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懂书法的人存在?!
楚汉印象派水墨书法画
“潜规则”这一学术名词是思想家吴思先生首创。“潜规则”意即潜在的运行规则,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主要是针对于中国的权力运行模式及权力代理模式而言的,吴思认为,中国的权力运行模式及权力代理模式构成了中国历史社会中的真实游戏,而这个真实游戏就是一种“潜规则”。









与“潜规则”截然相反的是“明规则”,“明规则”是用以掩护“潜规则”顺利运行的合法性规则。而“潜规则”逐渐转变为“明规则”的过程,就是通过权力获得权利的过程,也即“潜规则”获得其合法性认同的过程。
那么中国书坛的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书法家往往通过其在非书法领域的权力与地位资源来获得其在书法领域的权利与地位,也就是说,其在书法领域的成就与地位往往是借助于非书法、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来获得的。对于书家的合法性认同也就是对于其在非书法领域的权力地位的合法性认同,这一认同恰好构成了中国书法界所普遍默认和遵循的一种隐型规律。在中国的其他艺术门类虽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远没有书法明显。
在传统的社会语境中,书法本来是一种文人余事,是文人用以表达个体情感意识及社会建构意识的一种线条表达载体,而古代的文人虽然也是官僚,但是古代的文人与官僚在人格上基本上是重合的,文人做官与否,对其文化人格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人格,基本上与其文化人格、仕途人格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社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书法家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展览的勃兴,书法家的文化人格逐渐消失,书法越来越脱离文人性,不但越来越脱离了文人,而且还成了一些非文人和假文人的专利,不但成了非文人和假文人的专利,而且还成了他们攫取书法资源、攫取权力资源、攫取书法财富的重要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