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小时候的我,太过于敏感,对别人的情绪尤其的在意,甚至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仅仅是为了使他人感到愉悦,直至长大,发展成为了讨好型人格。后来,读到太宰治《候鸟》中的这么一句话: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所谓坦率就是暴力,敏感的人会被动性的洞穿别人的难处,总想着为对方分担一些,就算是要委屈自己。往往敏感的人在事情未发生前就自我创造了痛苦,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的在幸福着的,好像想抱一抱每一个因为敏感而变得小心翼翼的人。我懂得他们内心的善良,亦知晓他们的可贵。要好好对待身边敏感且善良的人才好。
读到这里,不禁开始回想那些自己当“知心姐姐的”时候,因着别人受过的苦痛而偷偷流泪,又因着难以平复的共情而暗自伤心着,大多时候,这种被倾诉的感觉一度被我当作赖以存在的“被需要感”,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但是,当我被这种“安全感”折腾的身心俱疲,再不想当别人情绪的垃圾桶时,我却又挣扎在,失去安全感的边缘,犹犹豫豫,但同时有很多人也说过,安全感是要自己给的,不要老想着去依靠别人,这种类似于激励安慰讨好型人格们的话语,在初期,貌似是挺有用的,甚至我还故意尝试过,刻意拒绝与他人一起吃饭,一个人独来独往,还曾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去看一次电影,一个人去旅一次游……诸如此类锻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活动,还是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有反弹之效。当我一个人坐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我是惴惴不安的,小心翼翼的,甚至感觉到羞耻的,反而更加渴望和朋友,同学,一起吃饭时的安全感。
那到底是哪里不对呢?的确,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但不是通过这些所谓表象的东西来堆砌的。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群体中,我们会获得安全感,在群体中,我们会感受到归属感,有了依靠,从生活,到工作学习,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群体,生活在合作之中,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信息是我们身处在这个社会上必要的东西,而单凭我们的一己之力是无法获得准确的可靠的信息的,因此,群体,是我们安全感产生的最佳场景,但,如何给自己安全感呢?或者说如何从自身获得安全感呢?结合我自身经历来看,应该先减轻我们本身的焦虑感,我们生而为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己的焦虑感之中,因为如果缺失了焦虑,社会便难以进步,这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到的,便是减小自己制造的焦虑,而不是刻意的制造更多这种焦虑,好比我以前所做的,刻意将自己与人群画出界限,强行做一座孤岛,那并不会使我们感觉好受多少。
减缓焦虑,得学会自我欺骗(也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不是刻意选择独自一人吃饭,而是在约好的朋友未能到来时,敢于接受这种结果,而不是因为朋友爽约而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吃,想想自己最想吃的是什么,不必迁就别人的喜好,或者自己去尝试一些从来没吃过的东西,如果好吃,那就好好的品尝,如果口感不妙,那就随时拎包走人,去街边小吃摊点一点自己爱吃的东西。
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强求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你得先清楚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以前就是一个优先考虑别人想法的人,当我“激情”答应了别人的要求,为别人行了方便后,却立马就后悔,一边在心里埋怨着,一边敷衍的想尽快完成,大多时候,抱着这种心态完成了事情后,有可能结果并不如人意,又或者结果很好,自己的事情却一点都没有完成。当然,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教你去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让你学会去倾听自己感受,从自己出发,当你不再依赖于仅仅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的时候,你会明白,别人的要求并非只有你能做,你是有选择权的。
读到这里,或许你也明白了,其实过度的从外寻求安全感,只会另我们失去安全感,那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当我们关注到自身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比起获得他人的需要,满足着自己的需要才能真正获得不害怕失去一切的安全感,毕竟,这世界少了谁,也依旧照常进行,你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天并不会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