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锦瑟书飘香

作者: 晓来谁染霜林醉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08:27 被阅读9次

    华年锦瑟书飘香

    采桑子

    小时候春节前,忙碌一年的父亲常带我去逛小镇上的新华书店。那时的书店不大,但还可以遇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城三月》《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一些书籍,当年的书店还是相当简单而纯粹的,没有教辅书,电子产品等东西凑热闹。常喜欢和父亲呆在书店,他看他的,我看我的,一下午的时间就在寂寞无声之中悄悄溜走。有回在书店看到《简·爱》,爱不释手,就买回家了。回到家,哥哥看到父亲给我买的《简·爱》,夸我选书挺有眼光的,心中好一阵儿窃喜。

    三十年后,有次和学生分享读书经历,没想到发现有位女同学说,当她十四五岁时,她的叔叔特意送给她一本《简·爱》,并且对她说,所有的女孩在少女时期都要读此书,这样才会懂得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不至于迷失方向。她还大段的朗诵书中“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随着她的声音,我的思绪又飞回当年读《简·爱》时,回到当年自己读这段时的心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的书籍是最好的的精神的传承。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是检查自己,在和书的共鸣之中,去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那天和学生分别后,我回到家,从书柜中翻检出我的《简·爱》,在冬日午后的阳光之中,一口气读完我的少女时期。

    假如有人问我天堂是什么模样,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因为在那里既可以尚友古人,遥接未来,心鹜八级,神游四海;也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上大学期间,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喜欢在图书馆之中拿本书,享受馆内静静地时光。看书看累了,抬头看看四周还在读书的同学,就会觉得馆内有股悄悄地力量仍在生长,自己也要不断地努力,不可丝毫懈怠。那时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希望自己对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去把未来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被动的受现实的驱使。也希望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真谛。

    当毕业之后,生活中、工作中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除了和几位挚友倾诉衷肠之外,书仍是我最好的精神慰藉。还记得九年前的冬夜,父亲的猝然离世,让我感到生命的无助和脆弱,很长一段时间我陷于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有一天,当我读到陶渊明的《神释》诗时, 才放下了心中长时间的无助。陶诗写到:“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偶然来到世上的一天,就意味着将来一定走向死亡的结局,谁也阻挡不住这个必然的趋势。与其忧伤,与其畏惧,不如“立善常所欣”,做一个坚韧的善良之人,和这个有时冷酷的世界温暖相拥;也不如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些事情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时间会给一个更公正的答案,顺其自然即可。正如朱熹所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成年后,非常感谢书籍,是他们成为我精神上的避难所,他们淬炼我的思维和思想,让我一步步从精神困境之中爬出来。他们也成为我生活中最忠实、最睿智的伴侣,让我眷恋不已。

    英国作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曾说:“人就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蕾,一个人他读到的大部分书对他所做的大部分的事情一点影响也没有。但是书中却有某些东西,对一个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东西催发出一个花瓣,花瓣一个接一个张开,最后就会开出花朵来。”

    当生命长日将尽时,我会欣然接受所有的人生安排,带着曾经的生活伤痕,也带着已经痊愈的灵魂,站在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为了让我的精神永远处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状态,我也要常回我的精神的故乡——经典的书籍——去看看,去走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冬有惊雷夏有雪,春有寒风秋有霜。

    莫畏前方路漫漫,华年锦瑟书飘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年锦瑟书飘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oltctx.html