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之前写过的一段文字,题目为:
《我能不能成为这样的自己》
——人生篇
“风拂罗裙阑篱下,轻鞭胜马纵天涯”
“羌笛声声催马蹄,一路尘烟叠惊起”
我随云迁延三千里,遍数重林无歇息。
我泅渡凉河岸,饮马涧水间。
花蝶各好终不恋,桃花源只在眼前。
我去留本无意,自由最不羁。
杨柳岸,云水边,
满地斜阳拾不见。
我饮一碗黄粱酒半醉,
攲一捧盈月枕眠。
残酒初醒时,幽幽仰笑声对天。
戚念念,凡尘俗事空指尖。
——爱情篇
红尘渡口,我素衣飘飘,长发凌乱,
岑寂默然,久伫晓风水岸边,
翘首凝眸,兰舟侧柁入眼帘。
闲人散尽,惟君不见?
侧目寻,连声唤,只影空对岸!
三日三夜不成眠,盼君还。
空等待,归无期,仍不倦。泪阑干。
一生一世笃情深,只识君一人。
三生三世三愿溪,此情绵绵无绝期。
成为怎样的自己现在读起来连我自己都禁不住暗笑失声……
犹记得那段时间正在研读古诗词,沉醉在唐宋风韵诗情画意的背景下,而产生的这首“自由体”诗,写得激情澎湃,真挚缠绵,洒脱无知。一派快意江湖,不染俗世烟尘,看起来更像是少年时代幻想过剩的产物,情绪渲泄的和我的年龄有些不符。如今读来不禁举手揶揄之。还记得当时朋友圈有微友给我评论:
“你应该去搞文学创作!”
当然我还写过很多,于此类似或非类似的短文和诗,这些算不算是文学创作呢?美其名曰吧。我没有其它别的爱好,除了平时爱看看书,偶尔业余写点东西也是随情而起、随性而发,谈不上什么深刻。充其量它们只是对生活和情感的记录,只是我为日常积累的思想情绪寻找的一个出口,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录生活,认识自我,反思成长,这就是所谓“创作”于我而言的意义所在,别无其他。写作只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即使往大一点说,也仅仅是我年少时的梦想而已,不足挂齿。
曾遇见一个知音姐姐,是我的顾客,她跟我说:“我很喜欢看你写得文字,感情真挚,娓娓道来,看了是种享受。”
她的赞誉使我感到既欣喜又羞愧。
凡夫俗子凭一腔热情写些庸常琐碎,表达些真情实感,谈不上深刻和技巧,更谈不上可以影响到谁。我都不确定在到处充斥着娱乐、新奇、热点的各大网络媒体尽吸眼球的现如今,目不暇接的人们还能不能沉下心来去读一些文字,或者还有几个人能安静地去读一些文字。如果我有幸得到了几个人的关注,颇感幸福。
知音姐姐还指正了我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错别字,应该是我的“输误”。因为我平时习惯用手机上的手写输入,打字很慢,二千左右的文字写下来大概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这还是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虽然每次完毕后我都会重读二三遍加以校正,可由于“误输”或“误记”产生的错别字,仍在所难免。能察此错,足见姐姐是用了心的。
写作是一种沉淀。
抛开优庸不论,写作是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产生的情感和思索,所引发的记录和表达。
我怕是再难以写出如上那激昂澎湃的,似蚊子叮饱鲜血般的兴奋;现在如果你再来看我写得文字,应该能感到那种不那么用力的平述: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就像那只行动缓慢却步履坚定的蜗牛,背负着对梦想的希冀,一步一步向前爬去。
……
这些书曾经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黑暗中寂静地久久地凝视着我,虽然我看不到它,可它冲破尘垢所泛起的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虽然微弱却从不曾熄灭。”
(以上摘自《那些被遗失的和被遗忘的》一文中)
如今的我更愿意平静从容地对待人和事,没有忍受,没有将就,没有附和,没有可大肆渲染的情绪。对生活不忧怨也不奢望。
我甚至不愿意被记起,不愿意被打扰。
我只想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默观人和事。
我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关心书本和文字,关心自由和表达。
时至今日,我能够成为这样的自己,不失是一种收获和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