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三思而后行”,尤其是你准备做一件有风险的事时,别人会劝你别冲动,三思而后行。
其实这个词来自论语中这一段: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
以前我们听到的理解是这样的:
“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
然而,今天听了南怀瑾老师的解读,发现竟然截然不同,颠覆我的认知。南怀瑾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
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
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并不是要“三思而后行”,东想西想就是不行动,想得缩手缩脚,举步维艰,而是思考了一两下就可以行动了。
是不是也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