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疙瘩舞是汝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由打铁舞演变而成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它以粗犷、洒脱、奔放的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劳动生活之美,成为汝州人民祈求神灵、庆祝丰收、欢度节日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汝州市曲剧团的李芳东老师说:传说肉疙瘩舞是从打铁舞演化而来,与家乡的汝瓷有着渊源。做汝瓷的窑工们,劳累了一天,当时没啥娱乐方式,窑工们就以做汝瓷时劳作的场地为背景,拍击身体臀部、肩膀、肘、胸等部位,把打铁“嗒、嗒、嗒,嗒嘀嘀嗒”的敲击敲打声律融入其中,取名“打铁舞”,以此作为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释放。演变而来的打铁舞节奏感强、刚劲有力、粗犷豪迈,充满阳刚之气。2017年,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的剧目,由汝州市曲剧团原创的曲剧现代戏《天青梦》的开场舞,就是按照“打铁舞”演绎编排创作的。
也有人说肉疙瘩舞源自人民劳动收获丰收之余庆祝五谷丰登、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忙碌的麦收完毕,颗粒归仓后,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在打麦场上乘着夏风,欢呼雀跃,有人脱去了上衣,赤膊欢呼,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此欢庆丰收。特别是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吹着习习凉风,点燃火香,用手指夹着火香,在打麦场上载歌载舞。没有音乐,就用拍打身体的声响来代替音乐;没有灯光,就用手中的火香代替灯光;没有舞台,田地旁边的打麦场便是舞台。原生态的舞蹈、充满泥土清香的舞蹈、弥漫着麦香气息的舞蹈,吸引着天空中的点点星光,吸引着田间的萤火虫打着灯笼来伴舞,怎一个惬意了得?慢慢地,人们便把这种拍打动作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这种舞蹈,流传至今。
也有人说,肉疙瘩舞源自祭祀祖先、祈福祛灾、盼风调雨顺、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肉疙瘩舞起源虽无文字记载,但不管哪种传说是真,原汁原味、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早已浸润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美好愿望于一身,成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唯一遗憾的是,如今,肉疙瘩舞仅剩平采利老人唯一的传承人了,他已77岁高龄,还要照顾瘫痪在床十多年的妻子,已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抢救非遗,传承发扬,将它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魅力。
肉疙瘩舞是汝州土生土长的传统民族艺术,它有着浓厚的土香味,彰显着淳朴的野性之美,更显现出它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非常接地气的舞蹈,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之美,而且简单、美观、好学、好记,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是民间舞蹈的一枝奇葩,是散落在民间的一朵非遗之花,挖掘、整理、传承、发扬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时代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