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一浅杯红茶,待杯中几缕茶烟飘起,卷着几撮的淡淡的香,故事就在这芬芳的氤氲中散开了。
故事的开头是这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说实话,刚拿到这个题目,我的脑中像被一群野马踏过,没有一点跌宕起伏或者是波澜壮阔的情景,不合常理。
我们这些人儿,都说自己热爱写作,可细说起自己跟文字的情节,似乎就不那么容易讲清楚了。
文字于我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次蓦然回首,才发觉这等待故人的老城门,已茕茕孑立许久。原谅我脑补了把这个画面乘倍加快的景象,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追剧时,看到主角们无数次擦肩而过时的愤怒惋惜表情,如此诙谐。
也许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曾经那个顽皮浮躁又热爱热闹的自己,因为某件事情变得沉稳又安静。就像总角之年的我,那个为了捉蚂蚱捉蝴蝶费尽心思的小孩儿,居然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捧着一本书陶醉一下午。尽管那时的我并不能明白这份众里寻他的难得。
文字于我《我的地坛》中那位作家朋友所说,自己最初执笔写作就是为了成名而使母亲骄傲。 从模仿别人的文字到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字,并且一直有喜欢和追随自己文章的读者——曾经的我便是把这个作为我写作的最高目标,也错以为这才是文字于我的意义。
直至某一天,遇见王勃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它就像黄昏笼罩下的一条薄雾,卷着南风吹皱了我心底的一池湖水。这使我产生了一种羞愧感,是刘同先生口中的那种不论身高、年纪、出身或是其他的差距,是当我的眼界止步于当下风景时,早已有人像悬崖峭壁上的互相轩邈的枝干负势竞上。这种愧疚感使我与文字产生了一种距离。
文字于我过去我常仰慕那些出名的作家。大概是因为总有读者愿意为他写的文章花上时间,去解他一句随笔中的心思。而我不是一位作家,没有意蕴的笔名和深刻的文字。可是我知道墨落宣纸,黛色的花苞于一片冰清玉洁中绽放的层层涟漪,是我对文字满腔热血的喜欢。
因为手执文字,不善言辞的人可以抒发自己波澜壮阔的内心,善于言辞的人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文字像给时光中的人儿施了魔法——那些因文字变得安静的热闹的人,那些因为文字变得热闹的安静的人,那些因为安静变得喜欢文字的热闹的人…冬韵夏诗,这才是文字最吸引我的地方。
文字于我翻看从前的旧日记,在一张张褪色泛黄的扉页中也说不清是为何执笔了。许是因为海的那边慢邮过来的一张明信片;许是因为偶然翻开的一章节《目送》,许是因为大海或蓝天美的惹我忍不住想用同样美的方式去复制、去雕刻。一路寻觅,是陌生人的问候打动了我?是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温暖了我?是余路的风景陶醉了我?很难说清了。
《左传》有言:“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没有出众的文字,惟愿白纸黑字,相得益彰。且将这份热爱化作一份心意。
书不成字,纸短情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