是拒绝的,因为我不愿意盲从,因为我有更多更好地选择。但是厚古薄今以及厚今薄古都是不对的。流行乐就像其他工业制品一样,它是满足你对音乐的无休止的需要的。你无法反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你走在街道上便已享受着现代社会的便利。你也同样无法反对流行乐,你每看一个视频或者听一个背景音乐都是在消费工业音乐制品。流行乐不过是现代音乐产业的一个品种,古典乐、摇滚乐以及其他分类的音乐则是流行乐的兄弟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流行乐也体现着音乐的本质,不同点在于其产生的土壤不一样。古典乐产生于基督教社会,民间音乐产生于向工业化的过渡,摇滚乐产生于现代主义的工业社会,流行乐则产生于媒体时代,而后摇则产生于互联网时代。
在流行乐统治的时代,其他音乐并没有消失,而是多元化和小众化了。作为The King of Pop的迈克尔杰克逊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流行天王,他创造了流行乐的基本样式,他成为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山。摇滚乐还继续发展,摇滚乐和流行乐彼此交织。John Mayer出道时是摇滚歌手,被唱片公司签约后写了很多大流行,从而拿奖拿得手软,同时也赚得钵满盆满,然后又出了很多独立的非主流专辑。而在摇滚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摇滚式样,称为后摇。谁也说不清后摇的准确起源与定义,它可能是起源于90年代早期为电影、动画配乐。还是摇滚乐队的形式,但更多的应用电声,人声几乎消失,乐声也消失,音乐几乎是纯音乐,以渲染气氛和积蓄情感为主,节奏从舒缓到躁动,却又是莫名的。对于后摇的评论请看我以前写过的两个短评。
λ 半夜夜醒,看了部电影her。人工智能,人与机器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人类情感的脆弱性,这些不谈。当镜头俯拍那个钢铁丛林,人与人擦肩而过却倍感孤独,情绪升起,回忆叠加,人的落寞与城市的辉煌交相辉映,我意识到背景音乐是后摇。后摇属于后城市化的乡村乐,后工业化的摇滚,后现代化的抒情诗与风景画。人们不再有痛苦情感与欢乐心情,有的只是情绪的酝酿、积蓄、爆发、宣泄、平复、舒爽。人们不再对抗与挣扎,有的只是惊奇、沉浸、漫游、漂浮、沉积、涌泊。人们不再逃离或寻求彼岸,因为无处可逃,离不开,且这就是人类伊甸园。没有自然、斗争与神,有的只是城市、科学与商业。没有个人情感与意志,有的只是存在者整体。
λ 后摇,就是城市的摇篮曲。夜晚,是那样的静谧,万家的灯火不是灯火辉煌,而是灯火阑珊。对面高楼上的人在隔壁星球的轨道上生活,耸立的高楼犹如宇宙中各自运转的星辰。
五、 音乐的本质
熟悉学术论文写作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段该如何写。音乐属于艺术的一种,谈音乐的本质要先讲艺术的本质,艺术属于美学,美学属于哲学,然后寻章摘句看看那些哲学家是如何说的,再用一个哲学家的话来批判另一个哲学家,最后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理论去谈论音乐,以此作为整个音乐论的理论基础,再去具体分析各种类型的音乐风格,并得出自己结论。老实讲,我也是这样做的,熟悉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要拿出海德格尔的理论来讲音乐。是的,他在《论艺术作品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并制造大地,同时完成大地与世界的亲密性的争执。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作品存在,艺术、真理、美的讨论。我也不敢保证我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是正确的,也不能确保海氏理论能对具体的音乐评论有何助益。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音乐作品给你建立一个精神世界,你的现实生活与这个精神世界的联系就是大地,所谓大地与世界的裂隙与争执可以简单地(或者说错误地)理解成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如上所述,古典乐建立的是一个基督教世界,之后上帝连同他的位置一起消失了,摇滚乐建立了一个人间世界,流行乐通过商业和媒体制造了一个没有根基的幻想的世界,而后摇则是建立了一个后现代主义世界。
为什么现代人听古典乐少了,因为他们不再理解那个世界。这与高雅无关,拿破仑时代的一个法国士兵听到贝九热泪盈眶。我在贝九里听到了命运、斗争,我听到了愤怒、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我听到了爱、热烈、无法抑制的强烈情感,我还看到了天堂、天使、诸神、上帝的极乐世界。我在马勒的乐曲里听到了死亡、饥饿、自然、世界、上帝,我在莫扎特的乐曲中听到了死亡的来临、命运的促逼。假如你没有这些情感,你也只道是寻常。我在京剧中分明听到了古代文人梦想的臣忠子孝的儒家秩序,假如你对这种价值根本不感冒的话你也欣赏不了京剧,但是就在民国连走夫贩卒也是热爱戏剧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音乐呢?我给出三个标准:1.好听,2.正确的三观,3.形式和内容的良好结合。看来音乐还是调不开艺术的形式-内容之辩。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内容,或是传达出矫揉造作的不真实的情感是一切坏歌曲的通病。在失去根基的浮夸的年代,牛逼成了是评价一切歌曲的标准。在各种好声音、星光大道、二三流的摇滚乐现场里面演唱变成了炫技的竞技场。他们不会晓得,真正牛逼的艺术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看起来好像不牛逼。
当然最好的音乐要超越这个标准,最好的音乐要刻画这个时代的特征并超越这个时代的局限。在摇滚乐里我最爱Pink Floyd,他的音乐最为深刻地刻画了工业社会对人的压抑,人的异化与孤独。而在那些迷幻曲风里则描写过庞贝古城的毁灭、卫星发射、日食与月食、地球的形成、自然地进化,这些都属于造物主级别的世界内容。在最终价值失落的虚无主义年代里,平克弗洛伊德用音乐对此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听后摇的某些歌曲里,我地脑海里明显脑补出很多电影的桥段,世界被机器人统治,通过斗争取得了双方的妥协,人不再被技术所奴役,而是利用技术使人摆脱了以往的一切束缚,而只是有些莫名的寂寞。
下面说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主义是相对于前工业化的基督教社会来说的,它的特点是:1.科学是现代的根本现象;2.同样重要的是机械技术;3.艺术被视为为体验,是人类生命的表达;4.人类活动被动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了;5.弃神,弃神乃是对于上帝和诸神的无决断状态。这5点是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里提出来的,可以很好地解释从古典乐向摇滚乐的转向以及流行乐的统治地位。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上,两者不能截然的分开。后现代主义包含现代主义的一切特征,是现代主义的2.0版,也是现代主义最极端的内在可能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内在妥协的、自我进化的方式消除了现代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弊端。还有一个观察两者的维度是关于现实的看法。自从电报发明的那一刻起,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打破了时间和地理的局限,原本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事情便没有时间差地作用着。全球化则是这一影响的顶峰,并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相互共存,使地球成为地球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分野可以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变看出端倪。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接受着全球化的信息以及古往今来的所有文化。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我坐在星巴克里喝着印度红茶,耳机不断地切换着歌曲,勃拉姆斯、蔡正仁、龚琳娜、Korn、Mogwai;我用着懂球帝翻看着最新一轮英超的比赛结果,时不时地查看朋友圈发来的信息,了解在家乡的老姐和在加拿大的师姐的生活状况;我用电脑查看着邮件,国外工厂发来的最新的设备交货期,领导给我安排了新任务,我回复着外地同事给我发来的项目信息,并删除着垃圾推送邮件;我旁边的美女在用手机追剧,旁边的大叔在看股市图,旁边的帅哥关注着尼泊尔地震的消息,并积极回帖参与网络讨论;窗外传来了跑车的轰鸣声,我立马联想到前几天Laferrari撞毁的新闻。。。。。。我可以无限联想下去,我们在这个时代所接受的信息是以为所有人类所无法想象的,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真实与虚假,这一切的界限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里被打破了,并非对立与排斥,而是融合与共存。
下面讲一下音乐与其他种类的艺术的联系。音乐是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中的一种,它与绘画、文学,电影甚至建筑都相关。但有时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各有先后。比如在1920s的文化运动中,绘画与文学是急先锋,绘画出现了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建筑出现了包豪斯主义、国际主义;文学从早先的上帝视角的宏大叙事转变成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而20s的音乐仅仅出现了无调性,在二战后才出现了相对于20s那场文化运动的音乐变革,Pink Floyd对现实的刻画分明就是卡夫卡的意识流小说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地下丝绒乐队和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运动有着密切联系,某些后现代主义绘画明显描绘的是后摇的意象。
六、后记
09年的一个春天,和我一起吃火锅的姑娘问我什么是摇滚乐,我给她讲了摇滚时代里的部分内容,她说好像懂了。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一直看海德格尔,就了大部分灵感。后来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后摇,还推荐我去了一个很牛逼的现场Godspeed Black Emperor,其间我还看了中央美院的一个绘画毕业展,直到看了电影《HER》我便对后摇有了深刻地理解。13年我追《我是歌手》第一季,看的同时也是认真思考流行乐的本质。去年年底,我写了《字如其人——我的书法艺术论》。今年年初,写了这篇文章的前两节,然后偷懒搁下了。今天,终于把这篇文章完成了。大部分的内容是以前已有的构思,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写作时才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看来逼自己写作是有助于思考的。有人说我写出来可以发表,那是得名得利的想法。就像有人向我求字,说将来我成名了以及百年之后字就值钱了。那他们太不懂书法家成名之路,其实这只是他们夸赞我的一种说法,但我还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写这篇文章我也啥都不求,哪怕知音我也不求,我只为了把某些问题想明白,想明白了我会很开心,这就是思维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