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11写作Ⅰ有礼群
海阔天空,任尔游之

海阔天空,任尔游之

作者: 梦辰斗星 | 来源:发表于2018-08-18 19:15 被阅读25次

    ——读《重读八十年代》朱伟

    看完了《重读八十年代》对于文字和困苦的时代心态有所感触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高潮与低估中沉浮,80年代对于经历过的人们,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书中列举的作家们在痛苦的煎熬中支撑起来的显示出生命的灿烂;对过去的颠覆,能够抓住时机的“弄潮儿”顺水而为。书中的作家们是执着的思考者,在感性中寻觅一份理性,于文字间寻一片天空,读者们亦可以徜徉其中,寻一静谧思考哪里是属于自己的天空,不畏于现实的拘泥,迈开步子,寻觅——小时候我们的梦想成为的人,长大后不纠结于走了岔路,重拾起,长成我们想成为的样子。

    王蒙:大爱无疆——不仅仅是为了文学

    文化是大部分是通过文字宣传,一个时代的文字,通过作品向人们展现一个时代的内涵,王蒙经历过,所以不一样一切重蹈覆辙,也不希望历史被泯灭,把过去当做前进的踏板,人们精神上的抬升,中华民族才更加繁荣富强。这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这是一个人的大爱,影响众多人。

    李陀:独领风骚——文学的地平线

    “突然转向了另一条路,于是,一批作家,一下子就超越了他。”满怀激情面对现实,颠覆过去走向更好的未来,李陀独领风骚飞跃文学的地平线,“众人沉醉而我独行”突破沉湎的过去中现状,展现又一个高的平台,供人向更高飞跃。

    韩少功:执着的思考者——仍有人仰望星

    空 坚定不移的现实主义,“文学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用传统赋予现代纪实的“寻根派”,悲剧就是悲剧,打破所有美好,再发人深思现实的处境,给人以思考。思考在众多出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出口。

    陈村:于文字间寻一片天——记得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我们活着,活得像长江一样古老。我们活着,活得像长江一样年轻。”我们的中华民族,博大而精深,在这样的氛围中,奔流不息,奋勇进步,才能活的古老而年轻。文字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这份天空中自由翱翔,也可以让他人观赏有观赏者自己的体悟。

    他积压的才华喷涌而出以长篇形式记述,《住读生》与《从前》都写成于1983年,《鲜花和》1997年写完。这之后他投入到网络作家的行列,从“躺着读书”到“小众菜园”发现新人,以文字交友“求趣、求友、求情、求知”在网络上看到了好玩的味道,随意着就能写,不受拘束,这或许是陈村寻找的一片天,一片在文字中自己畅游的天空。

    史铁生:于文字徜徉,于地坛安逸——有限中的无限可能

    “活的是什么劲儿”,在这个黯然空间里,史铁生在他的文章里,身体力行“疾病对一个生命形态的改变,真令人感慨”讨论着生命活着的意义。

    是人必各有命途。既然命好命坏的概率均等,也就不必抱怨不公了。经历过知青生活拥有一颗柔软的同情之心而不是仇视与愤慨,只因懂得“生而不平等”。懂得了快乐的才是生命的必要“人的一切作为,正是为了快乐地消磨由一生光阴铸成的歧途。人为自己设置美丽的理想,只是更利于快乐地消磨罢了。史铁生更重要的观念——人本从虚无中来,人生本是“务”虚,“务”虚必然无奈。“务虚”——朝朝暮暮、烦烦恼恼之轮回。

    王安忆:于感性中的寻觅理性——我们以谁的名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寻觅一份感性,却在生活中体味一份理性。而小说是用现实材料构筑的一个心灵世界。王安忆在把生活中的感性书写在作品中,不只是感性还有一份理性的认知。

    “原来的美好思念一旦变成现实,却被残酷意识到”我们总是感性的赋予生活美好,但现实的残酷需要我们理性的认知。去体会和谙透了一个童话“这就是生存的底线。”什么是生存?王安忆写的是“文革”将资本家财富清零后,与平民拉到一样层面,逼迫脱胎换骨。在没有号角的年代里,生存是唯一的长路。吃穿住行,推翻“原来追求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实惠的,吃到肚子里的才实惠。”经历了理性的认知“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一切仿佛都想像是在一片雾雨朦胧中,目的、界限看不清摸不着。在现实的世界中,人要理性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能揭开雾雨朦胧,“日常生活的一个滋养,生命不断需要的一次更新,因为家毕竟是安全的宿地。”这是王安忆的30岁认知。

    于感性中书写赋予一份理性,我们不是谁?我们只是自己。

    莫言:一声惊雷——在深海里响亮沉重的呼吸

    莫言写的是最朴实底层的民间生活,颠覆想想中诗般生活,描写匍匐在尘土泥泞中“下人”的艰辛与悲哀,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悲痛中体会生活的阴霾苍凉,震撼人心“没人能这样放肆、无节制地宣泄自己的才华。现在回头看,这放肆真备感珍贵。”在痛苦不堪中感真实的体温。

    “每人本都在人生戏剧中扮演角色,不同角色构成不同的意义”幸福都一样,不幸却各不相同。莫言书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每一种可能性。如黑暗中的一声响雷,沉重,响亮。大多人在生活中身不由己,看小说中的人物身陷现实的囹圄,惊醒世人,为何生存?我真的是我么?悲剧是把美好打碎了给你看,从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如船在沉浮漂泊的大海上航行,随时有沉没迷失的风险,当看到一个个惨痛的沉船悲剧,你还会在漂流么?沉睡不醒么?

    《生死疲劳》中“一切来自大地的,都将回归大地。”它,概括了故事所叙述的,已经构成了历史的,人间世态所有痛苦、欢乐、悲伤之上的意味。这真是莫言获诺奖的,一块决定性的基石。

    马原:开启闯关——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一个在在悬念的“叙述花招了,有意牵引你,这是诱惑的游戏。”等待我们去开启,闯关成功。

    闯关开启,从马原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氛围,感受文章中的表层关系。这是运用反逻辑的思考过程,给人真实的贴近感,这也是他设置圈套的手段。慢慢的会发觉“在反逻辑的立场上,他不断在提醒,这世界上其实到处都是肉眼看不到,也就是正常逻辑无法归理的事。”当然“你需要在破除线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判断它究竟要叙述什么。”在他作品中如每一个都如身在一个大的虚幻的迷宫,大雾令人迷失了方向,也掩盖了事实。带上悬念的好奇心,突破常理,拨云见日。

    余华:置之死地而后生——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优雅笔墨叙述着残酷,是通过一个个死,写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需要一种承载力,听到一种在承受一切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这是人之此生必须经历的,走过艰难、苦痛、欢乐、悲伤,这就是活着。

    无法抑制的欲望所构成的命运无奈;非正常死亡,贫困中的命,太脆弱;任意被人践踏伤害的小人物,也会有表现出光彩与尊严……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活着》中“。因为这些辛酸的感人,老人陪伴着蹒跚的老牛,在夕照中絮叨一个个亲人的名字,就有了特别苍凉的感觉。这个《活着》,每读一遍,都读得伤心,也就会有趁着在世,要珍惜亲人的觉悟。”在书中余华把一段段历程极端化了,去体会一份失去,明悟现实中还存在需用心珍惜,不要失去才懂得珍惜,已经迟了。

    苏童:因果使然——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苏童是极有感悟力的,这感悟力导引他的创作能不断产生裂变。”在他的书中表达一种因果耐人寻味,写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一个个“被本能欲望、本能所要维护的自尊损毁的一个个小人物真是写得太好了。”因果,因是身份构成的荒诞因果,写着一个个轻薄卑贱的生命;果是,轻薄得就像一页页随时都可撕毁的纸。作者以温情脉脉的辛酸叙述着人生的残酷。

    “苏童小说的好处,是从来不落简单因果的窠臼。他笔下的人物,都没有冷酷的恶。”就如“一条鱼游来游去,最终逃不脱一张撒开的渔网。”凡事有因便有果,世间的一切不离因果,一切都是心所产生的因果。

    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一段镌骨铭心的记忆,往事并非不堪回首,它会成为一股力量,支撑我们面在对各种情境中砥砺前行。慢慢的寻觅到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自由飞翔,成长为我们自己喜欢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阔天空,任尔游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af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