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一个写作打卡群里,有个姑娘说不服气,说自己的作业写的很好很认真,为什么没有被选为优秀作品?
看到这一幕,觉得“很熟悉”,不管是自己作为用户角色参与的,还是作为策划运营参与的,但凡是涉及到“评优秀”的训练营,多多少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人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但是没有被选中,不公平;看着优秀作品,觉得望尘莫及,干脆放弃学习。
为什么一个“评优秀”的环节,杀伤力如此之大?
这和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生时代养成的观念、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是要考试,要排名的。同学之间是一种互相竞争的关系。
上什么样的学校,能不能拿奖学金,这都是比出来的。排名看的不是某次考试的具体分数,而是你在这次考试中的相对位置。
即使满分100分,你考了99分,但如果你前面有10个分数比你高的选手,你也只能排在第11名。
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即便参加工作,用业余的时间学学画画、学学写字,也会不自觉的把以前的心智模式,带到学习当中。
一遇到“评优秀”这样的环节,就会不自觉的进入战斗准备状态。注意力也从学习本身,变成竞争排名的模式。
这就很像一个故事里面讲的。说有一个老头,他有一片草坪,总有一群孩子来草坪上玩,很吵。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和孩子们说,你们能在这个草坪上玩,我真开心,我给你们50美分表达谢意。
孩子们一看,玩还能有钱赚,于是之后又来到草坪上玩。老人这次给了他们25美分,孩子们觉得比原来少了,有点不开心,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孩子们也就继续在这玩了。
当孩子们下一次来草坪玩的时候,老人给了孩子5美分,孩子们就有些不开心了,说怎么越给越少了。
直到老人不再因为孩子们的到来而给他们钱的时候,孩子们愤怒了,冲老人吼道,“我们再也不来这片草坪帮你玩了!”
这个故事用一个夸张的表达,演绎了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
就像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付费学习明明是为了提升,但是因为里面的“评优秀”和“竞争心”,却让注意力的焦点变成了被老师表扬或者是得到某个奖品。
放弃竞争的竞争力
上个星期,公司请了很贵的行家师北宸老师来分享。师老师这几个月带着团队在做写作训练营,我就问他,遇到这种因为评优秀而造成的用户心态变化他是如何处理的?
老师给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做直播,跟用户说“放下比较心,和高手学习”。
许岑老师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道“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就是说不要总想着要战胜敌人,而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战胜。
华杉老师对这句话有个很精彩的解读,“no zuo no die要等待”。
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注意力从对手身上拿开!
改变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从比较、竞争,变为协同进化,向高手学习。因为你面临的竞争,不是跟你一起学习的这些人。在这里即便争出胜负,对于你学好这个技能、这个知识本身的意义不大。
那不竞争该干什么?培养自己的大格局,做好自己,不断打磨自己的竞争力,然后等待对手失败。
那作为知识产品的运营或设计应该如何做呢?
1、在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提醒用户聚焦到学习本身。
2、不做多余的“评优秀”运营。
所有的运营动作,只为了用户能更好的坚持,更好的和高手学习。不去刻意刺激用户的竞争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