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肠道里,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撮小肉疙瘩,这种“小疙瘩”就是肠息肉。
数据显示,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及时切除息肉有助预防肠癌的发生。
然而,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明明切了息肉,还是得了肠癌。
权威专家提醒你息肉切除后必须定期复查,并教你预防息肉的正确方法。
受访专家: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 赵平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王东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吴轲
肠息肉绝不能一切了事
肠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比较危险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家族性息肉
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癌变的倾向性几乎可以达到100%。
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年期。息肉数目往往非常多,好像铺路的鹅卵石一样,密密麻麻分布在肠道上。
2、腺瘤性息肉
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40%以上。其直径越大,癌变的机会越高。
3、平坦型息肉
从外观上来说,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
平坦型息肉则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难以发现也不好切除。
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癌变速度更快,随访资料显示,即使是良性病变,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
4、增生性息肉
这种息肉癌变的风险较低,50岁以上者几乎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年纪越大越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
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还是患上肠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
这些人的肠道最容易长“疙瘩”
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肠镜,这些人包括:
5招降低息肉恶变风险
从肠息肉转变为肠癌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癌变。
1、减少高蛋白高脂饮食
2、注意清洁
3、定期排便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
4、避免久坐
5、过点“苦”日子
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安心港) --- 科普公众号,如果觉得不错,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每天都有健康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