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开始阅读由美国作者罗斯·特里尔著作的《毛泽东传》第一二章,他相对详细地描述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和求学之路,如与父亲的抗争、私塾教育、求学西式学堂等。在这位作者的笔下,相对于国内较多集中于毛主席正面经历的描述,增加了不少接地气的细节,比如与私塾老师的正面冲突,首次自主求学的窘态,以及在长沙多次报考不同学校时的迷茫。
老实讲,正常情况下,一个从湘潭老家出来的农村少年,首次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知识,面对陌生而繁乱的新世界,欣喜期待有之,迷茫和窘迫恐怕也不少。他根据招生广告多次尝试不同的学校这个经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急切地想要了解、融入新世界,不停地寻找、尝试、碰壁和懊恼。看到这里,我觉得这样的还在努力成长的毛泽东很真实。
这些细节是基本事实,除了增删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东西。但有一点,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作者的遣词造句,与我们的印象非常不一样。
举个例子,书中描写毛泽东性格使用了“暴力、“怪癖”、“冷酷”等词语,提到杨昌济的教学用到了“照本宣科”、而五四运动则是一场“改变传统、抵制日本”的运动。
虽然不知道是否存在翻译的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到是可以一窥西方视角下的毛主席、当时的知识分子、革命是怎样的。或许在他们看来,毛主席是令人敬佩的,也是狂热和令人畏惧的;殖民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无所谓帝国主义概念;当时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
这让我觉得好笑的同时,不禁开始反思语言与表达的作用。毫无疑问,若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阅读了这本书,他势必会产生上述的印象,或者说偏见。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东西方对某件事的不同视角很难用文化冲突这么单一的原因来解释,有历史背景、生活经历、群体利益等多方面原因。看得越多,就越发觉得沟通的壁垒很高,对同一件事情达成一致的认知非常困难,这不仅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更存在于同一文化不同个体之中。
文字记录的事实或许是真实的,但它给人带来的情感印象,却是可以被加工和操控的。
这么一想,我们目前拥有的认知和印象,又有多少是被别人操控着的呢?细思极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