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西方音乐史

作者: 韫左寻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6:44 被阅读70次

        音乐史读一遍就够了吗?当然不。音乐史上一遍课就够了吗?当然不。于是,我很开心,又可以继续学习西方音乐史了。和第一次上课那般一样,心情很激动。但我在不是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大二学生了。大四快要毕业的我很悠闲,一周7天假期,寻思着得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不断“输入”、“输出”。就有了今天的故事。

        听王老师的西方音乐史永远都那么有意思。大四的我,才醒悟,才知道珍惜学习,勇敢的去蹭了课,所幸还好,我够勇敢。今天的课刚开始讲浪漫主义,正好,浪漫主义的音乐家、天才太多,需要好好了解。现在的我就像久旱的土地,需要一场春雨,来滋润成长发芽。

        想先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来上今天的课以前,王老师说,都是我以前上过的课,大可不用来听。但是我执意如此,上完第一节课,感叹:幸好我执意如此。大三时,第一次听浪漫主义的音乐,当时过于浮躁,自认为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了解的够多。听的马马虎虎,但殊不知,这只是我第一次接触、认识西方音乐史。而今天听课,态度很虔诚,拿着去年做得很详细的笔记本,还有书,通过复习考研的西方音乐,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和了解。再听课,清晰多了,可以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会了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更加注重历史背后的一些问题。

        若我不知学习,便以为自己做的笔记近乎完美,那就大错特错了。做的笔记是很认真,但现在看来,有那么些冷冰冰。同样的内容,我笔记中关于韦伯的内容大概就这么多,念完这段文字最多也就5分钟便可结束。但今天,我在听大课的时候,关于韦伯这个作曲家,了解了更多,更详细,人物更加鲜活了。而不是我这样简单数字可以表达。毕竟是一个音乐家的一生,故事有很多,而我所知到的还太少。(其实是想说,王老师讲的这两个小时的大课,让我受益非浅,即使是以前就听过一次。但这一次,更多的是在学习。与上一次相比,思维活跃,懂得思考,这段时间的焦躁也因为有学习了新的东西一扫而空。仿佛那个积极向上的苏同学又回来了。)

    在西方音乐歌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韦伯的生平简介。

        每个时代,都有着其不同的时代风格,音乐就是这样,总是在经历一番变革后,音乐风格也随时代变革而变化。比如中世纪,受到基督教影响,大约一千年的时光在缓慢发展,发展宗教音乐。后来又有了文艺复兴,认为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权利,反对封建,于是有了文艺复兴时的音乐,开始注重人,世俗音乐作品增多。再到巴洛克时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雄伟、奇异、夸张的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代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明净、优美的艺术理想。出现了大量的器乐题材,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曲家有巴赫、亨德尔等。

        再到古典主义时期,随着启蒙思想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又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的音乐风格有了极大的差异。在这一时期,一切都变得规范,理性,节制。就像今天老师所讲,在听这一时期的大多作品时,都会有些相似。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受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封建势力复辟,资本主义的斗争深化,音乐风格又变了,而这一变化,是巨大的。浪漫时期不再循规蹈矩,开始追求个性,情感的宣泄。

        时代风格下的音乐风格,几乎是各不相同的。

        关于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在课堂上根据理解所作的一个笔记——较为直观的对比。   

    再看——西方音乐史

        今天主要说浪漫主义,要了解这个时期的音乐,除过了解这一时期每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作品之外,还必须了解、把握一个时代整体风格,大的时代背景,这样才更容易理解这一时代的音乐风格、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1、注重情感的表现(爱情居多,老师说关于爱情的艺术题材,是永恒常谈的话题)

        2、注重自我表现,有很多自传式的音乐。(就像文学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其实综合起来,都会有一些他自己的影子。而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都可以直观的表达。)

        3、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大自然对于浪漫主义音乐家们来说有了更为深刻的表现含义。就像门德尔松的许多作品。

        4、关注本民族的音乐。(这在古典主义时期,是很少有的。知道这一时期,才渐渐的显露出来,以肖邦为代表,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本民族的特征,运用民间舞曲的音调、节奏等。)

        5、音乐具有综合性。(标题音乐时代的出现。)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时代下的产物。海顿时代下的贵族保护人已经被新生的资产者取代,音乐出版商、音乐会、剧场经理人主宰着作曲家的命运,同时也成为主宰音乐生活的大人物。这时候作曲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思考如何吸引增加自己的听众和买主,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很大关系。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给听众带来某种刺激和震撼,极力的发挥炫技表演,甚至为了互相竞争争夺听众,因而产生大量的富丽堂皇、炫技型作品。有了炫技型的作品,需要高超的演奏家演奏,于是出现了一批炫技型的音乐天才演奏家,演奏家技术如火纯青,需要更有技术含量的作品,这就促进了作曲家更加有激情的创作。如此良性循环,有了在西方音乐史上如此辉煌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以上,是对这一时期的大概阐述。浪漫主义时期,严格来说,有早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韦伯、舒伯特,还有贝多芬。

        1826年,韦伯逝世;1827年,贝多芬逝世;1828年,舒伯特逝世。贝多芬晚期音乐作品风格,已经有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从这一点来看,关于时代风格、音乐风格的划分,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不可一刀切段,否则不能成为时代风格。一个时代的风格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有一个过渡的时间段。就好像巴洛克和古典主义,在早期海顿的作品中,还是又一些巴洛克时期的影子。这个观点看法很喜欢,应该挺有研究的意义。现阶段才理解,一定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尝试去探究,研究。弄明白,或者最终还是不明白,都是值得的事情。

        关于韦伯:

        在歌剧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他的歌剧中,加入了本民族的神话和传说。《自由射手》又称《魔弹射手》,被誉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欧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时期开始,是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当然,这样的简介是干货,有用,但没意思。

        今天听完课后,对其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不再是简介,也不再是某一卷子的考点,而是这个人的人生体验、经历,就像看一部自传般的了解,从而理解音乐特点、风格。

        《魔弹射手》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   

    青年猎手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娶森林守护人的女儿阿加特为妻。为获胜利,马克斯跟随已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萨米尔的猎人卡斯帕尔到狼谷练百发百中的魔弾。卡斯帕尔为了摆脱下地狱的下场,诅咒一颗子弹将命中阿加特。第二天比赛,马克斯举枪向阿加特的化身——一只白鸽射去,在这关键时刻,象征着智慧和公正化身的隐士将魔弹引向了卡斯帕尔。人们感谢神恩使善良战胜了邪恶,坏人受到了惩处。

        今天在课上听了这部歌剧的序曲,在《魔弹射手》这部歌剧序曲中,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势力,分别来自于歌剧中马克斯的咏叹调、女主角阿加特的咏叹调和魔鬼萨米尔的主题,序曲以对纯洁、善良的阿加特主题的最终肯定,象征着这部歌剧的中心思想:正义与光明终于战胜了邪恶与黑暗。

        序曲和故事情节,宛如天作之合。

        在这节课上,我有了新的灵感,有了新的思考。在韦伯的钢琴作品中,有一首名叫《邀舞》,课上听的是由柏辽兹配器的版本,当时就在想,交响乐版本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技术高超的人或许可以弹出交响乐的效果来。于是,就有了新的话题研究,待下来查阅书记,阅读相关的文献后,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想想便觉得激动。

        以上,便是今天的“输出”。很满意,终于突破自己内心的一道瓶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看——西方音乐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s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