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已被全国许多学校采用,其初衷本是教师团队通过共同探讨与协商,以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促进教学进步和教师水平提高,可它的发展却遭到不少质疑。
集体备课在学校最为普遍的理论操作模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反思(二次备课)→独立施教→教后反思。
集体备课既可以发挥个人备课的优势,又有利于群体研讨、思维碰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和智慧共生,化群体智慧为个体优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和“学生学历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如风筝,老师为抓线者,而一节课的质量,则是与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资料和教学细节这三方面下的功夫相关。他还提出,集体备课在分摊教学任务、碰撞思维火花方面能够起到些许作用,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语境下,同一备课组内部又存在竞争,往往暗自较劲、有所保留,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对集体备课的意见,大体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管理过于标准化、形式化
一些学校已经有对集体备课的严格规定,如“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五明确(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能力提升点;明确掌握障碍点;明确知识交叉点;明确新旧知识连接点)”、“六统一(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测验)”。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变成了“分段施工”,教师分头在网上下载教案;为了应付学校管理层的检查,教师常拿下载的假教案“交差”。集体备课是手段不是目的,而由于不少学校对其误读并错误管理,集体备课逐渐流于形式,导致教师为了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
“合作”变成“合坐”
集体备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合作,而现实中往往呈现的是“合坐”。集体备课借助的是教师的集体智慧,而许多教师还奉行着“拿来主义”,使原本丰富多样的课堂变得千篇一律。
重“教”轻“学”、重“教”轻“研”的备课理念
如今被广泛运用的集体备课重“教”轻“学”,也就是说,教师往往更注重某节(单元)课程的教学要求、教材说明、教学设想、教学准备等,而忽视学生的视角,一些看似从学生视角出发的讨论,如“让学生……”,实际上是陷入了对学生想法的主观臆测。
除此之外,如今一些学校和教师对集体备课产生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就是简单地交换意见、设计教案,导致教学研究的性质未得以体现。而由于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集体备课中的许多思想、方法会被照搬到教师的行为中,就如同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所描述的,“很多学校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试验场,一些该传承的、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
关于备课理念,我们常说创新,要摒弃陈旧的传统,但改进传统教学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教师自以为是、不考虑学生所想——固然是好,而其中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被保留。正如蒲公英评论作者李兴旺所说,“因循守旧固然不可取,但‘把婴儿和脏水一起倒掉’更可怕。”
教师教学的个人风格逐渐弱化
集体备课能够发挥教师团体的智慧,能改进教师教学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但其中因为“见贤思齐”而使得教师教学的个人风格逐渐弱化的现象同样值得警惕,“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
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听课体验,更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所以在集体备课的实际操作中,对此忽视的现象也亟需反思。
如何突破瓶颈?
教师与学校管理层需厘清备课内涵
在集体备课中拿来用的只能是思想、精神、理念的制高点,牵涉到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有变化的,应该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这就体现在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中。
课堂教学充满各种可能,即便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也不可能预设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和准备。学校管理层若提升这方面的理解,也就不会再给集体备课下硬性的“大一统”规定了。
教师与学校管理层需明确备课流程
前文提到的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反思(二次备课)→独立施教→教后反思,每一个环节都尤为重要。
个人初备中,教师应对教材和教程进行深入理解,提炼自己的想法;集体研讨中,教师之间应基于平等、合作和互助等理念,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个人反思(二次备课)中,教师应将研讨成果、对听课学生的理解和个人教学风格进行有机结合,以期达良好的教学效果;再独立施教中,教师需针对实际教授过程中学生的即时反馈进行快速的调整,达到此次教学的生成性;在教后反思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之后的备课和教学进行相应地调整。
教师应更新备课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
如果从现代教学论理解“教学”的含义,我们可以先回答“教学不是什么”,再回答“教学是什么”。“教学不是什么呢?”教学不是我教你学;教学不是先教后学;教学不是教授教材;教学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也不是教师自己的讲课(讲授)。那么“教学是什么呢?”教学是教因学而在;教学是教基于学;教学是教为了学;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学是教学生会学;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
教师备课时容易走入“过度预设”的误区,个人备课时更是如此。如今面对集体备课,教师应更新自己的备课理念,真正研究学生的学习,由理解学生“他们的学习”到设计教师“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集体备课功能的转变。
增强对集体备课的专业引领
教师大多常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而备课虽不陌生,但集体备课具有自身独特的理念基础和内在规律,在实际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只关乎教师“行”方面的经验,也与“知”方面的理论素养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虽因为所处社会环境(如任职学校)及学习成长经历的差异导致影响程度不同,但由多方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对四位新手教师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 语
集体备课体现的本是教师团体的众人智慧,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个人水平。近年来,许多教师和研究者已意识到集体备课在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操作中流于形式,也对集体备课从核心内涵到操作流程,甚至到管理方针都进行了深刻探讨。而集体备课若想突破瓶颈,不仅需要少数人的批评和呼吁,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讨论与自省,达成对集体备课理论和实操的共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