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事说自家孩子的月考中有一个作文材料,说有这么一个实验:在货架上摆上6种不同的果酱时,人们往往会做出一种选择;但是当货架上的果酱数量达到24种时,发现更多的人会放弃选择。这与我们的日常感受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经常会说,去超市的时候,看到各种商品,选择越多,大家的购买欲望就会越高,销量就会越高。但这个实验却告诉我们:选择更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们常常会不知道选哪种好,”《可知的不合理》作者阿里利说,“最后,他们通常哪种都不买。”
美国《决策与判断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较新研究显示,信息越多,选择结果越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好。而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研究人员要求参试者对电脑程序提供的250道题进行回答,并计算其累积得分。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题目的数量和选项,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结果发现,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这说明,选择时,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响人们的决定。
我们并不知道这篇作文该怎么写,因为已经忘记了写作文的思路和手法。但是这个话题却让我们开始讨论关于选择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会说自己有选择恐惧症,比如,我就有。我最害怕的就是在遇到岔路口时选择向哪个方向走,所以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都很幸福,因为上学的路只有一条,没得选。然后就一路走到底为止——考上大学。之后的纠结无处不在,因为有了选择。比如,十一放假的时候要不要回家的问题:如果回去,就会花上一笔数目不小的路费,算算这个路费可以够自己吃半个多月了,不舍得;可是不回去,宿舍的朋友都回去了,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多孤单,多无聊,关键是也想回去见见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可是,为什么有人会有更多的纠结,而有些人却可以迅速做出选择,甚至还有一些人可以“任性而为”呢?
(1)个人主见问题与后果思虑
我一直说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因为当我遇到选择时真的会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而且在这个犹豫的阶段觉得特别痛苦,所以我很喜欢和有主见的人处朋友。所以我的好朋友中有这么一类,特别有主见,遇到她自己的事情能迅速做出决定,而且从不后悔,遇到我的事情的时候,也能很快为我做出选择,而且会告诉我就这么着,没有问题。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对他们解救我的感激,我往往会按照他们给我做出的选择行事,而且结果也往往挺好。所以就会更加信任,更加信赖。
现在想想,当我一人时,最后也会做出一个决定,而且决定也不会那么糟糕。为什么更想要听别人的决定呢?其实是因为担心自己做了决定就要承担不良后果的可能。而我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担心因此而受到埋怨。
所以,如果能够考虑好做出选择之后的可能后果,或许选择时纠结就会少很多。可是有谁能够很清楚地想出可能的后果呢?
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推理,还需要强大的内心承担可能后果。
(2)个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现在外出购买物品,如若和孩子一起,我总是希望能够听听孩子的意见,而孩子则总是给我的一句话是:“都行,你开心就好!”如此任性的选择,也没谁了。而他在选择自己想要买的物品的时候,也总是先看自己是否喜欢,不喜欢的一切免谈,而喜欢的则可以优中选优。但是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好的抉择呢?
回想了他成长的过程,发现他在很小的时候(四五岁)就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比如买衣服的时候会告诉我他喜欢哪一件,而我也因为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给孩子买衣服受到老公的无情批判再不敢私自做决定,孩子自己挑好,我只用付钱就成,而且如果老公埋怨,我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是孩子自己挑的,那么老公就无话可说了。而孩子所挑的所有的物品,我和老公从来没有否定过,而且总是夸他选的好。
这样,不仅没有不良的后果,孩子渐渐地在挑选物品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他会认为自己挑的就是最好的。而且这个过程有时候我们也发表我们的看法,比如我的老思想让我从来不觉得露脐装有什么好看,也不觉得乞丐服有什么时尚,那我就会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孩子,在孩子买一些在我看来过于时尚的衣服时,坦诚自己的审美观,但不否定孩子的审美观,只是不同,仅此而已。这就使得他在挑选的过程中比较独立,如若有人告诉他这个不好看那个好看的时候,他知道只是我们的审美观不同而已,并不是自己的眼光够差。所以他选择时有时候也会有纠结,但纠结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3)别人的劝说对我们选择的影响
刚上班没多久,和同事一起去逛街,遇到百货大楼里的衣服搞特价,我们就一起去转转看看。同事看到一件西瓜红的衬衣,说我穿着会更合适。因为我的衣服大多都是黑色的,她觉得夏天穿的颜色太深看着都很热,再加上我的年纪也不算大,天天穿黑色的显得老气了。
我穿上试了试,觉得对我来说,颜色过于耀眼。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这没什么好纠结的。可是同事非常肯定地说我穿绝对好看,非要我买,如果我不舍得,她为我出钱。所以纠结了好久,犹豫了好久,最后才买了。
然后我发现,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明显不同,而我们又不是特别有主见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可是可能自己的内心也有倾向性的选择,所以就会过度纠结。其实,如果内心真有倾向性的选择,可能顾虑就在于选择的可能后果是什么了吧?
而纠结的过程中,可能还背负了有关人情债的问题。人家好心给的意见,自己如果不听,会不会觉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呢?不过如果我们能非常清楚,别人给意见只是对方个人喜好和观点的表达,而非扰乱我们或者越俎代庖替我们做决定,那么是不是心里的牵绊就会少很多。
而且我们纠结之时,听听别人的意见,是不是会对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我买了那件衣服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也可以不穿黑色的衣服,其实穿其他颜色的衣服,也不一定就显得人特别胖。这种认知会让我在以后买更多其他颜色而非黑色的衣服,这就是带来转变的契机。
所以,没有选择,对某些人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幸福,因为没得选,所以就没有了纠结和痛苦;而选择过多,无论对谁,可能都是特别纠结的事情。所以,选择项适度,可能对更多的人更有好处,既能充分表达个人的喜好和特点,又能考虑许多的外在因素做出更合适或更有利于我们的选择。
至此,突然想起“过犹不及”这个词。
选择也是“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