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二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二

作者: 白熊巫米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16:45 被阅读0次

原文:

    主张变更国体者最有力之论据,则谓当选举总统时,易生变乱。此诚有然。吾十年来不敢轻于附和共和,则亦以此。论者如欲自伸其现时所主张以驳诘我,吾劝其不必自行属稿1,不如转录吾旧着2,较为痛快详尽也。今幸也3兹事既已得有比较之补救良法,盖新颁之大总统选举法,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制,则令大总统健在日之此种危险问题自未由发生4,所忧者乃在今大总统千秋万岁后事耳。夫此事则岂复国民所忍言?然人生血肉之躯,即上寿5亦安能免?固无所容其忌讳。今请遂为毋讳之言6:吾以为若天佑中国,今大总统能更为我国尽瘁至十年以外,而于其间整饬纪纲,培养元气,固结人心,消除隐患,自兹以往,君主可也,共和亦可也。若昊天不吊7,今大总统创业未半,而遽夺诸国民之手8,则中国惟有糜烂而已,虽百变其国体,夫安有幸9?是故中国将来乱与不乱,全视乎今大总统之寿命,与其御宇期内之所设施10;而国体无论为君主为共和,其结果殊无择也。闻者犹有疑乎?请更穷极事理以质言之。

注解:

1. 属稿:连缀文字,及撰写。属:zhŭ,连接,连缀。《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2. 旧着:旧作,旧著。着、著都是由箸演化而来,“著”早于“着”出现。约在宋代,由“著”分化出“着”,音zhuó,意为附着、穿着;“著”,音zhù,本意为明显,后被用作使动用法,使明显。《汉书·朱云传》:“此臣素著狂置于世。”由此引申出写作的意思,指将语言显现于竹帛之上。《史记·韩非列传》:“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作名词指作品。“着”没有这个意思。

3. 幸也:原意指高兴,这里用作曲笔,是梁启超讽刺论者借生乱为由,篡改选举法以行终身总统制(专制)做法的委婉说法。

4. 自未由发生:从根本上阻止问题的发生;危险问题:指选举总统易生变乱的事。

5. 上寿:三寿最高者,指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6. 毋讳之言:这里作谦辞,也就是允许我说话。毋:不要、无须。

7. 昊天不吊:老天不怜惜。昊,天宇;吊:慰问,这里指怜惜,顾闵。

8. 遽夺诸国民之手:(政局未稳时)仓促夺走人民的权利。诸:众,许多。诸国民,也就是人民、百姓;手:手里的东西,这里指人民的共和权利。

9. 幸:幸福、幸运,与前面的“今幸也”的“幸”不同。

10. 御宇期内之所设施:管理国家期间所做的建设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御:掌控、管理;宇:天下,指国家;设施:建设和措施。

原文:

    夫君主共和之异,则亦在元首继承法而已。此种继承法,虽今元首在世时制定之,然必俟1今元首即世2时而始发生效力,至易见也。彼时所发生之效力,能否恰如所期,则其一当视前元首生前之功德威信能否及于身后,其二当视彼时有无枭雄跋扈之人,其人数之多寡,其所凭藉3是否足以持异议。吾以为立此标准以测将来,无论为君主为共和,其结果常同一也。现行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后任大总统应由前任大总统推荐,预书其名,以藏诸石室金匮4。使今大总统一面崇闳5其功德,而巩固其威信,令国人心悦诚服,虽百世之后,犹尊重其遗令而不忍悖;一面默察将来易于酿乱之种子在何处,思所以预防维而消弭之6。其种子存乎制度上耶?则改其制度,毋使为野心家之资;其种子存乎人耶?则裁抑7其人,导之以正,善位置8而保全之,毋使陷于不义(汉光武宋太祖优待功臣之法);更一面慎择可以付托大业之人(依大总统选举法,无论传贤传子,纯属前任大总统之自由也),试以大任以养其望9,假以实力以重其成10,金匮中则以其名裒然11居首,而随举不足重轻之二人以为之副12而已。如是则当启匮投票之时,岂复有丝毫纷争之馀地?代代总统能如是,虽行之数百年不敝可也。而不然者,则区区纸片上之皇室典范,抑13何足恃?试历览古来帝王家之掌故,其陈尸在堂,操戈在阙14者,又何可胜数。从可知国家安危治乱之所伏固别有在,而不在宪典形式之共和君主明矣。

注解:

1. 俟:音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 即世:去世。《左传·成公十三年》:“无禄,献公即世。”

3. 凭藉:现在作凭借,即依托的东西。藉:音jiè,通借,依托。

4. 石室金匮:古代国家典藏重要文献之所,这里指传位诏书秘藏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一定是典藏之所,比如雍正的传位诏书就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5. 崇闳:重视、宏大。

6. 维而:继而。维:文言语气助词,无义。维而消弭之,与“思所以预防”五字相应,音韵更协和。

7. 裁抑:制止、遏止。《东周列国志》:“主公若欲传位于吁,便当立为世子。如其不然,当稍裁抑之,庶无骄奢淫佚之祸。”

8. 善位置:好好安置、处置妥帖。位置:安置、处置。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一·阁部列衔》:“至成化五年己丑科读卷,则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直内阁商辂(人名)居吏部尚书崔恭(人名)之前……而位置如此,则以阁体重也。”

9. 养其望:培养他的威望。望:声望、威望。

10. 重其成:加重他的成就。成:成就、功绩。

11. 裒然:杰出的样子,引申为显著、显眼的意思。裒:音póu。

12. 以为之副:作为他的备选。选举的时候,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统候选人同时供大家投票。副:居第二位的,辅助的,这里是备选的意思。

13. 抑:文言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可是、不过”,只是语气没有那么重。

14. 堂:朝堂;阙:宫阙。陈尸在堂和操戈在阙,都指皇室因帝权而发生的争乱。

原文:

    论者盛引墨西哥之五总统争立1,及中美南美葡萄牙之丧乱,以为共和不如君主之铁证。推其论旨,得毋谓此诸国者,苟变其国体为君主,而丧乱遂可以免也?吾且诘彼:彼爹亚士之统治墨西哥三十年矣,而今岁5月(月份记不确)始客死于外2。使因总统继承问题而致乱,则乱宜起于今年耳。若谓国体果为君主,斯可以毋乱,且使爹亚士当三十年前而有如古德诺3者以为之提示,有如筹安会4者以为之鼓吹,而爹氏亦憬然从之,以制定其皇室典范,则墨人宜若可以长治久安与天同寿矣;而岂知苟尔尔者5,则彼之皇室典范未至发生效力时,彼自身先巳逊荒6于外,其皇室典范犹废纸也。夫及身犹不能免于乱,而谓死后恃一纸皇室典范可以已乱,五尺之童有以知其不然矣。故墨西哥之必乱,无论为共和为君主,其结果皆同一也。所以者何?爹亚士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在职三十年,不务培养国本,惟汲汲7为固位之计,拥兵自卫,以劫持其民。又虑军队之骄横,常挑间之,使互相反目,以遂己之操纵。摧锄异己,惟力是视8。其对于爱国之士,或贿赂以变其节,或暗杀以戕9其生。又好铺张门面,用财如泥,外则广借外债,内则横征暴敛,以致民穷财尽,无可控诉。吾当十年前,尝评爹氏为并时无两之怪杰,然固已谓彼死之后,洪水必来,墨民将无噍类10矣。此皆吾十年()评爹氏之言,尝见于新民丛报及新大陆游记,非今日于被败后而始非訾之11也。吾友汤觉顿12亦尝着一文述爹氏之政治罪恶,其言尤为详尽,见国风报;汤文出版时,墨乱方始起也。由爹氏之道以长13国家,幸14而托于共和之名,犹得窃据三十年,易以君主,恐其亡更早矣。

注解:

1. 墨西哥之五总统争立:指爆发于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革命进行至1915年的时候,先后有五人继任总统。他们分别是(以时间先后顺序)波菲里奥·迪亚斯、弗兰西斯科·马德罗、维克托里亚诺·韦尔塔、卡兰萨、尤拉利奥·古铁雷斯。下文的爹亚士,即为迪亚斯。

2. 迪亚斯实际于1915年7月2日死于法国巴黎。

3. 古德诺:袁世凯的美国顾问,为袁世凯的强权做辩护。

4. 筹安会: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于1915成立的一个政治团体,公开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为其制造声势。

5. 苟尔尔者:如果这样去做。苟:连词,假设。者:代词,指前面提到的情况。

6. 巳:误字,应为已。已经,表示事情完成。逊荒:退避荒野,这里指客死他乡或下台。

7. 汲汲:急切的样子。《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 惟力是视:指竭尽己力而为。

9. 戕:音qiāng,杀害。

10. 噍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噍:音jiào。

11. 訾之:说他的坏话。訾:音zī,毁谤。被败:指爹亚士被赶下台。

12. 汤觉顿:汤叡(ruì),字觉顿,与梁启超同在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

13. 长:使…成长,使…增强。

14. 幸:侥幸。

原文:

    中美南美诸国亦然,历代总统皆以武力为得位之阶梯,故武()相寻无巳1时。共和不适,固不失为致乱之一原因;若谓此为唯一之原因,吾有以明其不然矣。若葡萄牙改共和后不免于乱,斯固然也。然彼非因乱又何以成共和?前此乱时,其国体非君主耶?谓共和必召2乱,而君主即足以致治3,天下宁有此论理?波斯非君主国耶?土耳其非君主国耶?俄罗斯非君主国耶?试一翻其近数十年之历史,不乱者能有几稔4?彼曾无选举总统之事,而亦如此,则何说也?我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之时,亦曾无选举总统之事,而丧乱惨酷一如墨美5,则又何说也?凡立论者,征引客观之资料,不能尊凭主观的爱憎以为去取。果尔者,不能欺人,徒自蔽耳。平心论之,无论何种国体,皆足以致治,皆足以致乱。治乱之大原,什九6恒系于政象7,而不系于国体。而国体与国情不相应,则其导乱之机括8较多且易,此无可为讳也。故鄙人自始不敢妄倡共和,至今仍不敢迷信共和,与公等有同情9也。顾不敢如公等之悍然主张变更国体者,吾数年来怀抱一种不能明言之隐痛深恸,常觉自辛亥(1911年)壬子(1912年)之交铸此一大错,而中国前途之希望,所馀已复无几。10盖既深感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又深感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11,是用12怵惕仿佛13,忧伤憔悴,往往独居深念,如发狂疡14。特以举国人方15皆心灰意尽,吾何必更增益此种楚囚之态16?故反每作壮语,以相煦沫。然吾力已几于不能自振矣!17

注解:

1. 巳:误字,应为已,停止、结束。

2. 召:音zhào,招致、导致。《荀子·劝学》:“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3. 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资治通鉴》:“随时任才,皆能致治。”

4. 稔:音rěn,年。宋·王禹偁《黄州新建竹楼记》:“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5. 墨美:指墨西哥和美洲的动乱。

6. 什九:十分之九。

7. 政象:政治情况,也就是施政者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符合人民的需求。

8. 机括:喻治事的权柄或事物的关键。

9. 同情:同样的情况。

10. 顾:文言连词,表转折,但是。《后汉书·马援传》:“卿非刺客,顾说客耳。”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对于共和制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全力赞成,他觉得实行立宪制不会造成像革新政府建立共和制那样大的破坏,所以他倾向于立宪制,这句话和他之前的活动是相一致的。

11. 规复:恢复机构或制度。

12.是用:因此。《左传·襄公八年》:“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13. 怵惕:音chù tì,惊惧。《广雅》:“怵惕,恐惧也。”仿佛:看不真切,失意状。

14. 如发狂疡:就像疾疮发作的样子,表示他的精神状态很不好。

15. 方:正当、正在。

16. 楚囚之态:本意指遭囚禁之人的不好的境遇,这里指困境。

17. 翻译: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反过来做出一些激昂的锋辞,激励人们相互帮助以脱离困境。只是我现在(对政局)已(失望到)几乎不能自我振作了。言外之意:我为什么在时局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没有“作壮语”,反而站出来反对论者的主张以增加时局的艰难,是因为我对复辟这种做法很失望啊。

原文:

    吾请国中有心人,试取甲辰(1904年)乙巳(1905年)两年新民丛报中之拙着1一覆观之,凡辛亥迄今数年间,全国民所受之苦痛,何一不经吾当时层层道破?其恶现象循环迭生之程序,岂有一焉能出吾当时预言之外?然而大声疾呼,垂涕婉劝,遂终无福命以荷国民之嘉纳2,而变更国体所得之结果,今则既若是矣!

注解:

1. 拙着:即拙著,自谦的说法。

2. 翻译:直至最后我都没有这样的福气来对国民的嘉纳表示感谢。这是梁启超自嘲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我已经大声疾呼了,可是人们却不听我的。荷:hè,承受恩泽、感谢。

﹌﹌﹌﹌﹌﹌﹌﹌﹌﹌﹌﹌﹌﹌﹌﹌﹌﹌﹌﹌﹌﹌﹌﹌﹌﹌﹌﹌

原文:

    今喘息未定,而第二次变更国体1之议又复起。此议起因之真相何在,吾未敢深知。就表面观之,乃起于美国博士古德诺氏一席之谈话。古氏曾否有此种主张?其主张之意何在?亦非吾所敢深知。古氏与某英文报记者言,则谓并未尝有此主张云2。固吾窃3有惑者:古氏论中各要点,若4对于共和君主之得失为抽象的比较,若论国体须与国情相适,若历举中美南美墨葡之覆辙,凡此诸义,本极普通,非有甚深微妙5,何以国中政客如林,学士如鲫,数年之间,并此浅近之理论事实而无所觉识,而至今乃忽借一外国人之口以为重,吾实惑之。若曰6此义非外国博士不能发明耶?则其他勿论,即如鄙人者,虽学识谫陋7不逮8古博士万一,然博士令兹之大着,直可谓无意中与我十年旧论同其牙慧9,特其透辟精悍尚不及我什分之一百分之一耳。此非吾妾自10诗诞11,坊间12所行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立宪论与革命()之激战、新中国建设问题13等,不下百数十万本,可覆按14也。

注解:

1. 第二次变更国体:这是相对辛亥革命而说的。第一次指因辛亥革命,由满清君主制变民主共和制。

2. 云:这里用作古代汉语助词,常用于句末,也可用于句中或句首。

3. 窃:旧时谦辞,表示自己的看法或做法不一定对,不敢明显直接地表白。司马迁·《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4. 若:这里表示选择,可翻译为“比如”。《说文解字》:“若,择菜也。”选择之意即由此引申而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晋语》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5. 微妙:精微深奥的道理。

6. 若曰:如此说、这样说。

7. 谫陋:浅陋、浅薄,现在一般作简陋。谫:音jiăn。

8. 不逮:不及、比不上。

9. 牙慧:牙缝里的一点智慧,意思是说,古德诺现在的理论不过是捡拾我十年前的说法而已。

10. 妾自:疑为窃自,私自的意思。

11. 诗诞:疑为虚诞,这里指编加不真实的话。

12. 坊间:街市上、民间。

13. 说明:原文并无中间的逗号,为了读者方便,笔者自行加上逗号加以区分。《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的报纸;饮冰室全集是梁启超全集;立宪论与革命论之激战是指1905-1907发生在《新民丛报》与《民报》之间的论战;《新中国建设问题》是梁启超写的文章(小册子)。

14. 覆按:也作覆按,审察、查究。《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五年》:“议者多言其寃,谏官请覆按,诏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覆之。”

原文:

    独惜吾睛不蓝,吾髯不赤,故吾之论宜不为1国人所倾听耳。夫孰谓共和利害2之不宜商榷,然商榷自有其时,当辛亥革命初起,其最宜商榷之时也,过此以往,则殆3非复可以商榷之时也。当彼之时,公等皆安在?当彼之时,世界学者比较国体得失之理论,岂无一著述足供参考?当彼之时,美墨各国岂皆太平宴乐,绝无惨状呈现,以资我龟鉴4?当彼之时,迂拙5愚戆6如鄙人者,以羁7泊海外之身,忧共和之不适,着论腾书8,泪枯血尽。吾生平书札不存稿,今无可取证;然得吾书者当自知之。吾当时有诗云:“报楚志易得,存吴计恐疏。”又云:“兹括安可触,弛恐难复张。”又云:“让皇居其所,古训聊可式。”9自馀10则有数论寄登群报也。而识时务之俊杰,方日日以促进共和为事,谓共和为万国治安之极轨11,谓共和为中国历史所固有也。

注解:

1. 宜不为:应当不被…(接受)。宜:应当;不为:不被。这里也是梁启超的自嘲。

2. 利害:干系重大。

3. 殆:几乎、差不多。

4. 龟鉴:也作龟镜,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

5. 迂拙:迂阔笨拙。白居易·《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吾道本迂拙,世途多险艰。”

6. 愚戆:愚蠢昏昧,常作自谦之辞。《后汉书·蔡邕传》:“臣以愚赣,感激忘身。”戆:音zhuàng,昏昧、笨直。

7. 羁:在外停留,不能返乡。《史记·陈涉世家》:“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

8. 着:著。腾书:传递书信,这里指梁启超就变革问题与朋友之间的通信。《后汉书·隗嚣传》:“因数腾书陇蜀,告示祸福。”

9. 三段诗词暂时找不到出处,但它们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共和制适应时势,是可以图就的事业;帝制却如末日黄昏,只能覆亡,不可图存,让皇室暂居紫禁城,只是在古训教导面前,勉强还能接受罢了。楚志:楚国经过变革变成强国,这里指行共和之制;吴计:吴为越所灭,复国无望,这里指复辟帝制行不通。

10. 自馀:现在一般作自余,表示此外、以外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碑字所存惟此,自馀殆不可寻。”

11. 极轨:最高的法式、楷模。徐祯卿·《谈艺录》:“盖观於大者,神越而心游,中无植干,鲜不眩移,此宏词之极轨也。”

原文:

    呜呼!天下重器也,可静而不可动也,岂其可以翻覆1尝试,废置2如奕棋?谓吾姑且自埋焉,而预计所以自抇之也3。譬诸男女婚媾4,相攸5伊始,宜慎之又慎,万不可孟浪6以失身于匪人7。倘蹈危机,则家族亲知8,临事犯颜以相匡救,宜也。当前9此饶有选择馀地之时,漫置不省10,相率怂恿,以遂苟合11。及结褵12已历年所,乃日聒13于其旁曰,汝之所天,殊不足以仰望而终身也。爱人以德,宜如是耶?14

注解:

1. 翻覆:多次重复,现在一般作反复。

2. 废置:撤销和建立。刘知几·《史通·书志》:“夫两曜百星,丽于玄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恒。”

3. 翻译:对我说现在姑且将其自行埋藏,这样一来也就能预见将来由此导致的自乱了。意思是说,袁世凯等人对现实国人的反对视而不见,将来一定会自乱阵脚或引起新的动乱。下文举古代婚嫁之事说明这个道理。抇:音gŭ,搅乱。

4. 婚媾:婚姻;娶嫁。媾:音gòu,结合、交合,指婚嫁。

5. 相攸:择婿。《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攸:音yōu。

6. 孟浪:轻率、鲁莽、不慎重。《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7. 匪人:行为不端正的人,这里指嫁错人。

8. 亲知:亲戚朋友。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9. 当前:指出嫁之前。

10. 不省:不理睬。《明史·王诏传》:“诏上疏力谏,不省。”省:音xǐng。

11. 苟合:指男女的结合。在古代婚姻制里,苟合是正常的男女关系。这里虽然含有“嫁不对”之意,却不含“苟且”之意。

12. 结褵:也作结缡,指成婚。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女子临嫁,母为之系结佩巾,以示至男家后奉事舅姑,操持家务。《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13. 日:每日,这里指频繁。聒:音guō,即聒噪,声音吵闹使人烦。

14. 翻译:你所依靠的人,实在不足以倚赖以托付终身。用道德标准去爱人,难道是这样子的吗?所天:在古代纲常里,臣以君为天,妻以夫为天,所以,所天也就是所依靠之人,这里指丈夫。

原文:

    夫使1共和而诚足以亡国也,则须知当公等兴高采烈以提倡共和促进共和之日,即为陷中国于万劫不复之时。谚有之:“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人生几何,造一次大罪孽犹以为未足,忍又从而益2之也!夫共和之建3,会几何时4,而谋推翻共和者,乃以共和元勋为之主动5;而其不识时务,犹稍致留恋于共和者,乃反在畴昔反对共和之人6。天下之怪事,盖莫过是;天下之可哀,又莫过是也。

注解:

1. 夫:文言发语词;使:假如。《战国策·赵策三》:“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2. 益:增加。

3. 共和之建:相当于共和之业,即共和事业。建:建立、创立,这里指事业。

4. 会几何时:还能存在多久。会:汇集、聚合,共和事业是众人合力促成的,所以这里用“会”表示共和的建立和存在。

5. 共和元勋:指袁世凯等主张废除共和制的人。为之主动:即主动为之,状语后置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是突出“为之”的“主动”色彩。为之:指废除共和。

6. “稍致留恋于共和者”与“在畴昔反对共和之人”都指梁启超以及类似梁启超的人。这里的“不识时务”是梁启超的自嘲,说自己不识“袁世凯”的“务”,没有顺应当局的时势反而站出来反对复辟之举。

相关文章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二

    原文: 主张变更国体者最有力之论据,则谓当选举总统时,易生变乱。此诚有然。吾十年来不敢轻于附和共和,则亦以此。论者...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一

    原文: 秋霖腹疾,一卧兼旬1,感事怀人,百念灰尽,而户以外甚嚣尘上,喧然以国体问题2闻。以厌作政谭3如鄙人...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三

    原文: 今喘息未定,而第二次变更国体1之议又复起。此议起因之真相何在,吾未敢深知。就表面观之,乃起于美国博士古德诺...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四

    原文: 今之论者则曰:与其共和而专制,孰若君主而立宪。夫立宪与非立宪,则政体之名词也;共和与非共和,则国体之名...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五

    编者按: 梁启超通过假设的方式来劝宥袁世凯不要行复辟之举,其文文笔开阔,纵横捭阖,说理尽是洋洋洒洒。我们通过《异哉...

  • 仅见斯人 33 且偷生

    文/妖怪来也 早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之前,筹安会尚未正式挂牌、刚刚发布宣言的第二天,蔡锷就到了天津。 蔡锷...

  • 异哉,所谓色彩颜料者

    注:此文配合《异哉,所谓中国古书者》观看,定另有一番滋味。 年前我写了一篇杂感式的小文,讨论色彩的存废问题。那篇文...

  • 异哉,所谓中国古书者

    年前我写了一篇杂感式的小文,讨论汉字的存废问题。我那篇文章全是杂感,没有什么干货,因此价值也便无从谈起。但要说有,...

  • 仅见斯人 32 异哉者

    文/妖怪来也 北京无论如何是住不下去了,梁启超举家搬到了天津,住到了在作币制局总裁时建造的一所大宅子,去过“清净无...

  •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三)

    宋永明延寿 著清世宗胤禛 辑 问。有为无为二门。为当是一是异。 答。非一非异。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经不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校注·辑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ga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