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很有点像现在人常说的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但是,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就是圣人或者仁人,在想和至之间,孔子一生身体力行,永不满足地修行,不厌其烦地教人,“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如此,孔子依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说自己知识以及勤奋和大家都差不多。“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样始终如一谦逊的态度,也得以让其他人敢于告之其过。孔子对此觉得幸运和欢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告之。”
有志有行、有谦有恒,孔子在修行的路上也越走越远,望尘莫及。对此,孔子弟子公西华有言,这“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人和人的差距境界就是这样拉开的。莫说做和习,就是想和学,常人都很难报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恒心。
心理学家说,我们为什么愿意给人贴标签,天才神童啊,天赋才华啊,学霸学神啊……因为这样可以平衡人们内心的“认知失调,”给人一个可以不再去付出努力的借口。
有道理,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我凡人皆是“常常”安慰,少数不凡人是“偶尔”功成。所以对他人,又有何可以羡慕嫉妒恨的呢?你的认知,也许只是他人的日常而已。
不过,心理学也有个“安慰剂”效应,就是“预料”或“相信”这些正向暗示的期望,能让人在生理或心理层面上的痛苦,得以舒缓疗愈,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
孔子有回生病,弟子子路向上下神祇为老师祈祷,孔子说这有用吗“有诸?”子路说有啊!子曰:“丘之祷久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此想非彼想,此安慰也非彼安慰,舒缓放松的效果是肯定的。至于疗愈嘛,交给老天。哈哈,这也是孔子所言的“乐天知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