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智人时代》(十五) 一箱方便面的道 前段时间呢,买了一箱方便面,有16种口味。今天泡了一包,吃了一半儿,实在吃不下去了,我盯着碗里剩下的方便面,若有所思,忽然明白了什么。同样的面,因为调料包不同,今天就吃不下去了。可是面还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道理真简单啊。让我想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就会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痕迹,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以及接触过的人,和所受的熏陶和影响,就如同这调料包,放上了不同的调料,味道就不一样了,有的辣,有的香,有的鲜,有的酸,有的咸。
这就好比佛家说的本性,真心。佛家为什么说无分别,修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9个字,断分别,立平等,修清净。而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智慧就是什么事都反着来,就接近道了,所以,他在第40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怎么反着来呢?要做到了了分明,清净成佛啊,得有平等心,怎么会有平等心呢?得断分别。怎么断分别呢?老子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啊,人啊,从本性、真我上来说啊,都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就如同这方便面,在没有放调料包之前呢,都一样的味道——脆、香。大小、分量啊也一样,那包装上写着呢——面饼85克。可是呢,当你在锅里烧开水,放上调料之后,面的本体没有变啊,但是呢,味道变了。这煮面、放调料的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程度,到了社会上接触了什么人,什么圈层,而这些经历呢,就把我们熏啊,蒸啊,煮啊,烤啊,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了。有的好吃,有的熏的轻了,烤的焦了,就不好吃。可是在没有蒸煮之前,原材料可是没有区别。 而修道,修的是什么呢?道德经里重点谈的还是“德”,下篇44篇都讲这个得。得什么啊?就是如何大有作为,而且大有作为之后呢,还要保全自己,有了道的庇佑,才能善始善终,最终全身而退。其实道德经就告诉我们两个字——避祸。就是躲避灾祸。
老子为什么叫人们功成身退呢?就是避祸。所以,老子说的是功成,后身退,没说让我们碌碌无为。而且老子也告诉我们怎么能功成,他在第78章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他说要想大成,你得“上善若水”啊,老子在第8章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比强更强才是真强,怎么比强更强啊,就是若水。关于上善若水,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详细讲。 所以,老子提倡的道,让我们修道,修的是什么?他没有讲,但是他告诉了我们方法,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重点讲的还是如何做事。而为什么这么做,他只是告诉我们这样做,会怎么样,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根源。
所以,这就关乎人性的探讨。人在做事,就得知道人性。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人的性质。就好比说水的性质,无色无味,化学分子是H2O,100度成气体,0度结冰等等。人性也一样,人性是个中性词。不要一谈到人性,就想到不好的。贪嗔痴、真善美,都是人性。人性这个话题也放一放。 回到方便面与调料包。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就是说和高能量高圈层的人在一起久了,就如常在有兰花的屋子里,时间久了,你也变得香了,所以就闻不出香了,你被同化了。和低能量低圈层的人在一起久了,也会被同化,就象长时间待在臭鱼烂虾的空间里,你呀,自己也变臭了,可是呢你自己却不知道。久而不闻其臭嘛。 所以,孟母三迁,孟母真高人也啊。 所以,你每天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谨慎、谨慎啊。不要小看了日积月累的力量。在饭店,你就得端盘子,在片场,你就可能当上演员,在院校看大门,你就可能再次进修更高的文凭,这些都在生活中发生过。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大概就是北大清华类的高等学府,数年来已有不少门卫进修大学文凭,之后再也不用看大门,有的还当上了职业院校的校长。 值得思索,值得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