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想法散文
人生的奇遇与奇迹

人生的奇遇与奇迹

作者: 云岗行者 | 来源:发表于2022-08-29 21:22 被阅读0次

    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大早收到了弘毅乐学书院的点评老师贾瑛兄的私信,告诉我说,他把家乡的三个朋友推荐到书院和铁群里了。

    之前不久,瑛兄曾经邀请了一位同样来自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和月女士入群。这位新伙伴儿的学识和文笔,让人出乎意料,耳目一新。

    而后,我再请瑛兄多多邀请几位。这不,好消息来了。

    按照书院的公开的程序规定,进入这个平台学习的成员,起码要求是知根知底,若只是个别人熟悉,就在中心组老师群里作一个公示,然后大家表决通过。

    人事问题,在管理领域,历来是比较被重视的,往往扯精力、费成本。弘毅乐学书院作为一个民间的松散的、志愿为伍的学习平台,主要目的是读中国古代经典,目标人群也基本是退休前后的中年以上的人士,即便如此,把住进人关,按照人力资源管理逻辑的一般程序办事,还是必要的。

    一大早,瑛兄提出来的邀请秦玺评、谢强和杨丰三位师友进群的议项,立即得到了明伟、献文、孙兰和我等同道之一致地赞同,并纷纷表示热烈欢迎。

    人生也是一环扣一环的

    瑛兄看到众点评老师的回复信息、尤其是献文兄的积极表态时,即刻做出回复。略有遗憾的是,他把献文师兄名字写成“贤文”了,但瞬间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笔误,赶紧主动道歉。

    我看了这一个回合,有点儿多心,觉得此事跟自己有关,遂赶紧露头打个圆场,缓解一下气氛。

    一直以为,文字功夫的高标准之一,是以尽量少写错别字和错句子来体现的,尤其是特指的名词和常用的形容词、动词,错不得,比如说人名、地名写错了,更不应该。曾经做过多年专职文字编辑和秘书工作,感觉到文字一旦正式成文,一旦出现纰漏,就不应该算作小事儿,尤其是人的名字,个性化强,难寻硬性不变之规,也容易写错(或读错),所以,弘毅乐学书院平台的文字稿,已经两年多了,我经常事先、事后,以责任编辑的姿态予以审视和校阅。

    之前,在书院平台,瑛兄已写过一次“贤文”了,还让我公开指出纠正了。然而,今晨的场合和事由,都与上一回相径庭,此乃一个值得开开心心的时刻,不应该让气氛过于严肃。

    强昱教授与两个弟子(右立者为瑛兄,左立者为作者)

    接着,这般对瑛兄回复的:

    朋友热络了,亲密无间,改名字也是常事。这在革命阵营里也屡见不鲜。如果举例,多了去了。大到开国领袖给战友和部下改名字,小到普通干部也如此行事,比如家母的名字就是老爹后来给改的。

    老娘,祖姓梁,曾用名翠仙。抗日战争时期,老娘的家乡,十分著名,十分厉害。那是大名鼎鼎的地雷战的村落,曾经让日本鬼子丢盔卸甲,人仰马翻,惶惶不可终日。可我娘的这个自小起的名字,看不出来巾帼英雄气,倒有一股子道家文化味道,大概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山东乃至北方中国很多农村女孩子的很普遍的名字吧。若让今天北京人喊起来,再加上儿话音,整个一个现成的绰号。当然,约六十多年前,父母结婚时,娘的大名就被爹改成了萃选。那一年,老娘大概才满二十岁。

    小时候,一直以为这个“萃”字生僻,不如“翠”亮堂,“选”字更不如仙,缺乏神奇色彩。后来,三十多岁开始了学习【易经】,才知晓“萃”字所取用的源头。而深入精读《易经》之后,才意识到爹此番为娘改名的用心之奥妙,原来,“泽(兑)地(坤)为萃”,老爹的名字里面有一个“泽”字。哈哈,“地雷的秘密,让我探听来了。”(老电影《地雷战》的著名桥段)

    在书院引进人才的吉祥日子里,不意间,提及到了我李家前一代人的趣事,也算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开心的话题。

    常言道,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萃者,聚也,有娘亲为儿子钟爱的事业祝福,真是给力,真有感觉。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个话头,以佛家文化角度看,却恐怕是另一个路子,可能作“妙缘不可说”来解读。

    上面那个图片,是三、四年前乘高铁去河南洛阳讲课,在郑州前一站停车,于月台上蹓跶透气,只分分钟的当儿,顺手留下了这个画面。

    这个随手拍的小细节,让人有了小确幸的体验,风驰电掣的动车跑了一下午,停车不到一袋烟的功夫,与“智”字邂逅于夕阳西下,这不是奇遇的缘分吗?

    今晨起卦,第三次得签(头一次,摇签蹦出来三四个,作废;再次,签掉到地上,又作废。)是一个【萃】卦,简直是目瞪口呆。其实,抽签解卦对我来说,没有高大上的意义,就是一个学习形式,省得把古代经典的学习搞成了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儿,但是联系到十几分钟前的话头,于约六十分之一的概率,得到【萃】卦,难道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嘛!?

    十五、六年前,投师于北师大哲学院博士导师郑万耕先生学习《易经》,而后,并未放下,常年自学,每天一卦;直到现在,虽然留学课程较劲儿,即使不可能日日起卦,也是三天两头不断;坦率地说,就是靠的这般学习方式和兴趣,日习一卦,收获满满,劲头儿不减。

    进一步说,【萃】的《彖》曰:“萃,聚也。顺以说(悦),刚中而应,故聚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在《大象》里,有提纲挈领五个字:“泽上于地,萃”。啰嗦一句,以今语说明是:卦体泽上地下,泽能蓄水,地能蓄泽。

    多年了,反复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解读文献,今晨经过一番对比和思考,还是觉得清朝学者王治本翻译的一位号称日本“易圣”的点评,内有一段话,颇有警醒参考价值:

    “萃有聚之象,然聚必有散,盈必有亏,亦理之循环,所当时时预防。”又说,此卦“气运平顺,但又能安不忘危,亦自得欢乐无忧。”

    三番之后,今得【萃】卦

    说起来,贾瑛师兄推荐到书院的前后四位师友,也不是都是陌生朋友。其中有一位男士叫作秦玺评,多年前,通过强昱教授(北师大哲学院博士导师、道家文化大擘)介绍,本来就认识;而且秦玺评老师也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位知名学者。我俩是朋友圈之线上和线下的朋友,所以常常能够看到、听到他老兄开坛讲授古代传统文化经典的讲座信息。

    玺评君(私下这样称呼之)是一位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极其投入着迷和狠下功夫的人。我前篇简书中提及的座右铭“性痴则志凝”——用在他老兄身上,那已然是开花结果了!

    对于秦玺评师兄,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强公介绍我们认识的一次聚会。记得那天晚上,酒过五巡、菜过九味,在座的师生朋友们,凡是喝酒的主儿都略有微醺。强公遂请玺评君起来讲两句助兴。我感觉,在场的人好像只有他老兄不是北师大当时在校的老师或学生;只见秦师兄大大方方地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各位良师益友问了安,并潇潇洒洒地说,自己在家乡人强老师面前和强老师的同事、学生面前,不敢多说啥,只好以背诵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权作一个心意。

    随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玺评君的朗诵和动作,有板有眼,流畅动人,犹如沁人心脾的清流和晨风,流淌而来,扑面而来……。

    那次的印象,简直是太美好了,太深刻了,以至于后来又在北京和巴彦淖尔见过玺评君几次,但我的记忆,就像是涂了一层重彩底色,抹也抹不掉,盖也盖不上。

    书院的学习已经进入了第二部经典《诗经》的学习阶段。众多的师兄弟姐妹们,皆出色地完成了新旧阶段的学习任务。如领读老师之一王丽霞女士已经写了《论语》读书体会457篇和《诗经》134篇。

    领读、点评并不是训诂和注释原文,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个人经历,分享自己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以求得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互助的心愿,自度度他。今天,来自内蒙的良师益友玺评君和几位同道的加入,无疑将对于弘毅乐学的事业,有着积极推动和助力的意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勉,并肩努力,一起前行吧!

    前排左一为钱瀚教授,中为强公;后排高个子为玺评师兄

    师大铁陀写于西澳

    2022年8月2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奇遇与奇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hk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