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陈子昂(2),稍一见光,就触动了剑叔敏感的神经,不久便被摁进暗夜,再也无法与朋友们见面。但他那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深沉浩叹,永远不会被淹没,他在苍茫原野上孤独落寞的背影,恒久刻在了我们的心间。
无奈告别他时,直接看下面一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几乎是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七绝,作者是贺知章,题目叫《咏柳》。能将春柳描画得如此葱翠袅娜,将春风拟写得这般形象细腻,足见作者是个善于观察、热爱自然且极富生活情趣的人。
确实,这位来自浙江萧山、与陈子昂同年出生,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生性旷达放逸,豪爽率真且善于提携后进,是个可爱的人。
他,名列“仙宗十友”,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有“诗狂”之誉。包融当时的存在感也不错,只是千年后的名头并不响亮。张旭时称张癫,又名草圣,诗文水平一般,不妨顺便看他一首《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文不乍的,但张旭的确是酒中高手,三杯一过,笔如游龙,草圣之名天下扬。当然,他还不能跟贺知章相比。后者几乎算得上那个时期的头号酒仙,为什么?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的他,甫一出场,便技惊四座,“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左右颠簸,就像坐在船上一样,这尚可理解。醉眼昏花掉到井里,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怎能企及?
贺知章的好酒以及乐善好施还可以从另一则趣事中得到佐证。
李白因为家庭的缘故,不能像一般士子那样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所以他虽早名满天下,却迟迟未得到当局者的青睐。李白曾经到处拜谒名人行卷,也曾屡屡献赋,以表忠心,但始终没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
落魄潦倒时,他遇见了贺知章。后者早就听闻其诗名,看了李白的《蜀道难》等作品时,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十分欣赏,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自此称他为谪仙人,两人遂成为莫逆之交。但几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后,再次离开了长安。
直到742年,两人再度在长安相遇。那天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想充足酒钱。
金龟,唐时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佩戴,这不啻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份皇恩浩荡的荣耀,所以李白摆手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但贺知章不为所动,坚持己见。两人都嗜酒如命,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
正是因为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李白后来才终于奉诏入宫,担任了翰林供奉一职,一度成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
从上面的几则小故事可以看出,贺知章不仅真诚厚道急公好义,也是一位散淡阳光的人。他心态极好,随遇而安,绝不会像多数官僚一样跟人争天夺地,争名逐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不屑也不会。所以,他几乎没有政敌,相反,很多人夸赞他“清淡风流”外,都喜欢与他结交。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公元744年一天,长安东门。年已86岁高龄获准退休的贺知章,携带家属,乘着马车正准备出城,突然就见到圣驾率文武百官百余人向东门逶迤而来。贺老赶紧匍匐在地,口中高呼万岁的同时,内心一时有些忐忑。
谁料唐玄宗李隆基下车后紧趋几步,一把扶起了他,说“爱卿平身,快快起来。”随后玄宗吩咐内侍摆上酒菜,他,要和百官为贺老亲自饯行。百官山呼万岁,极尽谄媚之词,颂扬皇帝浩荡洪恩的同时,也对贺知章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贺知章没料到此生会获如此殊荣,再次拜伏于地,感恩戴德。这还没完,当他听到唐明皇谕旨赐他镜湖一曲并赋诗赠行时,老泪一下突眶而出,嘴里断断续续道:下官何德何能,竟获陛下如此荣恩?······
就这样,贺知章怀揣着皇帝的厚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长安,向阔别50年之久的家乡杭州萧山进发。
近了,更近了,游览过淡妆浓抹的西子湖,观仰了声势浩大的钱塘潮,贺知章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待到村口,一群顽皮的孩子却拦住了车驾,七嘴八舌地询问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是哪里来的?他们可不知道他是三十七年前从这村走出去的第一位进士,更不清楚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家乡话都不会说了,分明是外地人、陌生客嘛,孩子们依旧不依不饶。
老贺稍稍有些感伤,于是即兴抒怀出那首朴实无华、毫无雕琢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安顿好后,贺知章便孤身一人踱到了鉴湖边,看着一如既往浩渺而平静的湖水,他的内心有些颤动,遂脱口吟咏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看到有些诠释,认为上述两首诗歌隐含了作者无尽的失落和悲伤,我不敢苟同。以老贺的个性,加上仕途顺畅,历经四朝不倒,最后荣归故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矫情和愁味,至多生发一点沧桑感罢了。
能写出这般清新动人感情真挚诗句的人,一定具有一颗天真的童心,正因为拥有了一颗童心,贺知章晚年回归故里时,尽管鬓发皆白,内心依然是翩翩少年。
这一点,我觉得北宋初期著名词人,素有“风流张三影”之称的张先,张老爷子很像他,尽管两人“风流”的内涵不同。
这就是我心目中潇洒自适的贺知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