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宏伟的建筑莫过于北京的紫禁城。根据《大明会典》记载,这座矗立在北京的城,紫禁城占地约72万平方米,建筑 约980座,房间8707间。广义上的紫禁城包括万岁山、太庙、社稷坛和由北海、中海与南海及其园林组成的西苑和东苑。从永乐思念开始筹建紫禁城到永乐十八年城墙及其主体建筑竣工为止,这座伟大的建筑历经十四年后与世人见面。紫禁城是明代皇帝们的家,由于效仿天帝所居的紫薇垣,所以将宫城成为“紫宫”,而且皇帝居所为禁区,所以紫禁城便由此而来。紫禁城是明代最为宏伟壮观的城,要比阿房宫更为壮观。
紫禁城的主要设计者是无锡太湖之滨的吴县香山的蒯氏家族,香山自古出能工巧匠,素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说法。在北京城建设之初,蒯思明带着儿子蒯福、孙子蒯祥参与设计建设西宫、午门、仁寿宫、万春宫、景福宫等重要的建筑群。以蒯氏为首的香山帮成为紫禁城建设的主力。
紫禁城,一座北方人的城,出自南方人的手。建筑技艺是文明的体现,那么曾经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南方,曾经被视为蛮夷的南方人,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建筑技艺呢?蛮夷之人的建筑技艺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得到发展呢?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带,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为什么建筑技艺落后?
南北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技艺上,在政治上也是非常鲜明的。经常有朋友戏谑地称“吃白面的斗不过吃大米的”,这是将南强北弱的地域差异与饮食关联起来。但这种说法很少得到支持。当然对于南北差异也有地理、气候方面的解释,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结构性因素实际上还是要投射到人的行动上,因此还要回到人的活动上去看南北差异。
建筑技艺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是一个文化累积的过程。任何文明都是在前人基础上一点一点积累发展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中华文化从来没有断裂,或者说汉文化从来没有被完全摧毁或者消灭过。汉字、汉语、汉书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中都被保留下来,这些文化载体的传承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根基。文化累积是一个人的文化思想及其载体不断传承和精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最怕文化断裂,战争及其暴力行动可以摧毁人们累积的文化成果,消灭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从而导致文化的断裂。这个过程最需要的是和平,和平有利于文化的积累和精进。
北方多战事,容易导致文化累积过程的中断。北方更容易遭受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侵袭。虽然秦代以长城作为防御体系,但长城的防御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甚至长城的修建加快了游牧民族的统一,催生了强大的游牧政权。结果是,一旦遇到人口增多,气候变化,等降水线的南移,北方游牧政权就会南下掠夺北方地区,一旦中原王朝衰败,不能有效防御,就导致战争频发,甚至政权更迭,北方人战死或者南迁。战争的频繁发生使北方文化积累的过程经常中断,然后再从零开始。“古今兴废多少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中原地区文化累积过程中断的鲜明写照。
南方的地理优势使其更容易躲避战争灾祸,有利于文化的累积。南方相对于北方是更容易躲避战事之地,因为不论是蜀道难,还是长江天险,还是山地丘陵都使南方具有躲避战争的地理优势。对于受到战争冲击的北方人,自然会南迁躲避灾祸。他们的到来给南方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建筑技艺和农耕技术。同时,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南方人不易受战争的影响,这有利于南方文明的积累。所以南方更容易出现宗族,更容易发展宗族文化。人的延续、文化的延续,使南方更容易财富的积累和技术的精进。结果就是南方的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结合地方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建筑技艺。这就是明代以江南工匠为主建造紫禁城的结构性原因。
任何进步都是累积的过程,建筑技艺如此,南北方如此,国家亦如此。不说大的,就说个人,需要在明确的道路上不断累积,才能终有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