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自我改变,从未有过的,潜移默化的。例如开始重视健康在乎饮食;例如开始看书,什么都看,开始拼命似的学习等等。这些举动在大学期间是不存在的,吃只在乎好吃与否,毫无节制,饮食作息都不正常。锻炼也是很少有,放着校园里几十个篮球场不去打球,而到了参加工作后却要每周都去。在学校的时候图书馆只有临近期考才会争相去抢占位置,而不会是去找课外书看,这也是导致我的文采到现在还停留在高中水平的原因,不像读书多的人,嘴里能吐出半个盛唐,跟这些人交谈的过程你会发现彼此不再一个层面上。人总是要失去后才懂得要珍惜,也许这就是人性吧···
04.jpg
自我发生改变的时间点正好在毕业找工作后的一个月,真正接触到社会才明白自身的价值有多少,才会想到经典的那句“要是当初······就好了”。如今开始改变也不算太晚,比较也才二十出头,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大到十年后要怎样怎样,小到今天要干嘛干嘛(没办法,词穷了,现在才知道文学的魅力- -)。也就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局限,才会想到要去当一块海绵,不断地汲取知识。人有时候不是因为要去从事某个行业,才要去学习关于这个行业的知识,而是应当适当的有所涉猎,这样才不会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显得尴尬没话题,并且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社交圈子。
有时候并不是有人排斥你进入他们的圈子,而是你拒绝融入他们,觉得就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挺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过或者听到过诸如:“我们的圈子不同”、“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之类的话,然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正是我们的价值观、视野、交谈的内容有所差异才导致的。对于我个人而言,世界的丰富多彩归根于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不同文化的思想碰撞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得适当得去进行沟通了解,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机会。那么要去和他人沟通就得先学习和了解他们的领域或文化。
03.jpg
毕业后才开始想到健身、锻炼,这个理由很简单,为了可持续发展。保养并不是女性的专属名词,男人也一样需要保养(并不是要开始推销保健品,哈哈哈)。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近些年谁谁又在工作岗位猝死的新闻百花齐放,在哪都能听到,确实是养活了一些保健品行业和健身行业。但是这是事实,谁也不希望赚到的钱最后都拿来治病用。
02.jpg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个名言真是有道理,人的言谈举止也是一种输出,那么输出肯定就来源于自身的储备,储备不足那么永远就只能输出很普通的话语,例如数据库里只有“hello world!”这句话,那么你就只能永远地输出“hello world!”。另一方面,书籍也能给人带来思考,我发现越上年纪就越喜欢思考···(也许我表达得不对,各位请谅解我书读的少······)确实,我最近开始主动地看书了,各式各样都有,包括文学、心理学、哲学、金融、逻辑推理、计算机学科类等等。我发现书里的东西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从而更好地去使自己进步。更直观的变化就是你的视野拓宽,可以和很多人进行沟通交流,你的言谈举止都变得很不一样(就是看起来很高端的样子),真正的博学多才!
05.jpg
还有一个就是懂得了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我们总会说读个大学就混个文凭,没用,在那里宣扬大学无用论。当初我也这么认为,可是现在我却要自己推翻自己的观点,大学,可以说是给予自己本质上的变化,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认真观察的人还是能够区分出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的。我在大学时期分为了四个阶段,正好以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吃喝玩乐体验生活,重视社交参加学生组织,专研某一细分专业领域的学习,定位自身发展目标。可以发现我的阶段性明确,并且在其中收获了不同的东西。如大一,在吃喝玩乐中认识了很多人,拓宽了自己的人际圈;大二参加学生组织,在拓宽人际的同时也在主持、沟通能力上有了质的提升。大三的学习包括参加竞赛让我获得了专业领域的能力提升,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大四职业定位了,迷茫了一段时期,最后还是坚持选择了一个方向,现在看来很感谢当初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