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在序言中写道:
心理治疗是如何让人们发生改变的?
即通过观察能对孩子敏感地做出反应的父母,实际上对孩子做了哪些事情。
因为“好的治疗师对患者做的一切和成功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做的一切相似”,所以对促进儿童发展的“关系”研究,可以教我们了解那些最能引起变化的治疗关系。
当Bowly,这位后来成为依恋理论创始者的人,深化了自己的信念,即童年早期的真实关系——而非由内在所驱动的我们对于关系的幻想——才是塑造我们的基础。
与此相对应的,我关注的重点是作为发展熔炉的治疗关系、非言语维度的核心地位,以及反思和觉察所具有的转化作用。
是啊,心理治疗是如何发生改变的?通过我自己一年来的体验深深的感受到:童年早期的真实关系是塑造我们的基础。而我跟代老师及朱老师的互动中,也深深的感受到关系的重要性,在安全的依恋中发展出非言语维度的体验,以及我自己通过阅读进行的反思和觉察进行的转化作用。
这一年多来,作为咨询师我是比较稚嫩的,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学成长者还是获益颇多。如何将自己成长的觉察,逐渐与理论相结合,在现实中去碰撞,让自己立住,变成来访者的镜子是接下来需要走的路。
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写道:
就像John Bowlby所看到的那样,人类是被进化的需要设定好了要去“依恋”——即,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或)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因此依恋和进食、繁殖一样,是被生物学生的生存所驱使而必须做的事情——并且它对我们行为举止的塑造不仅在婴儿期,而是贯穿着我们一生。这一事实对心理治疗的启示至关重要。
在我的童年期,家里的状况是很贫穷的,那时候小舅在上海卖菜,给母亲提供了一个摊位,可是母亲宁愿守着懒惰的父亲,也不肯去上海做生意,所以一直活在那种贫困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成了我一辈子的心病,或者叫未完成事件。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母亲的懦弱造成的。
慢慢的我学习了这依恋的理论,才明白母亲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小舅太弱小了,无法让母亲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这许多年,我确实本能的接近更强壮或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但我寻找的对象毕竟不是咨询师,她没有义务也没有觉察去帮助我成长,所以在那些纠缠的男女关系中总是好的开始糟糕的结束,直到遇见了我媳妇。事实上,也是我媳妇支持我学习心理学,在这个路途中遇到了代老师,遇到了朱老师,不断去体验童年的依恋关系,从而获得了成长。
患者不能用言语讲出来的内容,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唤起,跟我们一起活现出来,以及使之具身。
我深有同感,那次跟朱老师一起喝大酒,那种身临其境的父亲般的体验,让我感受颇深。那种童年的被包容、被接纳、被看见的体验被唤起,那种未完成的体验被活现出来,这种体验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