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的记录是不是正确的?巫水之阳,洪江就在巫水之畔而名巫州,后因为巫山不在巫州在邵州而改名沅州,后复名巫州。
邵阳学者认为叙州在绥宁城步之间的巫水,这个错误在于绥宁与城步之间没有面临沅江交汇,只有洪江才是巫水与沅江的交汇之处。洪江以上的沅水古称“清江”、“叙水”、“渠水”、“潕水”、“黔水”、“无水”等,“叙”与“渠”在当地口语中发音一致.洪江以上沅江因为对上游那一条河流是沅江主流认识不同而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和名称,一段时间认为渠水是主流而称其为渠水;一段时间认为潕水(黔水)是主流而称其为潕水、黔水、无水;一段时间认为清水江是主流而称其为清水。现在一致认为清水江是主流。
醉刀客引用的资料:“《通典》:潭阳郡 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
《新唐书》●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邵州邵阳郡,下。本南梁州,武德四年析潭州之邵阳置,并置邵陵、建兴二县,贞观十年更名。土贡:银、犀角。户万七千七十三,口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四。县二:邵阳,上。武德七年省邵陵县入焉。有文斤山。武冈,中。本武攸,武德四年更名,七年省建兴县入焉。
右西道采访使,治洪州。
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犀角、光明丹沙、蜡。户四千二百七十,口二万四千二百四。县六:彭水,上。武德元年析置都上、石城二县,二年又析置盈隆、洪杜、相永、万资四县。贞观四年以相永、万资置费州,都上置夷州,十年以夷州之高富来属,十一年以高富隶夷州。有盐。黔江,中下。本石城,天宝元年更名。洪杜,中下。洋水,中下。本盈隆,先天元年曰盈川,天宝元年更名。信宁,中下。本信安,武德二年更名,隶义州,贞观十一年州废,来属。都濡。中下。贞观二十年析盈隆置。
辰州卢溪郡,中都督府。本沅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光明丹沙、犀角、黄连、黄牙。户四千二百四十一,口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四。县五:沅陵,上。卢溪,中下。武德三年析沅陵置。有武山。溆浦,上。武德五年析辰溪置。麻阳,中下。武德三年析沅陵、辰溪置。垂拱四年析置龙门县,寻省。有丹穴。辰溪。中。
锦州卢阳郡,下。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土贡:光明丹砂、犀角。户二千八百七十二,口万四千三百七十四。县五:卢阳,中下。招谕,中下。渭阳,中下。常丰,中下。本万安,天宝元年更名。洛浦。中下。本隶溪州,天授二年析辰州之大乡置,长安四年来属。
施州清化郡,下。本清江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黄连、蜡、药实。户三千七百二,口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县二:清江,中下。义宁元年置开夷县,武德元年省入焉。建始。中下。义宁二年置叶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
叙州潭阳郡,下。本巫州,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天授二年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大历五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二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县三:龙标,上。武德七年置,贞观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九年省思微。朗溪,中下。潭阳。中下。先天二年析龙标置。
奖州龙溪郡,下。本舞州,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开元十三年以“舞”“武”声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曰业州,大历五年又更名。土贡:麸金、犀角、蜡。户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县三:峨山,中下。本夜郎,天宝元年更名。渭溪,中下。天授二年析夜郎置。梓姜。中下。本隶充州,天宝三载废为羁縻州,以县来属。
夷州义泉郡,下。本隋明阳郡地,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宁夷县置,贞观元年州废,四年复以黔州之都上县开南蛮置,十一年徙治绥阳。土贡:犀角、蜡烛。户千二百八十四,口七千一十三。县五:绥阳,中下。有绥阳山。都上,中下。义泉,中下。本隶明阳郡。武德二年以信安、义泉、绥阳三县置义州,并置都牢、洋川二县,五年曰智州。贞观四年省都牢。五年,以废亏阝州之乐安、宜林、芙蓉、瑘川四县隶之,后又领废夷州之绥养。十一年曰牢州,徙治义泉。十六年州废,省绥养、乐安、宜林,以绥阳、义泉、洋川来属,芙容、瑘川隶播州。洋川,中下。宁夷。中下。武德四年,析置夜郎、神泉、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思义、丹川、宣慈、慈岳十二县。六年省鸡翁。及州废,省夜郎、神泉、丰乐,以宁夷、伏远、明阳、高富、思义、丹川隶务州,宣慈、慈岳隶涪州,绥养隶智州。贞观六年复置鸡翁县,来属。十一年又以高富来属。永徽后省鸡翁、高富。开元二十五年复以宁夷来属。
播州播川郡,下。本郎州,贞观九年以隋牂柯郡之牂柯县置,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更名。土贡:斑竹。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县三:遵义,中下。本恭水,贞观元年以牂柯地置,并置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五县。及郎州废,县亦省。十三年复置州,亦复置县。十四年,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十六年更罗蒙曰遵义。显庆五年省舍月、湖江、罗为。芙蓉,中下。贞观五年置,隶亏阝州,十一年并瑘川,隶牢州。开元二十六年省瑘川、胡刀入焉。带水。中下。
思州宁夷郡,下。本务州,武德四年以隋巴东郡之务川、扶阳置,贞观四年更名。土贡:蜡。户千五百九十九,口万二千二十一。县三:务川,中下。武德元年置。贞观元年,以废夷州之宁夷、伏远、思义、明阳、高富、丹川及废思州之丹阳、城乐、感化、思王、多田隶务州,寻省思义、明阳、丹川,二年省丹阳,八年省感化,十年以高富隶黔州,十一年省伏远。思王,中下。武德三年置。思邛。中下。开元四年开生獠置。
费州涪川郡,下。贞观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阳,开南蛮置。土贡:蜡。户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县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务川置。贞观四年以黔州之相永、万资隶费州,十一年省。扶阳,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城乐。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
南州南川郡,下。武德二年开南蛮置,三年更名僰州,四年复故名。土贡:斑布。户四百四十三,口二千四十三。县二:南川,中下。本隆阳,武德二年置,并置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四县。贞观十一年省扶化、隆巫、灵水。先天元年更隆阳曰南川。三溪。中下。贞观五年置,七年又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八年皆省。
溪州灵溪郡,下。天授二年析辰州置。土贡:丹沙、犀角、茶牙。户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万五千二百八十二。县二:大乡,上。三亭。中下。贞观九年析大乡置。有大酉山。
溱州溱溪郡,下。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土贡:文龟、斑布、丹沙。户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十五。县五:荣懿,中下。贞观十六年置,并置扶欢、乐来二县。咸亨元年省乐来。扶欢,中下。夜郎,中下。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珍州,并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后为夜郎郡。元和三年州废,县皆来属。丽皋,中下。乐源。中下。
右黔中采访使,治黔州。
泸溪作为县建制,始于梁鸣凤三年(619年,唐武德二年)。当时称卢溪县,治设沅水、武水交汇处。唐天宝元年(742),县治迁洗溪口。南宋绍兴初复迁回沅、武二水交汇处。
我查阅的史料记载证明:《通典·州郡》“潭阳郡巫州”条:“巫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宝庆府”条:“……城步:难。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东北巫山,南屈而西为渔渡江,县东南诸水皆入焉。”
以上文献所载均为今湖南境内城步县的巫山。
《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宝庆府”条:“……城步:难。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东北巫山,南屈而西为渔渡江,县东南诸水皆入焉。”
巫水在洪江流入沅水。
五溪蛮(雄溪、楠溪、酋溪、朗溪、辰溪)。《靖州记》载:“楠溪记朗溪也。”黎平前称五开,其意五溪之一。唐朝前黎平亦称郎溪。《汉书》及《中国历史人物词典》中记载:公元49年夏马援征龙标(今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三穗,榕江、从江东北部,湖南黔阳、会同、靖州、芷江、新晃)中,于秋末病死军中,黎平先人,立庙祭祀过伏波马援,伏波庙宇址在黎平县教育局食堂处。相传古州(今罗里乡)有一带叫哺岩少数名族部落首领率其部落,联合清溪亮江两岸村寨(今五开寨、高屯、古屯、敦寨、亮司、雷寨、龙池、中黄、新化)一同对抗马援汉军,后转战古州,又得当地哺杨部落的支援,两个部落又奋力抗击马援汉军,并用一群水牯牛披挂蓑衣,阻拦马援退路,马援见怪牛群惊骇至病,死于古州。
东汉几百年,地方政权更迭频繁,如果要理清楚东汉期间五溪历史,难度很大,很考验功夫。秦汉唐代,辰州在五溪特别是龙标地区历史地位不可撼动,龙标从辰州分治出来以后,190年左右的时间就在五代时期入蛮了,各地自为刺史,期间出现了杨再思这个人物一统南江,封关自守,废掉了位于洪江的叙州,后退到了飞山设立诚州。到宋朝南江已经非常虚弱,各自为政,特别是原龙标片区头领在硖州的舒姓刻薄民脂民膏,老百姓不厌其烦,纷纷逃亡,给了章恂收复南江十六州的大好机会。
争议考究:
“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
一、“溯沅口入朗八百里”(332.64公里)----无论是洪江还是黔城,去常德都是顺沅口入朗,不是“溯沅口入朗”,沅口,一般认为是沅陵。"溯"字和距离存疑之一;
二、“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374.22公里)”。潕水又称无水,源出贵州省福泉县罗柳塘,由大鱼塘进入湖南新晃县境,再经芷江、怀化至老黔城注入沅江。潕水干流长444km,平均坡降约为0.97‰。在新晃至芷江一段有江口至长坪和白马渡至蟒塘溪两段峡谷。蟒塘溪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有芷江平原,芷江至黔城镇为丘陵地区。查历史资料,芷江至新晃有没有划入辰州卢溪郡?存疑之二。
三、醉刀客说《通典》的记载“巫”水乃“无”水的错字,错字在古籍里屡见不鲜。即使是无水的错字,洪江以上的沅水历史上曾经叫做“无水”,、“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374.22公里)”。西北方向的卢溪郡水陆距离确实比“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223.7公里的距离远了三百六十二里(150.52公里)。
潭阳郡巫州“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223.7公里,洪江至沅陵的公路距离213公里至221公里,该距离描述也证明了潭阳郡巫州在洪江!
高力士还京,走的就是从洪江至黔城,在黔城听军士说皇帝驾崩,一路哀伤吐血到沅陵的龙兴讲寺而亡。
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
这句话里的一个到字,实际上已经判处了黔城不是龙标县治的死刑。潕水流经黔城,不需要“西北到”,而洪江西北到黔城,才能够“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
通典·州郡》“潭阳郡巫州”条:“巫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宝庆府”条:“……城步:难。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东北巫山,南屈而西为渔渡江,县东南诸水皆入焉。”以上文献所载均为今湖南境内的巫山。
水经注记载雄溪(巫水)出自巫山而不在巫山,就是这个道理。
会同县:汉为为镡城县地。唐为朗溪县地。朗溪县治,在狼(朗)江之侧,一说,即今会同县朗江与东城一带,为今会同县境建县之始。宋崇宁元年(1102)置三江县,治所在今渡头江会同大桥下侧。崇宁二年(1103),三江县改为会同县,治所即在今县治。此后无更易。
巫水不是无水的通假,而应该是武水的错字!
见《武经总要》 载:“叙州,秦为黔中,汉武阳地,在武水之阳。唐贞观中,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
东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旱路)。
元州鹤州(今为西高州)云州硖州黔州冲州绣州波州显州晃州奖州卢阳郡,唐垂拱中,分麻阳县并开山洞置州。西至费州六百里,龙溪郡北锦州一百五十里。”
、《武经总要》 前集·卷二十一:“叙浦寨,汉武阳县也,因县城置寨,控叙浦江口。北至州,西南至富州界。”
终于找到汉武阳县了,原来汉武阳县就是溆浦啊?这么说来,当时的溆水就是武水了。自汉高祖建武陵郡于溆浦,至建武六年武陵郡由溆浦迁索,武陵郡设在溆浦约232年时间。这段时间,应该是溆浦历史的鼎盛时期。也由于武陵蛮占领溆浦,东汉初并废义陵县划入辰阳(今辰溪县)县。自义陵县并入辰阳县后,历东汉、三国、晋、宋、梁、陈至隋等共592年,溆浦沿革随辰阳县而改,地名随朝代更替多次变更,根据《武经总要》记载,溆浦在东汉时期曾经叫做武阳县,取代了辰阳县在当地的行政地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分辰阳县,原汉义陵县地,复置溆浦县。溆浦县名一直沿袭至今。
沅陵县西南至叙州三百二十里,既水路160公里,旱路250公里!这刚刚好是沅陵到洪江区的距离,再使用另外四个已经给出具体距离的参数(东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在地图上测量出这五条线相交汇的地点正是现在的洪江区,从而证明了洪江区就是叙州(巫州),这已经没有任何疑问。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动手实践一下。
我们知道,龙标县治建立在叙州(巫州)的州治上,确认了洪江就是叙州,也就确认了龙标县治在现在的洪江区。
历史不会说谎,宋《武经总要》的记录再次证明了洪江区就是龙标县治!
“武水”、“巫水”不止一次出现在辰州旁边。比如:“《通典》:潭阳郡 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
“西北到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指的是顺沅江而下,到沅水、武水交汇处再溯巫水入卢溪郡,即今武溪镇东北郊。
《通典》使用的尺度标准是1古汉里等于0.3909公里,所以数据比《元和郡县图志》、《武经总要》的尺度标准一里等于415.8米的尺度要大很多了。
《通典》使用的尺度标准是1古汉里等于0.3909公里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了潭阳郡在洪江区,你自己可以计算一下!~
我采用尺度的依据如下:
1、中山大学研究古代“里”制的专家周连宽认为:唐里与古汉里相同,1古汉里等于0.3909公里,1公里等于2.558古汉里。他所举出的例子是唐代《通典》。
(周连宽(1905.2.10-1998.12.17)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和创办人之一。原名周梓贤,曾用名周钊,笔名苦竹斋主、蠹公、宽予。)
2、胡戟通过存世的17把唐尺考证:唐代里程存在大里和小里之分,1唐大里为531米,当今1.06华里;1唐小里为442.5米,当今0.88华里;比如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所记京兆西安到东都洛阳里程就是使用的旧制小里(1唐小里为442.5米)。而不是唐大里,黄河鸿贞引用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巫州龙标、潭阳郡的“八到四至”的里程使用唐大里(1唐大里为531米)是明显的错误,说明黄河鸿贞同样存在这方面的知识缺陷,推算出错误的结论。
(备注:胡戟,男,上海市人,汉族,1941年生。长期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曾给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过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佛教与敦煌学、敦煌石窟寺艺术等课程多门。)
如果这个巫水是你改成的“无水”,那么这句话里的一个“到”字,实际上已经判处了黔城不是龙标县治的死刑。潕水流经黔城,不需要“西北到”,而洪江西北到黔城,才能够“溯巫水入卢溪郡九百里”。
王昌龄:“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实,这个巫水、武水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卢溪县现在的武水,我也是这次去沅陵实地考察才搞清楚的。
先让我们看看卢溪县历史:
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
南北朝梁萧衍十年(511)置卢州,州治设沅水、武水交汇处即今武溪镇东北郊,辖南阳郡。
梁萧铣鸣凤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唐天宝元年(742),改辰州卢溪郡,卢溪县治西迁至洗溪口。
南宋绍兴初,复迁至沅、武水交汇处。
清顺治六年(1649),改卢溪县为泸溪县,沿用至今。清代,泸溪县属湖南辰沅永靖道辰州府。
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民国29年(1940)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成立中共泸溪县委员会和泸溪县人民政府,属湘西行署沅陵专区。
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未变。
2001年6月27日,民政部批准将泸溪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武溪镇迁至白沙镇。
武阳送別 沈 宇
菊黄芦白雁初飞, 羌笛胡笳泪满衣。
送君肠断秋江水, 一去东流何日归。
(注)武阳,武水之阳。晋《荆州记》载:“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两乡,惟此乃盘瓠子孙,二乡在武溪之北。”即今泸溪吉首一带。
这首诗描写北方羌人胡人被侨置到五溪后思念家乡的情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