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感悟

作者: 易衡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8:45 被阅读61次

    2019年1月11-13日,立志游学班学习感悟。

    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上,

    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曾国藩也曾感慨:“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他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用自己跌宕人生顿悟出的,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就是这个阳明心学,影响了我国500年来的无数英豪,让孙中山毛泽东都一生敬仰;

    更流传到东亚,成为日本民治维新的重要推手,引领日本迅速崛起,让蒋介石长叹:“中日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在浮躁功利的当今社会,阳明心学更被认为是现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宝,解决问题的灵药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阳明”风潮。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王阳明,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这颗心。

    正如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所说: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我们每天竭尽全力,身体疲惫的同时,内心也越来越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则一语道破天机——那是我们得失之心太重。所谓“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一门心思追求外物,只想得到,害怕得不到,就蒙蔽了自己原本能泰然平和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潇洒之道。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王阳明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知行合一就是在他经历了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无人问津的落寞后,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他认为,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王阳明曾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的四个词: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一、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

    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

    王阳明举例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

    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

    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

    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

    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

    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

    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

    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

    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圣人之道的志向是,无我利他,一定是要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要抛弃心中的小我,成就心中的大我,不是每个人都要可以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圣人的志向,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去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

    因此我重新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友善、对工作认真、对家人关爱。

    二、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

    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王阳明认为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

    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

    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阳明又延伸道:

    世间有两种人,

    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

    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

    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

    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

    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通过学习渐渐发觉,所有认为的知识其实都是术,这些东西只有在道的引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术是可以学的,而道不是靠学的,是要靠我们一点点去感悟体会的。

    心-道-德-事业,要想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首先要在心上面下功夫,在道上面下功夫。

    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而挖掘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磨练自己的心,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

    有了高尚纯净的心灵品质,才能有无穷的智慧和激情去保持学习的热情,去为社会做贡献。

    三、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

    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

    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

    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他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

    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

    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

    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王阳明说,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没有朋友和老师的规劝约束;

    说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没有教养。  

    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

    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

    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

    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改过其是一个磨练内心的过程,没有之前认为的那么简单和肤浅。

    责己其实很难,是要真正敢于在内心深处捅刀子,要敢于去剖析自己所犯的错误。

    绝对不是轻描淡且就草草了事的。没有感受到心痛的责己是没有用的。

    也是不能彻底算改过。

    改过的前提就是要深刻的剖析自己。

    无论多大的错误哪怕是盗匪,只要知道错,知道悔改,只要反省深刻都是可以改过的,都是可以恢复良知的,也都是可以重新走上正道的。因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

    四、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

    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

    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

    王阳明说,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因为只有这样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并对你产生怨恨,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

    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王阳明的这些话,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

    归结起来,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然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委婉。

    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 

    王阳明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责善朋友之道也,这事朋友之间相处应该具备的品质。

    只要是发自内心没有恶意的责善,再加之正确委婉的方式,所有的责善都是帮助朋友进步。

    理解了这一点,自己对于别人的责善,也开始从开始的抗拒,怨恨转变了心态去接受,去反思,去诸己。

    立志、勤学、立志、责善,这四个词我认为不同阶段我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牢记这几个词,不断的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含义,用这四个词去鞭策自己。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谓基础,

    立志可谓起步与方向,

    勤学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

    责善推而广之完全是说话之道,

    已经把人生的几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

    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

    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fv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