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书架上一众国外名著小说中最薄,却在全世界有不小的影响力,难免让人好奇。书中主要讲了主人公维特爱上了一个有婚约的女人,他用工作转移自己的痛苦,却接连受挫,最后在痛苦和煎熬中选择自杀。
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叙述方式,用日记来直观展示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变化过程,生动地塑造了维特热情、敏感、偏激而又脆弱的形象。他热爱自然景物,热爱孩子,同情村民的不幸,疯狂地迷恋着别人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多愁善感的人。
书中描述的爱情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维特和绿蒂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他的爱情缠绵又热烈,最后将自己送上毁灭这条路。这样危险又充满了魅力的爱情让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爱得那么纯粹和热烈,很多人的爱不够热烈、不够投入、不够疯狂,所以不够深刻,而每个人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震惊于这样深刻的爱情,总会想到自己的恋爱,从中找到自己恋爱的影子,遗憾于自己在某次恋爱中没有用尽自己浑身的力量,用生命去爱一个人。
除了爱情,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博弈也能引起读者共鸣。
每个人在初次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时候,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都会遇到和维特相似的情况,受挫的心态也很类似。不同于那些在人群间游刃有余,利用团体的能量获得不错的地位和财富的人,维特受过很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才情,导致他自视过高,性格比较极端。当他被公使馆的工作环境恶心到,又被贵族阶级所鄙视和排斥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心中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就像离了水的鱼儿一样无法呼吸,也无法在这个环境中记叙生存不下去,于是选择辞职。
总体上,维特的人生一直在逃避。因为在爱情上爱而不得,他将精力转向工作,在工作上他遭受到了挫败之后,他又回归了爱情,可心爱的女人已经嫁人,爱情和工作构成了维特生命的全部,两者均归于失败,导致他整个人生的失败。他感觉自己生命里所有的光亮和幸福都被剥夺,每天都活得非常痛苦,走进了死胡同。
这个故事让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反者道之动。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人讨厌自己单位中的一些老资格人的做派,可若干年后,他自己反而变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模样,被新进入的年轻人所讨厌。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怎么可能变成那个样子,但当他进入这个单位,就会慢慢被单位的环境所同化,会慢慢地放弃自己的坚持,慢慢妥协,因为不加入就会被抛弃。
维特就是那个被抛弃的人。他和公使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竞争的关系,再加上他们年龄不同,位置不同,世界观不同,自然会有很多冲突。若是他忍气吞声地做下去,肯定也会变成公使那样,但他自视很高,果断辞职,没有接受这个环境的同化。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回避,也是一种失败,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情软弱,没有与人斗争的勇气。
二、爱情中的是非
理智的人都知道适可而止,不愿意跨越公序良俗规定的界限,但爱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当你真的很爱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界限都荡然无存。这种全力以赴的爱情的真的很让人羡慕,与此同时,我也很同情与他的自卑和软弱,乃至于他把绿蒂和她老公想象太好。
绿蒂和她丈夫也许都是性格不错的人,但绿蒂在选择丈夫人选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家庭。维特除了爱她,在其他方面的缺陷非常明显。例如他没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智慧去承担很多生活中的突发情况,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来给她和她的家人经济保障。绿蒂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有虚无缥缈的爱是活不长久的,还需要有很多物质条件去支撑爱情。所以,她从来都不会选择维特,她丈夫也很清楚这一点。
但他们的不拒绝对维特是一种煎熬和折磨,也是维特自杀的直接原因,当然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维特自己。维特就像一颗水晶,虽然晶莹剔透,但太过脆弱,一碰就碎,他不但敏感、自卑、骄傲,而且享受并沉迷在痛苦的情绪之中,他没有智慧或者说没有成熟到足以面对爱情和工作的双重打击。
本质上,他选择毁灭这件事本身说明他性格的缺陷。他向往荣耀的地位和完美的爱情,可他本身却充满了诸多不完美和强烈的匮乏感。一个人越缺什么,便越憎恨什么。在工作中,他心底越渴望贵族的认可,他就越痛恨贵族的做派;在爱情中,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绿蒂,就越渴望她的爱。所以,维特内心深处的自卑才是他自我毁灭的根源。
三、其他的选择。
维特其实也有其他的选择。
第一、他可以换一种角度。
若他能明白,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若让他产生了不同的情绪,都是来度化他,让他的心性更加完善。很多时候,你很讨厌一个人恰恰因为这个人身上反映出你的匮乏,从自身找原因往往才是出路。
第二、他可以换一种爱。
人活着,可以体验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也受挫,但那个黑暗期还是可以通过运动、读书、旅行这些方式度过,不是只有毁灭这一条路。他可以放下对某人的偏爱,重拾对众生的慈悲之爱,重新睁开心眼去爱自然、爱孩子、爱其他美好的人和事,从对众生的爱中获得自己存在价值。
第三、他可以换一种认知。
若他多看点书,对社会的认知不过于偏狭,有足够的智慧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明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贵族阶级的羞辱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羞辱,而是除了贵族阶级之外的所有人。所以,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都是社会人,无法生活在真空中,只能适应环境,而不是拒绝环境。与其挣扎痛苦,还不如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过于务虚的人,一点也不务实,没有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他是一个太缺爱的人,需要一个很有包容心的人例如绿蒂去爱他,可因为他自身的不完美,绿蒂也不会选择他。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说总是高于现实生活的,总会将爱情写到极致,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悲剧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我们从维特身上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也看到爱情最极致的表现。可在现实生活中,你总会遇到真心想要白头偕老的人,可也总会陷入失望,乃至于分开。那时你才明白你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心中的爱人,她并没有那么好,如此祛魅之后,也便不会那么痛苦。再过几年,回头看看,只觉得那是大梦一场,心底也不会再起波澜。
若在小说中,维特没有自杀,过几年后,他看到绿蒂变老、变丑、变庸俗,总之不再是他心中那么美好圣洁的样子后,估计也就放下了。不过,这样写,故事就就没人看了,所以他只能一步步走向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