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与作用
偏见与刻板印象和歧视的区别
-
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
-
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当刻板印象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时,就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但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
-
歧视是一种不合理的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 源往往在于偏见。
-
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性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例如一家全是男性的公司就可能在招聘岗位上使用男性刻板印象相关的词语。
偏见的社会根源
- 偏见起源于多种根源。它的产生可能源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想证明这些差 异是正当的,并且愿意维持这些差异。偏见也可能是我们从小习得的,我们在社会 化的过程中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异。最后,我们的社会制度(政府、学校、媒体)可能起到了维持 和支持偏见的作用。
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主人视奴隶为懒惰的、不负责 任的、缺乏抱负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这些特点,所以他们适合被奴役。与穷人相比,上层社会的人更多 地把财富视为自身奋斗的结果,是靠技能和努力得来的,而非靠关系、金钱或好运 得来的。
-
那些有权力的男性刻板地认为女性是软弱的,并且需要帮助,这是一种看似善意的歧视。他们通过灌输一些侵入性想法,如自我怀疑、成见、自尊降低,使 得女性的认知表现变差。
-
我们敬重那些地位高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喜欢 那些欣然接受较低地位的人。
-
社会支配性高(社会地位高)的人乐于接受偏见,支持那些为偏见辩护的政 治立场 。
-
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实验证明了二者之间的相关: 群体之间受到的待遇越不平等,群体间的信任和合作就越少。
社会化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 和态度,家庭社会化对儿童偏见有影响,这往往与母亲对他们的教育有关。甚至儿童的内隐种族态度反映的是父母外显的偏见。我们的家庭和文化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如何交朋友,如何开车,如何分配家务劳动,以及谁不受信任和不招人待见。因此,家庭、宗教团体以及更广阔的社会都可能维持或减少偏见。
社会制度
政府、学校、媒体也支持偏见,有时是通过公共正则,有时是出于无意的惯性。
偏见的动机根源
人们的动机或影响其偏见。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 当我们遭遇挫 折时,尤其是这些挫折的原因是我们无法解决的,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意到替罪羊身上。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
- 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当两个群体为工作、住房或社会声望而竞争的时候,一 个群体实现了目标,这将成为另一个群体的挫折。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秀
-
我们将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
因为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服从于我们的群体规范。我们为团体、家庭和国 家牺牲自我,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 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时,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内群体偏差:我们偏袒我们的群体
-
在内群体的人们通常会产生一种自己或自己的群体比他人优秀的错觉,使得人们获得了提供积极的自我概念,内群体中的人们会偏袒自己的群体,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形成的群体,例如通过投掷硬币随机组成的小组。
-
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 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差。
-
自我形象受到威 胁会增强这种内群体偏差,归属感的缺失也会产生同样 的效果。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
那些积极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的群体,偏见往往更为强烈,例如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正在下滑的群体。
-
让人们想到死亡也会引发人们足够的不安全感,并会进一步强化内 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
蔑视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 要,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 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
避免偏见的动机
-
不好(不和谐)的想 法和情感往往长久存在,打破这种偏见习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少数族群人士就可能触发一种类似于膝跳反射般的刻 板印象,无论对同性恋者持接受还是反对态度,在公共汽车上与一名男同性恋者坐 一块,都会感觉不大舒服。
-
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 思维和行动。当意识到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他们实际是如何感受的二者之间的差 距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努力抑制他们的偏见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审视我们的内心,并且认识到我们的行为是一种偏见,而偏见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是因为害怕别人看出来我们对他人有偏见而谴责我们,我们就是在假装掩饰我们的偏见态度,这样是无法真正避免偏见的!
偏见的认知根源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
我们习惯于将人分门别类,如果一个群体 内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群体成员信息就简单多了;但由此一来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如果保守 派凭借微弱优势赢得全国大选,观察者就会推断“人们已经转向保守”。
-
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本种族的人,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与其年龄相似的 个体。
独特性: 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
独特的人、生动或者极端 的事件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当群体中 的某个人变得显而易见(显著)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个人引 起的。
-
人们也是以一个人最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来描述他,例如一位既养宠物蛇又养宠物 狗的人,人们会想起他蟒蛇饲养员的身份。
-
人们同样也关注那些违背期望的人。
-
我 们对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 上更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人们认为你拥有天才般的智商,那他们 就会留意到许多你身上那些平常被人忽略的东西。具有独特性的人也会认为他人针对其的反应是因为独特性。例如某天你的发型很糟糕,那你会觉得人们时刻在注意你的头发。
-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意大利人多愁 善感”,“犹太人精明能干”,“会计师吹毛求疵”)。通常,人们的刻板印象是正确的,但有时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出虚假相关。因 为我们对独特事件比较敏感,所以当两件这样的事情同时发生时就特别引人注意。例如当一名同性恋谋杀他人,人们往往会强调其同性恋的身份。因为人们一般都是注意不同之处(独特性),媒体也会助长这种现象,从而让人们误以为暴力倾向和同性恋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我们总是热衷 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而忽视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人而不是情境。一个人的种族或性别总是 鲜明而引人注意的,而作用于这个人的情境力量通常却不那么显而易见。人们越是认为人的特质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刻板印象就越强烈。
群体服务偏差。
-
我们总是对自己群体的成员给予善意的 理解:“她之所以捐赠是因为她心肠好;他不捐赠是迫于目前的处境”。在解释其他 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他之所以捐赠是为了博得好 感;她不捐赠是因为她很自私”。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相对而言经常被人忽略。
-
责备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把外群体的失败归结于该群体成员的内在品质有缺陷。“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很笨;我们失败 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
公正世界思维
-
指责受害者源于一种世界公正的假设: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理应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因此,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认为被强奸的受害者 一定行为轻佻;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作自受;穷人就一定是因为懒惰;病人应该为疾病负责。
-
这些信念使得成功人士确信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完全应得的:富有和健康的 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好运、别人的厄运,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把好运和美德、厄运 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人们厌恶失败者,即使失败者倒霉的原因显然仅仅是运气不好-举例来说,儿 童会认为幸运的人——比如在街边捡到钱的人——会比不幸运的儿童更可能做好事 或者做一个好人。
偏见的后果
永存的刻板印象
- 偏见是一种预先判断。它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还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且很难改变,即便某人表现得和刻板印象不符,我们也会将其归类为特例。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 刻板印象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来创造出相应的现实。例如当有人告诉女生女性不擅长数学,这种性别偏见会导致她们的数学成绩差于男生,如果没有提供这个信息,则男女生数学成绩一样。
刻板印象的威胁
- 只要感觉到偏见就足以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少数群体,当你置身于 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当中,你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你证实这一信念。我们担心其他人会刻板化地看待自己,这种担心会导致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下降,最终自我证实了这个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
-
我们的刻板印象通常可以反映现实,人们在评价个体时,往往比评价由个体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相较于一般信息,人们更关注生动的信息。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但是一旦接触到生动的逸闻趣事,他们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不过强烈的刻板印象同样能够影响个体判断。让大学生看来自工学院或者护理学院的学生照片,在已告知来自两个学院的男生和女生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当呈现女性面孔时,同样的描述更有可能被判断为来自护理学院。
-
刻板印象为什么会干扰数学成绩?刻板印象的压力会减少与处理数学问题有关的大脑活动,同 时增加与情绪加工有 关的脑区活动;自我监控:担心犯错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抑制不需要的思维与情绪,调整思维势必消耗一个人的认知资源,并且干扰他 的工作记忆。
-
刻板印象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事 件的解释。如果告诉人们,“有人觉得那个政治家的话不正确”,人们就会推断那个 政治家在骗人;如果告诉他们,“有人觉得那个物理学家的话不正确”,人们只是推 断那个物理学家有所失误。当被告知有两个人发生了争吵的时候,如果说当事人是 两名伐木工人,人们会以为发生了斗殴;但如果说当事人是两名婚姻顾问,人们会 认为发生了口角。
-
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 评价。当一个妇女在电影院排队时,指责一个在她前 面插队的人(“你该排到最后去!”)会让她比一位做出类似反应的男士还要显得强 硬。
如何减少偏见
-
假如不平等的状态滋生偏见,那么 我们可以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
-
如果偏见常常使得歧视行为合理化,那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要求不得歧视
-
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么我们就取消这些支 持(例如说服媒体宣扬种族和睦)
-
如果外群体看起来比事实更不像某人自己的 群体,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将他们的成员个性化
-
如果自发的偏见导致我们做出一些 让我们愧疚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愧疚感激励我们打破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