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教授在评价唐诗和宋诗的时候说:唐诗就像处于旭日东升之时,而宋诗有一种老境。年轻的时候喜欢唐诗,读不进去宋诗,到老了反而喜欢宋诗,尤其喜欢黄庭坚的诗。唐诗多抒情,宋诗尚说理。
苏东坡一生和佛有缘,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僧人维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西方。维琳的意思是告诉苏东坡,别忘了默念要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去。苏东坡说,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苏东坡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个地方,现在我使不上劲啊!
好友钱世雄这时说,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需著力。意思是这个时候更要努力。苏东坡答曰,著力即差。意思是努力就落了下乘,勉强去想就错了,越使劲,就越错了。然后苏东坡驾鹤西去。
这是苏东坡的最后一句话。他告诉我们,解脱之道不在于努力,而在于自由真实的成为你本来的样子,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努力不是最好的样子,努力仅仅比不努力好一点而已。此时,苏东坡已经领悟到了佛家需放下的真谛。
人生有些事情是不能够用力的,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这也很难做到。得有一定的智慧,可能也需要一些幸运之神的眷顾。
苏东坡有首词中写道,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万事皆空,世事不过一场大梦。这些文章和对话皆充满了禅意。
苏东坡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庐山烟雨》写道: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完全相同,可心境却早已几度变幻,这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这期间需得经历多少挫折磨砺,悲欢离合。这首诗告诉我们很深刻的道理,完全印证了戴建业教授说的,宋诗尚理。
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是人从年轻到年老所经历的三重境界,但真正能领悟到第三个境界很难,这已经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
苏轼游览赤壁后领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将自己置于天地之间,从更为广阔的宇宙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视天地众生皆平等,以无差别心对待人,这是何等通透的人生智慧和高级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的诗包涵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也展现了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他的理性的智慧。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人生观,拿来为已所用。定会受益无穷。
我们在生活也经常会遇到困难、不公等等,这时就要想想苏东坡,想想他在那样的情境下都生活得活色生香,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像他一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在考试那段时间,每天复习很心烦意乱,实在看不进去书。这时,我就读一读苏东坡的《定风波》,好像人生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将目光放远,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了。风雨是短暂的,晴天何曾是持久的?苦难是短暂的,欢乐何尝不是稍纵即逝?
有时候,困于现在每日里的衣食住行,就忘了还有这样一种旷达的生活方式和这样一种人生境界,时刻提醒自己,去看看苏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