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广 李敢 李陵 司马迁 的历史故事

李广 李敢 李陵 司马迁 的历史故事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3-06-01 15:54 被阅读0次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当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才遇到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 [17]

    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18]

    后世子孙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任意调离李广,因此打伤卫青。卫青隐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为,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19]

    李广的孙子李陵,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李广墓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李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李陵军。李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李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李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20]

    司马迁在史记李广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3]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李广军中缺乏归化汉朝的匈奴向导和通边情地理晓匈奴语言的边疆汉人向导,导致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和地点与各领兵将领之间配合与协调捣巢,最后因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正当《史记》的撰写一切顺利时,公元前99年发生的一件事,竟让他遭遇了灾难。

    彼时,汉武帝集结军队,准备征讨匈奴,任命其爱妃之兄李广利挂帅,并让李陵统率辎重部队,担任李广利的后军。

    李陵年轻气盛,不甘于只当后备队,他认为自己能征善战,因此愿意单独领军,分散敌方兵力。

    汉武帝欣赏其胆魄,便给了他5000步兵。

    起初,李陵的战况顺利,捷报频传。李陵的部队虽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但他的确勇武过人,带领手下击杀上千人。

    可没过多久,形势急转直下,单于又调集八万骑兵,前来增援。

    一时间,李陵陷入了匈奴主力的围困之中,而汉军的援军却迟迟未到,眼见粮草补给又不够了,李陵只好边战边撤,最终,5000步兵只有400人逃回,李陵本人更是下马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朝中,满朝哗然,龙颜大怒,众人皆唾骂其叛国之行径。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见司马迁默不做声、若有所思,便问他如何看待此事。

    司马迁回答说:“我了解李陵这个人。于家,他行孝道;于外,他尊重士人,体恤士兵;于国,更是一心报国。他仅领五千步兵,却杀匈奴上万骑兵。臣以为,其功过,足以相抵。皇上息怒,李陵被俘,实属无奈之举,他定将择机归来,以报朝廷。”

    紧接着,司马迁又补充道:“况且,此次失利,他人亦有责。”

    此话言下之意,就是在指责李广利等人。

    显然,司马迁站在了更客观的局外人角度来分析此事,但身为一国之主的汉武帝则不同了,战争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他的尊严、脸面是否受损。

    所以,当此刻战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和大臣们的心情自然一落千丈。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人很难冷静下来,再加上几天前还神勇无比的李陵,现在竟做了那匈奴人的将军,这对汉武帝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司马迁的话确实有理,他本人遇事冷静的品质也值得佩服,只是,他太过于冷静了,这份冷静不夹杂一丝对皇帝、大臣的感同身受,而令他更想不到的是,这份冷静,即将改变他的一生。

    李广利将军是汉武帝爱妃之兄,所以一向独裁专断的汉武帝在听到司马迁的话后,更生气了——这司马迁不仅跟他较劲,竟然还把责任推到了他的大舅子身上。

    随后,他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公元前97年,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后,汉军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汉武帝告诉参战的公孙敖,让他趁机接李陵回来,结果公孙敖与匈奴交战不利,只得撤回。

    公孙敖回来后,对汉武帝说:“我们抓住的敌方俘虏说,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来防御汉军,所以我们没打赢,只好回来了。”

    汉武帝听后,暴怒,立刻下令对李陵家处以族刑,李陵的妻子、儿女、兄弟、母亲,全部被诛杀。

    当然,汉武帝也一定不会忘记一年前,那个不仅力荐李陵,还要极力为其辩护的人——司马迁。而他当初说的那些话,如今已成欺君之言。

    最后,司马迁被判处“诬罔罪”,“诬罔”即欺骗的意思,这个罪名在汉代的起刑点就是死刑。

    不过,除非是重大案件的罪犯,或者皇帝真想让他死,一般的“诬罔罪”在行刑之前,可以花钱免死,或者接受宫刑,也就是所谓的“减一等”。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记录下了这件事情,他说:因为自己家境贫寒,所以没有钱自赎,朋友和同事也没有一个愿意帮忙的,他们都怕因此得罪皇上。但为了写《史记》,只好选择了宫刑。

    苏武在汉武帝时担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前74年)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3]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广 李敢 李陵 司马迁 的历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nu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