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连载小说
12月的读书笔记 (一)

12月的读书笔记 (一)

作者: hedadi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9:02 被阅读110次

谨以此文纪念我这六年以来付出的一万小时,是的,确定的告诉自己:我对宗教的认真学习 已达一万小时。

这本书很不好读,换句话说,是艰涩异常。

断断续续,读一节,放一放,再读半章,搁置一个月;一年,读150页;两年,粗略翻过一遍,但不是每页都细读。

然,最后,我还是需要谈一谈这几年的阅读体验。

问:

什么书这么难?

难成这样,还坚持着,为什么?

答:

有人督促啊!要给人交代的。

书,到底是什么书?

《神学与哲学》 作者:潘能伯格(德)

来源于: 教会 英语查经班 Lawyer Lee.

不好读,难处在哪些地方?

嗯。难处:

1,德语原著,翻译的过程被 译者再加工,部分内容很难懂。

2,潘能伯格,本身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圣经教义解释者。他是当代德国基督新教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没有之一。

3,我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的学术甄别能力还很初级,这是一个阅读以及研讨的过程,需要个人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在学历还不够的情况下,读几遍 坚持的过程,不容易。

4,一本书 内容庞杂,背景资料极其繁复杂乱。这背后可能是 深思熟虑的结果 或往往就是说不清楚。所以,《神学与哲学》说得太多,反而让我感受到 “到底说了什么”。

全文简要概述:

导论:

第一章:哲学与神学之关系规定的各种类型

一· 神学与哲学对立

二· 基督教是真哲学

三· 哲学作为与超自然启示不同的“自然理性”的功能

四· 理性的普遍性和宗教的主观性

五· 把宗教表象扬弃在哲学概念中。

第二章 :基督教对柏拉图主义的接受

一· 关于神的思想和柏拉图主义的本原学说

二· 向神接近的生活理想

三· 光照与恩典 

四· 基督教对柏拉图主义学说的矫正和改造

五· 柏拉图主义思维的继续影响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 : 亚里士多德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一· 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与柏拉图的关系

二· 教父神学中的亚里士多德

三· 拉丁中世纪基督教对亚里士多德的接受以及问题

四· 近代与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基督教思维与斯多亚哲学的关系

一· 斯多亚学院体系的出发点和基本特征

二· 基督教神学与斯多亚学派

三· 斯多亚学派的题材对于近代脱离基督教的意义

第五章:基督教对哲学的主题构成的贡献

一· 世界和一切有限存在者的偶在

二· 专注于个体性

三· 把世界理解为历史

四· 对无限者的积极评价

五· 基督教道成肉身信仰的影响

重复说一遍:这本书的内容 既简练又极端驳杂,分几次分享我的阅读记录。

阅前提问:

Question

 1) 上帝,是不是一种象征,或者就是一种意念?

2) 精神层面,我需要上帝 还是 上帝给出的道路,这条路本身就是精神?

3) 都在祷告,每天清晨读经祷告,但是内在枯竭的我 祷告时说什么话语?

4) 活成ta的样式,这种活出来的过程 是我最需要的结果 还是 这原本 就摆在那里 ,你遵照着去执行就好了?

5) 和解?你说的和解 就是 调停,停止征战,还是有更广义的含义?

6) 自由?自由到底是什么?

7) 偶在概念,偶在是指代所有人的生命都来自于偶然吗?还是有其他意义?

8) 哲学,是方法论,方法论难道不是实用主义吗?可是,上帝不希望我们羡慕这个世界,上帝不是全然否定了人的 righteousness, 此处的哲学有哪些新的理解和诠释?

。。。

问题,是伴随着阅读过程,一个一个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就算读过两遍,我也仅仅看了皮毛。笔记,断断续续,然,终是记录了部分。

潘能伯格其人及其著作:

潘能伯格1928年出生于当时德国的什切青城(Stettin), 该城位于柏林之东,原为普鲁士的波莫瑞省(Pommern)的省府, 1945年德国战败后被划归波兰。潘能伯格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退出教会,因而他基本是在一个非基督教的环境中成长。 他自幼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文学,历史,音乐,等。

直到1944年,潘能伯格才开始接触哲学,尤其是尼采的作品。1945年1月6日的主显节,潘能伯格从学校回家,途中被落日的余晖所深深吸引,面对大自然的奇妙,潘能伯格顿感宇宙的浩瀚和伟大,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产生对永恒的向往。此时此刻 潘能伯格尚且不能解释这番感受,但他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

几个星期之后,潘能伯格被穷途末路的纳粹政权征召入伍,短暂受训后却由于身染疥疮 而被送到德国北部的医院,而一同受训的同伴却被调派到东线作战,于苏军渡过奥得河后战死。1945年春,盟军攻入德国北部,潘能伯格成为英军的俘虏,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后才被释放。17岁 的潘能伯格重返学校,并开始对基督教信仰发生兴趣,于同年皈依基督新教。

1947年春,潘能伯格 进入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哲学和神学,1948年秋转往哥廷根大学,1949年秋获得普世基督教协会奖学金赴瑞士巴塞尔大学进修,1950年秋又转往海德堡大学。这种丰富的求学经历使得潘能伯格能够接受当时最好的一大批名师的教导,例如 在哲学方面有 Nicolai Hartmann, karl Jaspers, Karl Lowith等,在神学方面有巴特, 拉德,施林克等。

潘能伯格曾对巴特神学发生浓厚兴趣,但他觉得其中缺乏哲学成分和人文气息。洛维特的历史哲学也对潘能伯格的思想形成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据他本人回忆 拉德和施林克对他的影响最大。拉德的释经学使得他对《旧约》中的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和传统发生兴趣,并把《圣经》研究与系统神学紧密结合起来。而施林克则是使他对神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哲学和自然科学对话发生兴趣。潘能伯格后来的思想发展明显地表现出信仰,理性,历史并重的特点,无疑与这些老师的影响有关联。

1953年,潘能伯格在其导师施林克的指导下,以《经院哲学说发展关联中的伺各脱预定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以《类比与信仰:对关于上帝的知识中类比概念的历史的一种批判性研究》的论文获得大学执教资格,出任海德堡大学编外讲师,同年接受按立,成为海德堡大学教堂牧师,从此开始了他近40年的教学生涯。

1958年,潘能伯格前往 Wuppertal,任教会大学系统神学教授,与莫尔特曼共事三年。

1961年,他出任美因茨大学系统神学教授,1967年参与组建慕尼黑大学新教神学系和普世研究所,并任该所所长。除了教会活动,他还作为信义宗神学家,对罗马天主教持欣赏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和推进与天主教的神学对话以及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1994年,他在慕尼黑大学荣休。

潘能伯格,一生勤于写作,著作等身。据慕尼黑大学新教神学系在网上公布的潘能伯格1953-2000年发表作品清单,竟然达到六百四十五项之多。这里,只举例如下:

《作为历史的启示》 1961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现代人类学》1962

《基督论的基本特征》1964

《系统神学基本问题》1967-1979

《神学与上帝之国》1969 1971

《伦理学与教会论》1977

《人性,拣选与历史》 德语版《人的规定:人性 拣选与历史》1977 1978

《神学视角中的人类学》 1983

《形而上学与上帝观念》 1988

《系统神学》 1993

《信仰自白》 1972

《神学与哲学——从它们共同的历史看它们的关系》 1996

汉语译作却相当落后,据消息,目前的译作仅有零星几个汉译本: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

《天国近了——神学与神的国》

另外一些散见于报刊 汇编的节录,文字里。

世界很大,你要独立思考

未完待续。

读书笔记仅作个人分享,不涉及学术观点争论。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

文字写于2018-12-0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月的读书笔记 (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lg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