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整个社会充满教育焦虑的当下,也许人们忘记了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和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代和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人能够适应现代和未来的社会。
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知识、思维和创新是我们适应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现代和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充满竞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现实和未知的挑战和变化。因此,除了认知能力之外,还有一种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尤其重要,那就是“社会与情感能力”。“一个人成绩好、智商高,即便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认为,在智能化时代,人获得幸福感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将取决于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也谈到,对年轻一代来说,是否具备社会与情感能力将决定他们未来如何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
社会情感能力是区别于传统学科学习的“软能力”,是一种超越学科学习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涉及的能力。它能帮助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尊重和自我管理;具有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的管理技能,能理解与包容他人,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负责任地作出决定,有效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心理学家借鉴“大五”人格模型建构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框架,主要涵盖五大维度,即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三项子能力,任务能力包括自控力、责任感和毅力;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合作与信任;开放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包括活力、果敢和乐群。
面对“双减”政策的落地,许多家长和教师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管理者,还存在许多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顺着这一逻辑思考,可能会有一些启发、顿悟和改变。那就是,除了认知学习之外,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双减”之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方向,也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真正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