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我们要带着他看世界。现在,他22个月,我开始质疑当时的这个论断。深度思考后,嗯,我们觉得应该反过来,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自己的思维盲区。
我的父母,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更关心我和书本的关系处理得怎样。回想以前,绝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和学习有关。儿子,让我和大自然的关系,和动植物的关系,打开了深度的联结。
举个例子,知时节,是养儿子后我才开始关注的,因为要理解节气,关注气温,关注湿度,才能帮他穿合适的衣服。因为他,我会设计不同时节对应的亲子活动,例如,早春枝头望新绿,盛夏踩雨水,深秋捡黄叶,严冬学龟缩,躲风不出门……
儿子喜欢各种活物,城市里最常见的是狗,猫,鸟,路边花店的小金鱼,小白兔,鹦鹉,还有厨房里的蟑螂。只要一见到活的,不管什么鬼,他都异常兴奋。我自小讨厌一切毛绒绒的物体,小动物也基本无感。因为要满足儿子和小动物玩的愿望,我需要定期带他去各个地点,让他见见他心心念念的动物们,当我静下心来,也能发现每个小动物的特别之处,慢慢也不把这事当做负担了。有时候我们还是能够一起和猫玩得很开心的。
我对于儿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比较关注,也为他购置了一些相关的玩具,例如穿珠子,插孔。一天晚上,他发现了床上有个按钮夜灯,是装电池的,一直哭闹要让我帮他打开。我一看时间很晚,就想让他睡觉,几次僵持不下,我放忍着想揍他的怒火,帮他打开,让他自己折腾。我看着他笨拙地一次又一次把电池装进去又拆出来,突然一下子,觉得生气的自己好蠢。在他的世界,当时当下,就是一个新鲜的玩具,要去探索,他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想法,而且这也是锻炼精细运动的好方法,我为什么会认为他是捣蛋?我经常站在自己的视角论断他的行为和想法,在他的视角也许我是一个自相矛盾,又莫名其妙的麻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