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蓝玉大将军的故事

作者: 85f3e76b79d3 | 来源:发表于2017-02-24 14:00 被阅读27次

蓝玉(?-1393年),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妻弟,巫水流域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今属邵阳)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后遭疑谋反,被明太祖处决,株连一万五千人,是为明前期之“蓝玉案”。

蓝玉作为洪江苗(雄溪蛮),非常关心家乡建设,在明朝建立以后,从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带来一批商人到洪江经营盐业、布匹和木材,直接导致洪江木材业取代了湘西自治州某地的木材转运站的商业地位。蓝家后人在洪江区一直延续至今,洪江区很多窨子屋与安徽建筑模式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房子修得更加高大,便于存放大件货物。

在洪江的地方戏里,蓝玉的姐夫常遇春经常出现,比三国时的关公还要出现的多。

蓝玉在世时,汉苗相安无事。蓝玉死后,居住在洪江、会同、洞口、绥宁、城步、武冈和靖州一部分的雄溪蛮(洪江苗,现在的花苗)受尽了明朝官兵的压迫与剥削,无数次地举兵起义,最长一次29万余苗民聚义,延续了20年时间,席卷西南。

唐末宋初,雄溪地区曾置溪峒徽州,为羁糜州,系“叙州蛮”一支的活动地方。这一带的苗族先民乘五代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史称“飞山蛮”。《宋史·蛮夷二》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峒州。”其辖地在今绥宁、靖州、城步及会同、通道一带,其部族除杨氏外,尚有蓝、李、潘、蒙、秦、邓等豪族,他们论功行赏,散掌州峒,并以、正、通、光、昌、盛、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主制度。在今城步、绥宁县境,有杨正修为峒的赤水峒(今城步杉坊),杨正给为峒酋的东山(今绥宁东山),杨正款为峒酋的罗岩峒(今绥宁、通道境)。明初名将、凉国公蓝玉的先祖蓝昌见,此时与杨氏结盟,立有战功,杨氏令其世守扶城(今城步丹口乡)。南宋以后,居住今巫水流域的杨、潘、蓝、李、秦姓等“飞山蛮”后裔,在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被正式称之为“苗”。除杨氏等豪族外,唐、宋之际,还有不少苗族从江西和长江流域及洞庭湖一带先后迁至今城步、绥宁、武冈等地定居。今绥宁黄姓苗族先祖,就是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自江淮徙古、洪二州,然后落籍渠阳(今靖州),其后裔分迁到绥宁、会同等地。    元代,苗族大量迁入境内西部,逐渐成为巫水流域的主体民族。元朝末年,今湖南西南一带的苗、瑶等族人民,在吴天保、杨留总领导下,于顺帝至正六年(1346)十一月起兵反元。次年五月攻下武冈城。其后又占领辰、沅、叙、靖等州,并乘胜转战湖北,一部分义兵进入河南。至正九年反元起义失败,一部分苗兵与刘福通领导的农民军汇合;有的参加两湖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有的徙居江淮一带。祖籍城步扶峒的明初名将、黔宁王沐英和凉国公蓝玉,其祖、父辈因参加吴天保、杨留总起义,后来徙居安徽,谪戍定远,所以《明史》载他们为定远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民变四起,活跃于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农民起义军陷平江(今苏州),嘉兴紧张,元军无力应付。元廷在“策无所出”的情况下,急调世为土官的城步赤水峒“苗帅”杨通贯(赐名完者),率领所部苗兵转战于江浙一带。苗军不仅战斗顽强,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喜着斑斓衣饰。苗兵到江浙后,却受到元人的岐视,认为“苗蛮不当使之窥中国”,不少人因引而愤然倒戈,参加张士诚农民军。杨完者遇害后,一部分苗兵亦就地留居,逐渐融合于当地的汉族之中。元末战乱,宝庆、武冈二路的苗族,移避贵州的亦不少,后来定居于水城。同时,也有不少苗族,因战乱从外地迁居境内。今绥宁、城步苏姓苗族先祖苏昌裕,系此时携眷越枫门岭至高坪(今绥宁关峡苗族乡境)定居。今城步牛石和绥宁黄桑坪吴姓苗族亦是这一时期自江西过洞庭,上辰玩,经会同、通道,而定居于今城步、绥宁两县。

明朝初年,今城步、武冈等地有一部分苗兵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率领,随傅友德、沐英等征戍西南。一部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戍守,有的与当地苗族妇女通婚而落籍,其后裔留居于今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地,人称“喇叭苗”,他们是被征调外出的城步等地苗族的一个分支。《郎岱县访稿》记载他们是“明初移来之楚地人”,“即古之荆蛮”。明代,城步、绥宁等地的苗族活动和起义斗争此起彼伏,从明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的134年中,苗民的起事、起义就达16次,其中几度形成高潮,规模较大的有正统至天顺年间的蒙能、李天保起义和弘治年间的李再万起义。英宗正统元年(1436)以蒙能为首,率广西蒙顾峒(今龙胜县境)和湖南横岭峒(今城步岩寨、长安营乡)苗民起义,一度攻下绥宁、新宁、靖州、会同等州县。到正统十四年,起义扩大到贵州黎平、天柱等地。代宗景泰元年(1450),明廷遣总兵梁瑶、参将李震领兵镇压,迫使蒙能退守广西。景泰六年二月,蒙能攻打平溪卫(今贵州境)中火枪阵亡。由“逃入苗中”的湖北麻城人李天保继为首领,蒙能之子蒙聪为帅,以城步长安坪为根据地,复与官军鹰战。直到英宗天顺四年(1460)才平息战事。此次起义和弘治时的李再万起义失败后,城步等地苗族因避祸,有不少人避居广西,今龙胜、资源等地的杨、蓝、阳、银、潘姓苗族,均是这一时期从城步徙入的。这一时期,武冈附近亦有苗人屯聚。《明史·诸王三》记载,恭王朱徽燥继其父庄王朱梗之位,寄居武冈州。景泰二年(1451),徽揉之弟徽煠谋乱,分遣家人段友洪等入苗中,“诱诸苗以银印金币,使发兵攻武冈。”新宁苗族亦杨姓居多,一支是明正统年间苗民起义领袖杨文柏的后裔,明中叶后卜居麻林等地;另一支是清代从城步下六都(今蒋坊、茅坪)经大古迁入新宁黄金等地定居。明末清初,苗族外迁内徙仍赓续不断。据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1988年云南大学出版社)载:清乾隆六年(1741),杨清保、粟贤宇率城步、绥宁苗民起义失败后,有陶、侯、黄三姓苗民为避祸经贵州松桃迁至该州的弥勒县定居。“陶”乃“逃”的谐音,使其后裔不忘起义失败后的死里“逃”生。此时,在巫水流域,苗族仍然是主体民族。《清史·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载:“苗疆各属内,永州府属之江华县,宝庆府属之城步县,沉州府属之芷江县,靖州本州暨所属之通道、绥宁县,均属苗疆要区。”清乾隆《靖州志》也记载.“城步、绥宁二县山界毗连,势如合壁。城步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绥宁民居十之四,苗居十之六。”自此以后,苗族在境内的分布基本趋于定型。

蓝氏宗祠

蓝玉墓

相关文章

  • 明朝蓝玉大将军的故事

    蓝玉(?-1393年),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妻弟,巫水流域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今属邵阳)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 明朝大将蓝玉3

    蓝玉的自信也感染了全体兵将,大家坚定不移地跟着蓝玉走。 做饭都要挖个洞,防止烟冒出来被敌人发现,打仗太不容易啦! ...

  • 明朝大将蓝玉1

    蓝玉出场的时机挺尴尬的,他的前面有一大堆的优秀将领,无论他多么努力的展露头脚,就是被盖住光芒。 慢慢地他也有跟别人...

  • 明朝大将蓝玉2

    上期我们讲到,有个人比蓝玉更加沉不住气,这个人就是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所以常茂还得叫蓝玉一声舅舅...

  • 明朝大将蓝玉3

    上期说到北元皇帝发现自己身处险境,当然是走为上策。只不过在危急关头跑得不快,带走的人不多,就长子和丞相,其他人全军...

  • 明朝大将蓝玉4

    朱元璋知道他这样做非常的生气,人家又不是不开门,只不过需要点时间罢了。蓝玉赶着去投胎似的。 原本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

  • 名将蓝玉的作死之路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明太祖朱元璋拜蓝玉为征虏大将军,以十五万大军出征北元,这将是蓝玉军事生涯的巅峰,也...

  • 演讲稿范文:朱元璋为何杀掉蓝玉(每日观察0345)

    文/樊荣强 蓝玉,明朝开国明将。他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常遇春又是谁?是太子朱标的岳父。看...

  • 郭德纲:那一夜我梦见了百万雄兵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到蓝玉案最后说: 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

  • 郑成功

    时间:明朝 地点:海上 人物:郑成功明朝大将军 第一幕 〔幕启。郑成功的正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朝蓝玉大将军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lw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