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在昨天的公益课里,国胜老师准备了一个小视频,时间非常短,大概也就一两分钟,看完我的鼻子差点酸了一下。
视频里是一个小实验,有两个孩子和两个妈妈完成。小孩的年龄我估计在1岁以内,因为他们还只是会爬。实验分为两组,目的是为了检验妈妈的不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小孩在远处,往妈妈的方向爬去,这时,实验组设计了一个视觉悬崖(也就是看上去爬到那里要掉下去,但实际只是一个视觉差,并无真正危险),当两个小孩分别爬到视觉悬崖的分界线时,都不由自主的退缩了,这时让对面的妈妈保持面无表情的状态,两个小孩在看到妈妈的表情之后,迟疑了一下,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他们都马上折返,返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不再往前爬。接下来另一组实验。这一次所有的情况都相同,只是把妈妈的表情由面无表情换成了笑容满面以及为孩子鼓励的表情。这时候奇迹发生了,两个孩子在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其中一个犹豫了一下,便马上勇敢的向前爬去。节目组还设计了悬崖下面燃烧火焰的视觉威胁,但是所有一切的危险障碍,全都没有阻止孩子勇敢的爬向妈妈。而另个一个小孩在看见妈妈鼓励和微笑的表情后,没有一丝犹豫,直接爬过了视觉悬崖,奔向妈妈。
看完这个视频和实验,我才对上课时李老师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有了真实体验。他上课时总是说,孩子是父母天然的忠诚者,孩子对父母的爱,要远超父母对孩子的爱,年龄越小,这一点越明显。
我从小到大听到的说法都是,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当我第一次听到上面这种提法的时候,我是错愕的,后来老师解释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昨天的视频,让我第一次真实的近距离的感受到这一点。
从而也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当父母露出笑容时,对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竟然可以冲破本能的危险,只为了寻找来自父母的一道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爱,是孩子一生的盔甲。因爱而滋生出的巨大能量,让孩子终生受用。
昨天看了一个非常好的纪录片《生活万岁》,在里面真实的记录了14组最普通甚至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开出租的故事。妈妈为了生活,不得不把不到3岁的女儿放在出租车上拉活。小孩困极了,坐在后排的地上靠着枕头就睡着了。生活艰辛,使妈妈变成了一个勇者。她吃着盒饭,开着夜班的出租车,也常常因为带着孩子,而不得不放弃一些生意。有一次遇到一个客人,小女孩在后排哭闹,说不许上车,必须去机场,妈妈只好放弃了这个客人。我很纳闷她为什么坚持去机场,后来我才想明白:因为在机场出租车都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拉到客人,而这样,她就可以长久的和妈妈单独待在一起了。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开车,小孩站在后排哼哼唧唧说自己痒痒,让妈妈帮忙挠一下,妈妈刚开始还很有耐心,一直和颜悦色,背过手去给她挠,小孩一直哼唧,总是说妈妈挠的地方不对,于是妈妈一下子急了,大喝一声:自己挠!妈妈在开车,怎么给你挠!在镜头里,看到的是小孩委屈又不敢哭出来的表情。
我一阵心酸。其实孩子的zuo、不听话、不懂事、闹腾,都只有一个原因——ta在撒娇,希望父母看到ta,抱抱ta,给ta一些爱的肯定。但是生活中,面对生活重压的家长,没有这个闲情逸致时刻无微不至的给到小孩这些。小孩在当时,一定会有受伤的感觉。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作为一个“孩子”的身份,我一直特别理解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带给孩子的伤害性体验。简直可以直接链接到孩子体内,对这些伤害性体验感受的分毫不差。然而,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更多人间的无奈。
有一个在上海做蜘蛛人(高空作业的清洁工)的单亲爸爸,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儿子在学校足球队训练,他最大的梦想是“身家过亿”,笨拙的爸爸对他的这个梦想不敢说什么,但是父子俩躺在床上时,爸爸表示了对儿子回家老玩手机,不学习的担忧。儿子沉默,用胳膊挡着眼睛,不说话。儿子从学校回来后告诉爸爸,教练说如果他多增加一些肌肉,就可以打的更好,爸爸说,那回家给你买点牛肉补一补,儿子告诉爸爸需要买蛋白粉,罐装的蛋白粉。爸爸重复了一声“要吃蛋白粉啊”,没再说别的。一个拮据但又想尽力满足儿子的爸爸的复杂心情,在留白中让我们体会。儿子在父亲工作的高楼上,像父亲一样系上安全绳,爬到窗户外面,无论怎么试,都觉得腿软害怕。和爸爸从窗外回到室内。男孩和爸爸一起站在窗外向外看,男孩问爸爸:这一片的高楼你都擦过哪些?爸爸风轻云淡的说,都擦过。指了指远方的东方明珠说,那个也擦过。儿子沉默了一下,问爸爸,这的房价是多少钱?爸爸回答,陆家嘴这个地方,十七八万到二十万一平方吧,在这买一个厕所能在咱们老家买一套房子。儿子轻轻用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以后我踢球挣了钱,给你在这买一套房子。爸爸幸福的笑了,父子俩一起看着窗外,谁都没有说话。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心情并不沉重,因为这不是一部“卖惨”的电影。相反,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希望、乐观和生活的平实。生活本就如此,充满了各种艰辛、无奈,甚至苦难。但是就如片尾的那段文字里写的那样:“生活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有爱和被爱的滋味。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所以,要特别珍惜的活!因为,你比每个人都幸福”。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由衷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和妈妈。我经常“客观”的说,我小时候妈妈忙的像一颗陀螺,所以肯定对我有所忽视,爸爸又经常阴晴不定,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多伤害性体验。我坚持认为,我的“被遗弃感”就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诞生的。虽然我这么说没有抱怨或指责的意思,但我觉得我说的百分之百都是事实。
昨天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比之前上课时李老师讲述的“生活本不完美,所以玉石上都会有伤痕甚至疤痕”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忽然间,对这个“伤痕”不那么执拗了。我一直认为我爸太抠门,现在已经快70岁,还有房有车有医保,一个月几千块的退休金,还天天到超市转悠,以买各种质优价廉的特价菜为乐趣。虽然我能理解他这么做是出于他小时候物质匮乏带来的后遗症(他小时候曾经挨过饿),但我始终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我觉得他有点没活明白,这么老还这么抠门,太傻了。我更对他对我“胡乱花钱”喋喋不休的指责感到愤怒。觉得他干涉了我的人生自由。但是昨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好像忽然一下子理解了他,不是嘴上说出,或从道理上讲通的那种理解,而是从心底里透出来的理解。“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在这一刻,有了更深的感受。
生活不易,但,生活万岁。
我不再执着于“孩子”的身份,抱着曾经的“伤痕”顾影自怜了,甚至我的物欲也一下子削减了,我忽然觉得,一餐简单的饭,一个可以容身的家,已经是拥有很多了。我理解了我爸的抠门,理解了我妈曾经的忙碌。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完美——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其实看完这个电影,我还有一个感受:应该让孩子亲自感受来自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而不是嘴上抱怨,或者独自一人忍辱负重。当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被世界,被生活亏待时,不妨让他们早一点看到生活的真相。嘴上讲的道理,和真实的体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就像我看到影评,有人这样说:突然也不觉得闷了,感觉回去还能接着背书。
生活的真相从来不只存在于社会的底层,其实每个人都在真相中生活.让孩子早点看到生活的真相,其实没什么不好。不需要苦口婆心,真实呈现就好。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写到这,感觉自己有点跑题,但是本来也没题。为这部电影打call,在全国各大院线排片率只有1%,我在APP上费了半天劲才找到这部电影,石家庄一共只有3家影院上映,一天只有二三场。但是,这真是一部好片。建议每一个家长,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崔健的片尾曲也是很好的,我呆到字幕消失,才离开影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