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群的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及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做出错反馈,同时对主播若涵播出的《西游记》第十九回来做反馈。
若涵主播在提问中提到文中的拙荆 、 浑家是指代谁?这两个词都是在中国古代,男人对外称自己的妻子时所用。若涵主播又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这一类的指代称呼?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中国从古至今,夫妻之间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一、妻
中国最早对妻子的称谓是“妻”。“妻”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跪着的长发女子,右边是一个人手抓取的形状。《甲骨文字典》解释道,“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这就是说,“妻”是最早对女性配偶的称呼。《易经》中也记载“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不过这个称谓,一开始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二、太太
太太这个称呼,起源于周朝的开国三太: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妊(rèn)以及他的妻子太姒(sì),都有一个“太”字。这三位女子,都是厚德载物的圣人,她们教导出来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德传万世的圣贤。太姜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对继承皇位竟然互相推让,成为千古佳话!太妊,号称我国胎教第一人,她在怀周文王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胎教,据《烈女传》中记载,太妊怀孕后,“目不斜视,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狂言”。所以,周文王出生懂事后,就特别圣明,举止端正,才德过人。太姒,周文王的妻子,被史书评价为“以道德教化天下”,被尊称为“文母”!《烈女传》记载“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历时800年,享国最悠久。周朝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得力于这三位贤德母亲的教诲。所以后来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希望妻子能够以三位伟大的女性为榜样、相夫教子,成为自己的“贤内助”。
三、娘子
先秦时期,是夫妻称谓语基本定型阶段。那时夫妻间互称良人,不特指夫或者妻。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左边加“女”,变成“娘”。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有些太过亲昵,同时对外也不够庄重。因此,就在“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就成为“郎君”,“娘子”。《说文解字》中说:“君,尊也”。从“郎君”合起来称呼,家中尊卑就一目了然了。(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四、夫人
夫人在古代多为对达官贵人之妻的称呼,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从高官的品级,沿用到后来,夫人也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夫”字,是“二人”之意,意为一夫一妻组成一个家庭。夫,指“外子、丈夫。”“夫人”意为“夫之人”,即外子的人,也就是内子。
五、老婆
“老婆”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据说,唐朝有个书生,十年寒窗苦读,多亏有文化有学识的妻子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终于,他顺利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之后,觉得妻子年老色衰,就想另纳新欢。只不过,读书人,脸皮薄,也念着旧情,太伤人的话,说不出口,苦思冥想后,写了一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书生的妻子,看到这个对联,一下子明白了丈夫心里的小九九,于是,略微沉思,提笔写出下联“秧黄稻熟,吹糠去壳现新粮”。“荷莲”对“秧稻”,“老藕”对“新粮”,对得工整,而且“新粮”和“新娘”还谐音,妻子的才能一点也不输丈夫!书生看到妻子的对联,心生惭愧,就放弃了纳妾的念头,妻子看到丈夫回心转意,又写了个上联“老公十分公道”,丈夫续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从此,就有了“老公,老婆”这两个词,也就有了夫妻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六、媳妇
古人称子女为“息”,子妇称“息妇”,后写为“媳”,指“儿子的妻子”。“媳”字出现很晚,明代才见于梅膺祚的《字汇》:“媳,俗谓子妇为媳。”中国普通话保留古意,“媳”的含义是儿子的妻子,也叫儿媳。另外,在部分地区的方言口语中媳妇也指自己的妻子。《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妈明儿和老太太说,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可见古时候媳妇的叫法已经非常流行了。
这些历史上夫妻之间不同的称谓,有些沿用至今,如妻子、老婆等;有些只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如娘子;有些词义发生了变化,如太太、夫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女性地位的变化。在汉代以前社会风气较为开化,夫妻之间还较为平等,而到了汉代之后,妻子的地位逐渐被贬低,直到近代,夫妻之间的称谓才又变得平等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