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主仆,难得一起提及
body{
color: #111111;
padding: 7px;
}
h1,h2,h3 {
color #red;
}
全文见追忆王明道,边云波)测试简书的编辑与发布。
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说话也比较急,常责怪人,但责怪以后还是照常以爱心相待。王先生对宋尚节博士原来有些看法,觉得他讲道的时候,台上台下到处乱走,而且灵意解经到让人不可思议。王先生说﹕宋博士解释“彼得”时曾说,彼就是他,得就是贪得无厌的得,彼得这个人就是贪得。王先生觉得怎么能够这样解释呢,宋尚节是留美的博士,他不知道彼得是Peter的音译吗?所以起初他对宋博士的印象很不好。后来王先生与宋博士接触多了,对他的印象就完全转变了,他觉得宋博士很真诚,在神面前有一颗孩子一样单纯火热的心,讲道时大声疾呼,好像把自己忘了似的,并且每次讲道前都要付上很大的祷告代价,所以工作也看到果效。王先生后来与宋博士交往很深,甚至可以无话不谈,但指出宋博士的错误时,还是非常严肃的。
抗战中期,宋博士在北京香山养病,王先生夫妇二人去看他。谈起话来,王先生说﹕“听说客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你连送都不送?”
宋博士说﹕“是啊,我没有必要送啊,看我的人如果是因为神的缘故来看我,自然有神来报答他,我何必送他呢?要是为了人情的缘故来看我,那我何必花时间还这个人情呢?”
王先生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基督徒处世应当有基督徒的礼貌和常识。”于是就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书,叫《基督徒处世常识》。后来王先生王太太再去看宋博士,临走时宋博士就非送不可。王太太说﹕“你病得这么重就不要送了。”宋博士一定要送,并且用福建口音说﹕“取西墙西、取西墙西。(处世常识、处世常识)”
倪柝声先生是1902年生人,比王先生小两岁,王先生起初把他当成一个弟弟来看待,两人很亲切。后来王先生听到一些人对倪先生有些议论,就规劝倪先生。王先生说那次倪先生一直看着他笑,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王先生越讲话越多,直言相劝,后来倪先生说﹕“已经到吃午饭的时候了,你在这儿吃午饭吧。”他有点不想再谈下去的意思,可王先生说﹕“吃,在这儿吃饭,为什么不吃,借着吃饭的时候我多说几句。”
吃饭的时候倪先生仍然保持沉默,从那以后王先生对他有了距离,就没有那么多的来往了,甚至有些批评。可是我知道王太太一直劝王先生不要多有批评,有些事情即使要说,也到倪先生离世以后再说才好。
王先生把我当作自己的晚辈,常和我谈论他对一些人的看法。但是我却不记得王太太说过任何人不好。王先生批评人的时候她也总给别人打圆场,说人家有自己的难处和原因,要体谅人家。王先生有一个同工石天民先生,他家的院子里放着王先生的一些书,由于他的妻子精神不是很正常,王先生去那里取书很是不便,给石先生也带来一些困难。一天,王先生去他那里取书,石先生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有这样的难处,希望王先生体谅。王先生听了很不高兴,回来吃早饭的时候,当着我、王太太、还有迟姑姑的面说﹕“天民根本不应该惯着他的妻子。他的妻子都是天民惯坏了的。”
王太太就在旁边劝他说﹕“你这样说,太不体谅天民了。天民有他的难处。你不应该这样讲。”
王先生本来生着闷气,此时听到王太太还责备自己,有点着急,就说我不吃了,把筷子往旁边一放,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去。那天是礼拜日早晨,我就劝王太太说﹕“一会儿叔叔还得讲道,你何必这会儿给他说这些话。”
王太太说﹕“因为他是当着同工们说的,我就得当着同工们纠正他。如果他和我个人说,那我过一些时间再说他也没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